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晋的北伐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东晋的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268 更新时间:2024/1/22 3:58:01

在后赵混乱,燕、秦乘机崛起,分割中原形成东西对峙的时候,东晋也企图乘机收复北方失地。这时的东晋朝廷,是由桓温主政。

东晋的初期,过江而南的北方世族大家,都还有故乡之思。过江不久,即有祖逖的北伐。

元帝以祖逖为镇西将军、豫州刺史,驻军雍丘(今河南杞县)。祖逖联系黄河南岸坞堡主,共同抗御石勒,“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晋书•祖逖传》)。

当时就有人用歌颂他:“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这时,王敦坐据荆州,与朝廷执政大臣刁协、刘隗不和,祖逖深以为优。又加朝廷派了个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今安徽合肥),位在祖逖之上。祖逖意甚快快。

公元321年,在雍丘发病而死。祖逖之后,庾亮、庾翼兄弟也曾有志北伐。他们以荆州为驻地,练兵习武,准备北进。这时北方正处在石虎统治之下,兵力强大。东晋朝臣在江南安居二十多年,不愿北归,对庾氏兄弟的北伐,多持观望和反对态度。

庾亮驻有重兵的邾城被石虎一举攻破,庾亮自贬三级,忧愤发病而卒。庾翼接替庾亮的职务。为了北伐,他不顾朝廷的反对,自行由武昌移镇襄阳。他到襄阳后,“缮修军器,大佃积谷”,并在请求朝廷准许他北代的上疏中,要求皇帝“表御之日,便决圣聪,不可广询同异,以乖事会”(《晋书•庾翼传》),可见他对朝臣反对北伐的愤恨。不久庾翼也病死,北伐就成了泡影。

庾氏兄弟之后,主张北伐而又在行动上采取了相当规模的是桓温。桓温,与庾翼友善。庾翼死,晋明帝以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这时,石虎在北方,国势强大;而成汉的李势,则是众叛亲离。桓温决定先取成汉。穆帝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成汉。

三年(347)春二月,兵至青衣(今四川乐山西);三月至彭模(今四川彭山),大军直指成都。李势逃往葭萌,送表请降。成汉亡。桓温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

石虎死,北方乱。

桓温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上疏请出兵。

这时的东晋朝廷,对桓温有所顾忌,任用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与桓温对抗。殷浩在当时很有名气,但无才略。桓温说:“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晋书•殷浩传》)

殷浩曾两次主持北伐,谋收复许、洛,但都打了败仗,积年准备的器械军储,损失殆尽。

桓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

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自此,内外大权全归桓温。

桓温锐意北伐,前后有三次-

第一次进兵,是以关中长安为目标。

晋穆帝永和十年(354)二月,桓温与桓温同时主张北伐的还有殷浩。殷浩在建康主朝政,桓温握重兵后荆州上游,乘后赵乱,上疏请出师经略中原。屡求北伐。殷浩与桓温不和,诏书皆不许。殷浩欲以北伐自立功名,公元352年以谢尚、荀羡两路出兵许昌、洛阳。后因将军张遇的叛变,兵不得进。公元353年,殷浩率众七万自寿春北伐,为姚苌所卖,大败而还。

统步骑四万由江陵出发。水军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至南乡(今河南浙川南),步兵自浙川(今河南西峡)趋武关。秦兵五万由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率领,在峣柳(今陕西蓝田东南)拒温。两军大战于蓝田,秦兵大败。桓温进军至灞上(今西安东北)。三辅郡县皆来降,关中人民争持酒肉劳军。有的老人流着眼泪说,“不图今日复睹官军”。

桓温兵到关中,时在五月,正是麦收时节。他原希望就地收麦,解决军粮问题。秦王健采取坚壁清野的对策。桓温军中乏食,不得不撤退。秦兵从后追击,温军屡败,死亡以万数。

第二次北伐,是进兵洛阳。

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发。八月,至伊水,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极力主张还都。但一般朝臣已安于江南的享受,无意于还都洛阳,举朝反对桓温的还都计划。桓温军还以后,司、豫、青、兖诸州又为燕夺去。

公元365年洛阳也为燕所攻取。第三次北伐是伐燕。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四月,桓温帅步骑五万,发自姑孰(今安徽当涂),经兖州北伐燕。六月,桓温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天旱,水道绝,使人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引水军自清水入黄河。七月,大军至枋头(今河南滑县西南)。枋头离燕都邺(今河北临漳西)约二百里。邺中人心惶惶,燕主和大臣慕容评大惧,谋逃回龙城。慕容垂说:“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资治通鉴》卷一○二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垂与征南将军慕容德帅众五万拒温。燕主一面又派人求救于秦,许割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以西地予秦。秦王苻坚用王猛策略,由邓羌帅步骑二万救燕。出浴阳,趋颖川。

桓温由水路进兵。水路偏在东方,逆水运粮,时间长,困难重重。他驻兵枋头后,寄希望于打通石门(今河南颍阳北)水道;通过谯(今安徽毫县)、梁(今河南商丘南)运粮。

慕容垂知道这条线对桓温的重要,派慕容德领骑兵一万五千屯石门,又以燕豫州刺史李卦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

桓温使晋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

袁真攻下了谯、梁,而不能攻开石门。

桓温粮尽,粮路又断,遂不得不退。他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路奔还。

燕军乘胜追击,温军死者三万余人。

援燕的秦军,邀击温军于谯,温军死亡又以万计。

冬十月,桓温收集散卒,屯于山阳。枋头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大战,桓温又一次大败。

桓温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不和,以及作战计划的失误。

桓温从金多帅众由清河入河时,他的参军谋士郗超说:“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胡注云:自清水入河,皆是泝流,又道里回远,故言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故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邺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虽如赊迟,然期于成功而已。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此贼因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资治通鉴》卷一○二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不能听。

桓温屯驻枋头时,燕国两个大臣也有一段对话。

太子太傅封孚问于申胤曰:“温众强士整,乘流直进,今大军徒逡巡高岸,兵不接刃,未见克殄之理,事将如何?”胤曰:“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弱,温**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又,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消遥中流,不出赴利,持久,坐取全胜;若粮廪愆悬,情见势屈,必不战自败,此自然之数。”(《资冶通鉴》卷一○二海西公太和四年)这也说出了桓温在政治上的困难和军事上的失策。

桓温进兵路线靠的是经巨野由清水入河的水路。这可以叫作东线。

东线的缺点是道远而水源不足,又是溯流而上,运兵运粮,都有困难。

到枋头后,使袁真取谯、梁,开石门,这条线可以叫作西线。

西线的问题是在开石门。

慕容垂派大军守护石门,袁真无法攻克。

石门不开,水运不通,桓温军粮断绝,只有速退的一条路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高欢、宇文泰在东、西魏的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高欢宇文泰邙山之战,宇文泰和高欢的小说,高欢和宇文泰谁更强

    他们乘机起来,分据关东、关中,各拥一主,彼此之间争战不休。他们就是高欢和宇文泰。高欢是汉人,因累世在北方边镇生活,“故习其俗,遂同鲜卑”(《北齐书•神武纪上》)。这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边军镇地位一落千丈,加上高家系犯罪的徒户,地位更是低贱。高欢家贫,娶妻之后,因妻家财富较丰,才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陈的衰腐,隋灭陈统一南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的演变过程,隋陈对垒,陈隋是复姓吗

    隋朝建立的同时,南朝却处于日暮途穷之中,自梁末侯景之乱后,始终没有恢复元气。陈朝因循守旧,各种矛盾趋于激化,终于成了杨坚的俎上食。陈霸先建立陈朝后,梁朝的残余势力及在梁末大乱中趁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不断起来反抗。陈霸先几乎没有一刻安宁。两年后,他死去时,陈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陈文帝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西魏转弱为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北朝时期的西魏,西魏李远,西魏万川郡故城

    宇文泰操纵下的西魏,本是当时南北鼎立的三方中所辖之地最小、势力也最弱的一个政权。然而,它最终却由弱变强,灭了北齐。在宇文泰控制西魏的初期,民穷兵弱,处境十分艰难。魏孝武帝西奔,随从不过左右微臣。北魏朝廷得力之臣多为高欢所用。为了建立巩因的统治集团,宇文泰不得不面对现实,一方面竭力争取关西世族的支持,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瓜步战后南北朝的战与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瓜步之战,瓜步之战宋魏兵力对比,南北朝十大历史事件

    瓜步战后,南朝与北魏之间仍不断有战事,军事上的南弱北强之势越来越显著。刘裕死后不久,北魏攻取了宋的滑台、虎牢、洛阳等地。宋明帝刘彧时,魏又夺去淮水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水以西九郡,宋的防线逐步南移。虽然南北战争不断,但南北朝之间的聘问并没有断绝。瓜步战后的数十年间,南北朝廷礼尚往来。国有大事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玄学和儒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北朝黑暗历史,郭德纲聊历史南北朝,梁宏达讲述南北朝历史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迭相专政,政治日趋腐败。面对这种社会政治现实,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他们站在外戚、朝官一边反对当政的宦官。宦官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残酷迫害反对派。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不过问政治,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东汉末年,曹操掌权,即以法治天下。

  •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河桥、邙山之战和玉璧之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邙山大渠,邙山埋葬了多少帝王,洛阳邙山古墓群纪录片

    公元538年,东魏大行台侯景治兵虎牢,谋收复河南失地。侯景出兵四路,夺还南汾、颍、豫、广四州。侯景会同高敖曹,围攻金墉城(今洛阳东),高欢也率兵前往声援。西魏文帝元宝炬与宇文泰正准备前往洛阳谒园陵,恰巧洛使告急,遂命尚书左仆射周惠达辅太子钦守长安,令李弼、达奚武为前锋,自与宇文泰督军援救金墉。八月,

  • 唐三彩陶器欣赏:绚丽斑斓、造型生动,尽显唐代艺术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代陶器为什么是唐三彩,唐代唐三彩执扇女俑,唐代唐三彩图片

    三彩仕女俑唐代三彩釉陶器,简称“唐三彩”。这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颜色多样,有黄、绿、白、褐、蓝等颜色,而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色调,故称“唐三彩”。三彩仕女俑在唐三彩里,器皿较少,而家禽、家畜和各种人物陶俑的造型数量较多。三彩马唐代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唐

  • 唐太宗发明的一种职业,成为女子噩梦,但现在很多人抢着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太宗八骏是哪八匹马,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唐太宗最爱的女人

    这一职业,便是艺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最为繁荣灿烂的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期间,更是达到了巅峰。唐太宗是一位艺术高手,他知晓音律,喜爱歌舞,而且精通多种乐器,因此艺妓这一职业,应运而生。艺妓的前身为伶人,也叫优伶,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但没有形成专门的制度,只存在于极少数皇室中,虽少有

  • 虎牢关之战中,凌敬的妙计如果被窦建德采用,李世民真的会败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虎牢关之战李世民输的可能性,长孙无忌李世民虎牢关,李世民虎牢关完整版

    彼时,唐军与夏军对峙一个多月,窦建德始终无法西行一步。为了打破僵局,窦建德的谋士凌敬献了一计:“逾太行,入上党,骇蒲津。”后人一致认为,假如窦建德采纳凌敬的计策,李世民将顾此失彼,唐军的所有优势将化为乌有。如此一来,不光可以解洛阳之围,还可以乘机打败唐军,从此天下三分。凌敬的这个计策听着确实够大气,

  • 团队的力量胜过个人智慧―看电视剧《唐朝诡事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诡事录郭庄是好人吗,唐朝诡事录免费在线看,唐朝诡事录烧脑吗

    大唐繁荣强盛,四海朝拜,即使过去数千年,仍令人神往。大唐人杰地灵,故事最多的当属破案无数的狄公。电视剧《唐朝诡事录》讲述的是狄仁杰弟子苏无名的破案故事。他有几个好帮手,中郎将卢凌风,吏部侍郎之女裴喜君,神医费鸡师和小仆人薛环。团队成员性格各具特色,招人喜欢。苏无名睿智无疑,能屈能申,不摆架子。卢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