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的真正实力如何?他的这三个特点要读懂

刘备的真正实力如何?他的这三个特点要读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954 更新时间:2024/2/16 23:30:45

当初高祖斩白蛇,赤帝之子从此发迹封侯,直至建汉称帝。然而大汉王朝的气运终究败落,迎来了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战火纷飞。而提到三国,就会让人立马想到了魏蜀吴三主争雄的历史记忆,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辽阔壮丽,深沉厚重的历史画卷。

同时也描绘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义绝关羽,智绝孔明,奸绝曹操,时至今日都会让人津津乐道。但今天我要和大家说一说蜀汉之主刘备,他一直以仁德自居,善于笼络人心但是手下总会出现反叛的情况,而最终以失败告终,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备仁非真仁。

一个人想要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得民心,肯定要标榜着自己的正义性,打着为朝廷安邦的旗号到处招兵买马,然后用暴力的手段去夺取更多的资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刘备的确是忠义之士,他自始至终都在想着为国家尽一份微薄之力,光复汉室,以刘皇叔之名揽天下贤士,兴祖先基业。

他原本就是一个在幽州铺一张凉席卖草鞋的小商贩,从小就心怀大志,长大之后一直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额抱负,直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之时才借着镇压起义军的名义,在众多诸侯中崭露头角。还记得《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在表现桃园结义时刘备内心活动吗?“倘若图大事,此二人岂不是好帮手”,大家注意这个词——“帮手”,其实可见当时刘备和关张二人结拜并不是因为真正有兄弟情义,只是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了几块垫脚石而已。

再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评曰: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史书之字有可信者居多,但也有些许主观看法。记得当时在白帝城托孤,曾和诸葛亮说过:如果刘禅是一个可辅之君就尽心辅佐,如果刘禅当真无才那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这看似君臣相惜,明主明君,但实际就是在告诫诸葛亮不要妄自托大,要安分守己地当个臣下去辅佐刘禅嘛!还有摔孩子得子龙死心塌地,与诸葛亮同榻而眠,更说到谁好“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等等这些事件都不难看出刘备是典型的谁有用和谁好。还有当初陶谦让荆州于他,开始时万般不从,到最后不也是很受用嘛,似乎自古至今都不会有人逃过真香定律。

另外说他仁而过仁,他太过于义气用事.近代伟人曾多次谈论刘备,他们认为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这就是说他优柔寡断,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总想着既能保得仁义的名声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表面声称大义,但一遇到取舍时,以天下人和为先,可见它的人品犹如妓女挂贞节牌坊。刘璋、还有三让徐州等,就连吕布都不敢正面与刘备为敌,恐怕天下所不能容也。

其次,不知兵法,却不自知。

这说白了就是不会用人,难以用兵。刘备确有识人之能,典型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再有就是蜀国之所以可以三足鼎立,因为它占人和,曹操占天时,吴国占地利,而蜀国占人和乃刘备之功,诸葛亮没有这个能力。刘备死后,老将下马,蜀国无将可用。

但在用兵方面,可以说刘备唱红脸,诸葛唱黑脸,刘备不占用兵之能,不会布阵。一切出兵打仗得靠谋士,但谋士再怎么神机妙算都要听从主公的安排,所以在刘备手下是常会丧命或者声名破败的危险的,当然在战火连天的三国死伤乃常事,可谁愿因为主公的不善用兵而白白战死呢?

最后,我认为这同样是刘备最为致命的一点,深藏不漏。

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这里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他的喜怒不形于色,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帝王之相,心里可纳天地,胸中藏得日月,看似是做大事的人,但是手下文臣武将和他在一起不会累吗?当初关羽义释曹操,已立下军令状的关羽定是非死不可,刘备便恳求诸葛亮放关羽一马,但他求是求了,可就是略带伤心,事后也无甚话语,这让人多么难受,就怕他日后再找你算账。

他完全就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人,和这样的领导一起,看不透他想什么,不知道他要什么,犯错不会罚,立功不会过奖,一切似乎就只是停在表面,让人各种不安啊!这样时间长了,会有不反的吗?相比于曹操,他就很直爽,曹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再在心里压着让臣子去猜。因而在曹操手下的都很忠心,因为和曹操在一起就像是交朋友,而刘备就始终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他人都是服从于自己的。

总结以上三点,可见刘备善使心计,从不表露真实的自己,而且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虽有雄才却不会当个领导,导致手下常有叛乱之人。

以上粗鄙见解,未成一家,如有不当,敬请指教。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懿临死前为何要定下这样的规矩,不准子孙后代给他扫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临死遗言,郭嘉临死对司马懿会反是真的吗,司马懿临死的时候说的话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而在其去世前,司马懿却为后代定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那便是“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司马懿不准子孙后代去往他的陵墓祭扫,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还得与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的那一役开始说起。嘉平元年(249年),此时魏国在位的皇帝是曹芳

  • 这个人协助曹操破孙权守广陵,却英年早逝,曹操都后悔没听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新三国曹操给孙权下战书,孙权攻打广陵

    很多人对这个人都不是十分的熟悉,毕竟他也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名士,但是要是对曹操这边的谋士有研究的话或许就会知道他了。陈登其实在还没有投靠曹操的时候就是一个县长了,并且在县内的名声十分的好。后面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很好,所以就被陶谦给请了过去,去当了典农校尉!这是一个负责生产农业的官职,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对

  • 三国十大人气名将,总有一个是你喜欢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和吹捧无关,实事求是的说,论在民间的人气,赵云强过关羽。在演义里,赵云简直是完美的化身:忠君爱国,胆识过人,勇于承担责任,不受美色和利益诱惑,千百年来,对赵云只有赞誉,哪怕一丝质疑都貌似没有,历史上能有赵云这么有人气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关羽一部三国演义对关羽神化最多,一个文圣孔子,一个武圣关羽。

  • 三国逸事:三个细节透露出张飞的武功比吕布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张飞详细资料,张飞对吕布视频完整版,张飞和吕布大战300回合

    当时的张飞,不过是个步弓手,他的战马远远不如吕布胯下的嘶风赤兔马。在《三国演义》原著里,张飞在装备远远不如吕布的情况下,和吕布打了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考虑到吕布先战三将,消耗了一些力气,所以赤兔马的优势被抵消了。张飞和吕布在各有所失的情况下打成平手,由此可见,张飞的勇猛至少是不输给吕布的。虎牢关张飞

  • 孙策有多厉害 孙策不早死三国局势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策对曹操说孙策必死,孙策带着射手追孙策,孙策打孙策教学

    历史上曾流传着一个三国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里第三句的“孙”指的就是小霸王孙策,可见孙策厉害吗?孙策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二十四名将之一,更是排名第九的猛将,着实挺厉害的。虽然影视剧中,

  • 三国中最低调的七位大臣,能力非常高,知名度却很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三大最厉害的将领,三国财政大臣,三国最可惜的大将

    第一个:枣祗当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枣祗就投奔曹操麾下。袁绍还想过来挖人,结果被枣祗断然拒绝。枣祗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屯田制。所谓屯田制,就是利用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用来补充军粮的不足。屯田制对后来的中国影响极大。不仅魏国使用屯田制,就连蜀国诸葛亮也使用屯田制。第二个:董允在刘备去世后的蜀汉后期,董允

  • 曹丕文学造诣不如曹植、军事实践不如曹植,为何最后夺嫡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植与曹丕谁更有才能,赵玉平老师讲曹丕曹植,新三国曹丕曹植

    曹植和曹丕是曹操最有力的继承人候选,两相比较,无论是智商还是才学,还有军事实践,无疑都是曹植更占优势,但为何最后的夺嫡之争是曹丕胜出呢?曹丕的文学水平不如曹植曹丕的文学造诣很高,其《燕歌行》两首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诗,标志着七言诗体的正式成立。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亦有重要贡献,《典论·论

  • 李广为何难封?看看他的战绩就知道了,汉武帝也很难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武帝对李广的看法,李广与汉武帝,李广在汉武帝心中地位

    李广是汉代的一位名将,但是他一生没有得到封侯的嘉奖,这一直让后人感到遗憾。但是当我们盘点李广这一生的战绩之后,你才会发现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我们先来看李广的出身,按照历史学家的推论,李广应该是出身于中原边境地带的骑兵家族,本身具备一定的战斗和经济实力。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骑兵部队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

  •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罗贯中说70万,实际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杀关羽的真正原因,刘备死后关羽有多少战力,刘备为关羽报仇时死去了多少将士

    就像官渡之战,罗贯中说是7万打70万一样,实际上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是曹操2万人,袁绍11万人。罗贯中进行了太大的夸张描述。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究竟带了多少兵力呢?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给曹丕上书求救,说刘备领了4万大军前来,再加上沙摩柯等蛮族的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当时刘

  • 曹操不输官渡之战的大胜:兖州之战以少胜多俘虏30万敌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官渡之战取胜的原因,曹操官渡之战之后的战绩,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的兵力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还有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那就是第一次兖州之战。曹操的真正崛起,正是在兖州之战后确立的。第一次兖州之战发生在公元192年,当时距离官渡之战爆发还有八年。曹操当时担任东郡太守,率军击败了青州的黄巾军。当时,黄巾起义正如火如荼,青州黄巾军侵入兖州,占领了多座城市,兖州刺史名叫刘岱,此人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