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策兵微将寡,却能横扫江东,曹操为何不承认他是英雄

孙策兵微将寡,却能横扫江东,曹操为何不承认他是英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24 更新时间:2024/1/24 2:39:18

孙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之兄。当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收整军队,赢得民心,平定江东时,其实已经算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了。但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就一再的让刘备试言当世之英雄,刘备先后说了袁术袁绍,但都被曹操否认。

当刘备说孙策乃"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可以算得上是当代的英雄时,曹操却对孙策十分看不上眼,说:"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承认孙策是英雄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曹操认为只有龙才可拟世之英雄,孙策难以比龙,因此不承认孙策为英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由此可见,在曹操的心目当中,只有真龙才可以英雄相称。而更重要的是,曹操与孙坚同为公元155年出生,所以说如果按照年龄论辈分的话,曹操和孙坚是一辈儿的。而孙坚之子孙策,公元175年出生,比曹操小了二十岁,曹操完全就把孙策当做了小辈来对待,自然不会认可他为英雄。

更何况当时的情景中,很明显曹操是在试探刘备。他是绝对不会承认孙策为当世英雄的。不然他怎么向下引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结论,来试探刘备是否有匡扶天下之志呢?并且在曹操的心目中,孙策只是个小辈,在其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孙策还没有真正的崛起,势力还有些微弱,当时目光长远,胸怀大志的曹操自然不把其放在眼里。且曹操曾经与孙坚一同讨伐董卓,自然知道孙坚的实力。面对其子孙策,自然清楚其有多大的实力,也不会对其多加关注。

第二,曹操认为孙策能够成功,是因为借助了其父孙坚的影响力,不是自己拼搏。

众所周知,曹操是白手起家,靠自己努力拼搏才打下曹魏一片江山的。虽然曹操祖父曹腾与父亲曹嵩都是大官,但是曹操并没有借助上一辈的势力,反而是坚持靠自己的能力,收揽部下,壮大实力。因此来说,曹操对于袁绍、袁术这种依靠显赫家世,而耀武扬威的人是最鄙夷的。而孙策虽然出身不算显赫,但是他终究依靠了其父。在孙策平定江东时,其所带的黄盖等人马,都是曾经追随他父亲的老部下。

毕竟这些老将曾经跟随过孙坚,本身自然是有真的才干与一定的号召力。也因此,孙策才能够在起兵之初就吸引众多英雄豪杰前来投靠。之后迅速的整合一大批军队,使得孙策拥有平定江东的实力。但是如果孙策和曹操一样,白手起家,相信他平定江东,有此作为的时间会向后推迟至少数年。

而且孙策征战平定江东时,面对的敌手多是一些地方霸主,在曹操眼里就是一些小虾米一般的存在,确实不值一提。而且孙策当时占据的虽说是江东地区,但大多数地区荒凉偏僻,曹操自然对其不甚在意,对其不认可也是理所当然。

第三,孙策自身太过勇猛,而过刚则折,使得其难以承担英雄之称号。

在《三国志》中,曹操的谋士郭嘉曾这样评价孙策:

“策听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也正应和了刘备对孙策的评价"血气方刚"。而孙策最终的结局也与郭嘉评价的那样,孙策被刺客刺杀而死。孙策是一员猛将不假,但他性格暴躁不知变通也是真。曹操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对其多加关注。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曹操认为"能升能隐"之人才能被称作英雄。但孙策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虽然能征善战,但却缺乏智慧,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不要说能屈能伸了。在目光长远的曹操眼中,只有懂得保全自身,不将自己置于险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就是这样的人,因此曹操承认刘备是英雄,但孙策一不善于曲伸,又缺乏智慧,暴躁冒进,这样的人,怎么会使曹操承认其为英雄呢?

由此可知,虽然孙策以几副铠甲平定江东,但因孙策借助了其父孙坚之势力,又多能少谋,不符合曹操对英雄的评判标准。因此曹操才不认为孙策乃当世之英雄。

你是如何看待孙策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的真正实力如何?他的这三个特点要读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实力最强的时候,刘备的特点四字成语,终极三国刘备暴露实力

    当初高祖斩白蛇,赤帝之子从此发迹封侯,直至建汉称帝。然而大汉王朝的气运终究败落,迎来了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战火纷飞。而提到三国,就会让人立马想到了魏蜀吴三主争雄的历史记忆,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辽阔壮丽,深沉厚重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描绘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 司马懿临死前为何要定下这样的规矩,不准子孙后代给他扫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临死遗言,郭嘉临死对司马懿会反是真的吗,司马懿临死的时候说的话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而在其去世前,司马懿却为后代定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那便是“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司马懿不准子孙后代去往他的陵墓祭扫,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还得与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的那一役开始说起。嘉平元年(249年),此时魏国在位的皇帝是曹芳

  • 这个人协助曹操破孙权守广陵,却英年早逝,曹操都后悔没听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新三国曹操给孙权下战书,孙权攻打广陵

    很多人对这个人都不是十分的熟悉,毕竟他也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名士,但是要是对曹操这边的谋士有研究的话或许就会知道他了。陈登其实在还没有投靠曹操的时候就是一个县长了,并且在县内的名声十分的好。后面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很好,所以就被陶谦给请了过去,去当了典农校尉!这是一个负责生产农业的官职,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对

  • 三国十大人气名将,总有一个是你喜欢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和吹捧无关,实事求是的说,论在民间的人气,赵云强过关羽。在演义里,赵云简直是完美的化身:忠君爱国,胆识过人,勇于承担责任,不受美色和利益诱惑,千百年来,对赵云只有赞誉,哪怕一丝质疑都貌似没有,历史上能有赵云这么有人气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关羽一部三国演义对关羽神化最多,一个文圣孔子,一个武圣关羽。

  • 三国逸事:三个细节透露出张飞的武功比吕布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张飞详细资料,张飞对吕布视频完整版,张飞和吕布大战300回合

    当时的张飞,不过是个步弓手,他的战马远远不如吕布胯下的嘶风赤兔马。在《三国演义》原著里,张飞在装备远远不如吕布的情况下,和吕布打了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考虑到吕布先战三将,消耗了一些力气,所以赤兔马的优势被抵消了。张飞和吕布在各有所失的情况下打成平手,由此可见,张飞的勇猛至少是不输给吕布的。虎牢关张飞

  • 孙策有多厉害 孙策不早死三国局势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策对曹操说孙策必死,孙策带着射手追孙策,孙策打孙策教学

    历史上曾流传着一个三国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里第三句的“孙”指的就是小霸王孙策,可见孙策厉害吗?孙策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二十四名将之一,更是排名第九的猛将,着实挺厉害的。虽然影视剧中,

  • 三国中最低调的七位大臣,能力非常高,知名度却很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三大最厉害的将领,三国财政大臣,三国最可惜的大将

    第一个:枣祗当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枣祗就投奔曹操麾下。袁绍还想过来挖人,结果被枣祗断然拒绝。枣祗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屯田制。所谓屯田制,就是利用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用来补充军粮的不足。屯田制对后来的中国影响极大。不仅魏国使用屯田制,就连蜀国诸葛亮也使用屯田制。第二个:董允在刘备去世后的蜀汉后期,董允

  • 曹丕文学造诣不如曹植、军事实践不如曹植,为何最后夺嫡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植与曹丕谁更有才能,赵玉平老师讲曹丕曹植,新三国曹丕曹植

    曹植和曹丕是曹操最有力的继承人候选,两相比较,无论是智商还是才学,还有军事实践,无疑都是曹植更占优势,但为何最后的夺嫡之争是曹丕胜出呢?曹丕的文学水平不如曹植曹丕的文学造诣很高,其《燕歌行》两首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诗,标志着七言诗体的正式成立。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亦有重要贡献,《典论·论

  • 李广为何难封?看看他的战绩就知道了,汉武帝也很难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武帝对李广的看法,李广与汉武帝,李广在汉武帝心中地位

    李广是汉代的一位名将,但是他一生没有得到封侯的嘉奖,这一直让后人感到遗憾。但是当我们盘点李广这一生的战绩之后,你才会发现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我们先来看李广的出身,按照历史学家的推论,李广应该是出身于中原边境地带的骑兵家族,本身具备一定的战斗和经济实力。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骑兵部队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

  •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罗贯中说70万,实际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备杀关羽的真正原因,刘备死后关羽有多少战力,刘备为关羽报仇时死去了多少将士

    就像官渡之战,罗贯中说是7万打70万一样,实际上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是曹操2万人,袁绍11万人。罗贯中进行了太大的夸张描述。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究竟带了多少兵力呢?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给曹丕上书求救,说刘备领了4万大军前来,再加上沙摩柯等蛮族的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当时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