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信率二十万秦军攻楚,惨败而归,为何秦始皇竟轻饶了他?

李信率二十万秦军攻楚,惨败而归,为何秦始皇竟轻饶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339 更新时间:2024/2/20 17:22:41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结果呢,根据史料记载,秦王确实给了李信二十万兵马,李信却被项燕打的屁股尿流,哭着回来了。

按照秦国的律法和赏罚分明的军政制度,李信作为败军之将逃回秦国,按正常人思维来看,嬴政岂能饶他?可偏偏出现例外,秦王并没有严惩李信,反而在后面的战事中让李信戴罪立功。

比如: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园前221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顺势灭掉齐国。

按这样的战绩来看,李信还是很厉害的,或许秦王嬴政也看到了这一点,伐楚之战失败的责任并不在李信身上,自然也就没有为难李信。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个伐楚战争下来,秦国完全是以实力碾压楚国,交锋过程中反而不像是一场战争,更像一场秦内部的政治博弈。尤其楚国的命运,竟然由王翦的个人前途起伏而定成败,可见楚国的存亡在秦王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那么伐楚战争的的失败应该让谁买单?

———必须是嬴政!

我们再回到伐楚之前,嬴政带着很强的政治目的去选将。“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史书中交代,是因为李信年轻勇猛的表现获得嬴政的好感,实际上嬴政首先提问李信伐楚用多少人,而不是提问王翦。论资历、水平李信凭什么能压王翦一头?很明显嬴政有扶持亲信,培养自己军方代表的小心思,就这样匆匆忙忙的确定人选。

有人纠结,李信不是因为二十万兵马才得到的指挥权?

相比王翦提出六十万的兵马,李信只用三分一的兵马确实让嬴政放心,更放心的是李信没有王翦三朝元老般的人生经历,也没有王翦功劳高筑的军事威望,用李信这个也能冲锋战争的傻白甜很放心啊!在主观意识里嬴政也认为楚国是强弩之末,分分钟搞定得事,所以第一个忽略了王翦正确的军事判断,一不小心给李信的失败埋下潜伏的政治危机。

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其次,李信失败了但不能归根到军事才能不足。我们纵观李信用兵,善于长途奔袭,各种横冲直撞,生猛的一笔。他在伐楚过程中也延续了这种军事风格,一路势如破竹准备和蒙恬汇合,形成攻坚之势。结果意外发生了,秦国昌平君反叛,这次意料之外的倒戈,打乱了李信行军路线,说好的合二为一,化整为零,结果反而被围困进退两难。李信被一个巴掌扇懵了,只能突围逃命。

假设李信的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很有可能把楚国击破。可惜李信也是想好好表现自己,又遇到嬴政急于求成,两人都忽略了很多意外因素,缺失了王翦用兵的稳健、老辣。如果王翦直接用六十万人马攻打楚国,叛徒估计没有胆子造反吧。所以,李信的失败不能全部归咎到个人头上,嬴政才是第一个开的坏头,最后没有办法了只能请王翦出山,这才把楚国消灭了。

瀚海说:

灭楚之后王翦父子都功臣身退,我们也能看出始皇帝还是很有格局。用人方面不能称得上不拘一格降人才,至少也能做到知人善用,李信战败后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主动放下面子,降低身价请王翦出山。并没有强制让李信背锅,仗着自己君王的身份颐气指使,任意发挥。反而知错能改继续重用李信终于成就大业,况且始皇帝没有点度量怎么能成就千古一帝?

更多文章

  • 孙策兵微将寡,却能横扫江东,曹操为何不承认他是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策跟曹操谁大,率土之滨孙策张辽曹操,终极三国孙策赵云曹操

    孙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之兄。当孙策以几副铠甲起家,收整军队,赢得民心,平定江东时,其实已经算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了。但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就一再的让刘备试言当世之英雄,刘备先后说了袁术、袁绍,但都被曹操否认。

  • 刘备的真正实力如何?他的这三个特点要读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实力最强的时候,刘备的特点四字成语,终极三国刘备暴露实力

    当初高祖斩白蛇,赤帝之子从此发迹封侯,直至建汉称帝。然而大汉王朝的气运终究败落,迎来了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战火纷飞。而提到三国,就会让人立马想到了魏蜀吴三主争雄的历史记忆,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辽阔壮丽,深沉厚重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描绘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 司马懿临死前为何要定下这样的规矩,不准子孙后代给他扫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临死遗言,郭嘉临死对司马懿会反是真的吗,司马懿临死的时候说的话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而在其去世前,司马懿却为后代定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那便是“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司马懿不准子孙后代去往他的陵墓祭扫,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还得与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的那一役开始说起。嘉平元年(249年),此时魏国在位的皇帝是曹芳

  • 这个人协助曹操破孙权守广陵,却英年早逝,曹操都后悔没听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新三国曹操给孙权下战书,孙权攻打广陵

    很多人对这个人都不是十分的熟悉,毕竟他也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名士,但是要是对曹操这边的谋士有研究的话或许就会知道他了。陈登其实在还没有投靠曹操的时候就是一个县长了,并且在县内的名声十分的好。后面也正是因为他的名声很好,所以就被陶谦给请了过去,去当了典农校尉!这是一个负责生产农业的官职,要知道在古代人们对

  • 三国十大人气名将,总有一个是你喜欢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和吹捧无关,实事求是的说,论在民间的人气,赵云强过关羽。在演义里,赵云简直是完美的化身:忠君爱国,胆识过人,勇于承担责任,不受美色和利益诱惑,千百年来,对赵云只有赞誉,哪怕一丝质疑都貌似没有,历史上能有赵云这么有人气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关羽一部三国演义对关羽神化最多,一个文圣孔子,一个武圣关羽。

  • 三国逸事:三个细节透露出张飞的武功比吕布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张飞详细资料,张飞对吕布视频完整版,张飞和吕布大战300回合

    当时的张飞,不过是个步弓手,他的战马远远不如吕布胯下的嘶风赤兔马。在《三国演义》原著里,张飞在装备远远不如吕布的情况下,和吕布打了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考虑到吕布先战三将,消耗了一些力气,所以赤兔马的优势被抵消了。张飞和吕布在各有所失的情况下打成平手,由此可见,张飞的勇猛至少是不输给吕布的。虎牢关张飞

  • 孙策有多厉害 孙策不早死三国局势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策对曹操说孙策必死,孙策带着射手追孙策,孙策打孙策教学

    历史上曾流传着一个三国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这里第三句的“孙”指的就是小霸王孙策,可见孙策厉害吗?孙策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二十四名将之一,更是排名第九的猛将,着实挺厉害的。虽然影视剧中,

  • 三国中最低调的七位大臣,能力非常高,知名度却很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三大最厉害的将领,三国财政大臣,三国最可惜的大将

    第一个:枣祗当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枣祗就投奔曹操麾下。袁绍还想过来挖人,结果被枣祗断然拒绝。枣祗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屯田制。所谓屯田制,就是利用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用来补充军粮的不足。屯田制对后来的中国影响极大。不仅魏国使用屯田制,就连蜀国诸葛亮也使用屯田制。第二个:董允在刘备去世后的蜀汉后期,董允

  • 曹丕文学造诣不如曹植、军事实践不如曹植,为何最后夺嫡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植与曹丕谁更有才能,赵玉平老师讲曹丕曹植,新三国曹丕曹植

    曹植和曹丕是曹操最有力的继承人候选,两相比较,无论是智商还是才学,还有军事实践,无疑都是曹植更占优势,但为何最后的夺嫡之争是曹丕胜出呢?曹丕的文学水平不如曹植曹丕的文学造诣很高,其《燕歌行》两首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诗,标志着七言诗体的正式成立。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亦有重要贡献,《典论·论

  • 李广为何难封?看看他的战绩就知道了,汉武帝也很难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武帝对李广的看法,李广与汉武帝,李广在汉武帝心中地位

    李广是汉代的一位名将,但是他一生没有得到封侯的嘉奖,这一直让后人感到遗憾。但是当我们盘点李广这一生的战绩之后,你才会发现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我们先来看李广的出身,按照历史学家的推论,李广应该是出身于中原边境地带的骑兵家族,本身具备一定的战斗和经济实力。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骑兵部队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