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突厥人不是维吾尔族先民,维吾尔族先民是回鹘人,与唐一起灭突厥

突厥人不是维吾尔族先民,维吾尔族先民是回鹘人,与唐一起灭突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66 更新时间:2024/1/19 8:41:23

科普一下,什么是匈奴、什么是突厥

为什么要科普?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实在有太多人的将他们当成一个民族,这是不对的。

首先申明的是,匈奴和突厥是中国北方民族集团。什么是集团?这个我们现代人应该非常好理解,即是由好多股份公司组成的大公司,匈奴人和突厥人就是这个大公司或者大集团的董事长,他们的股东并不见得是匈奴人或者突厥人,他们都是其他民族的人,只不过是接受匈奴人和突厥人管理而已,什么事都是董事长说了算。

匈奴族和华夏族同源,约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这一点,《史记》已经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了。即是匈奴族人最早是夏的血脉与北方山戎、猃狁、荤粥等民族的混合。《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集团变政权了,与“汉朝兄弟”有些平起平坐的意思了。这个政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匈奴国(其实那时候它还是不国家,不过部落联盟而已)。那么,作为董事长或者首领,他管理的民族是那些呢?即是“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还有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

这时候的匈奴,就有了白种的融合成分。我们现在很多人问:不是说匈奴是黄种人吗,怎么还有白种人?这就要说到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名词:塞种。

什么是塞种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的人种,他们最早是原是住在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后来才受到受大月氏人的驱赶,逐渐向南迁徙,甚至消灭了希腊人的王朝。

这就是和汉朝作战的匈奴人最初是黄种人,但到最终与哥特人、日尔曼人、古罗马人等等交战时成了白种人的原因所在。即是黄种的匈奴在那时成了白种匈奴。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集团内部的民族构成了,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族,而是很多个族。

再说突厥。一个道理。不过,在这里,我们得先说清楚这样一个概念:不是说匈奴人被汉朝打跑了吗?怎么突厥与匈奴还有关系呢?之所以有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没有弄清匈奴人与匈奴集团的概念,匈奴集团的“董事长”被打跑了,但集团的“股东”还在,这个“股东”就是一个部分匈奴人与以前被集团管制着的那些民族或者人种。突厥就是在被打散了的匈奴集团那些七零八落的“股东”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集团。因为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这些“股东”的名称到“突厥集团”的时候,叫法不一样了。更何况,这中间还经历了“鲜卑集团”、“柔然集团”。

所以,我们今天说的突厥就根本不是一个民族,而是那个时候,我国北方草原上所有民族的统称。其管理或者统治的民族除了突厥人本身,其他民族很难以计数,比较有名的有铁勒(敕勒或者高车),契骨,粟特,室韦等等,也就我们今天的说的土克曼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吉尔吉斯族、鞑靼族、雅库特族、阿塞拜疆族等等民族。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那就是这些民族并不是突厥人,他们只是接受“集团董事长”突厥的统治和管理。

看看,这个其集团内部的“股东”有多少?成分有多么复杂!

这就是说,在中国从北方草原从古至今,本身就是很多个民族,而不是一个民族,后来的“蒙古集团”也是,现在更是。从来没有哪一个“集团董事长”将他们“同化”成一个民族,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这一点,我们的史书和教科书上都有答案。

维吾尔族与突厥基本没关系

为什么说维吾尔族与突厥没关系?我们有必要将这个问题重述一下,讲得更详细一点。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也有关于本民族的历史记载:维吾尔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争斗分裂,带领自己的部下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先民。

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语言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远在小亚细亚的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基本相同,维吾尔族人到土耳其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学会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他们听这两种语言与听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在听方言。

这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突厥和回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另外就是一个语言问题,这个问题不用多说,一句就够了,我们现在都在学习英语,那么,我们就成英国公民了?回答当然不是!同样,汉族人有学习维吾尔族语的,维吾尔族人也学习汉语,互相学习语言是不影响民族族源问题的,汉族人还是汉族人,维吾尔族人还是维吾尔族人,这是事实。

然而,突厥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说人口。

《汉书·匈奴传》: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就是说当时作为一个政权的匈奴,统一了北方草原,其人口也不及汉朝的一个郡。那么,汉朝当时有多少人呢?按照史籍的记载和现代学者的分析、推断,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大约有5959万人,而汉朝当时有13州,州辖郡、县,大约有40多个郡,这就是说,作为政权上的匈奴的总人口大约就是100万多点(一些学者认为还没这么多)。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匈奴一个民族的人口,而是匈奴作为北方草原的统治者管理的所有人口,即是北方草原的总人口。

突厥,《旧唐书·突厥传》:突厥人户寡少,不敌唐家百分之一。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唐朝人口为4844万人,那么不足百分之一的话,突厥大约就有不到50万人。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暴露出来了,都是统治过北方草原的民族,为什么突厥人少而匈奴人多呢?这里面有时间和控制范围的问题,不是草原上的人口减少了,更不是这些人都成突厥人了,而是突厥作为一个政权,控制或者说是统治的草原上的人口。

真正的匈奴或者突厥人口是没有这么多的。怎么办呢?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同化”,通过行政手段同化,也就是史料里说的“令其从胡俗”,从人家的风俗、穿人家的衣服,过像人家一样的日子。

在这里,我们列举吐鲁番这个地方的例子就够了,能说明问题了。

这个地方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车师人(一说姑师),《史记》中说他们与姑师与楼兰为邻,居于今罗布泊沿岸,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国家或者部落,后来,这个地方就不太平了,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匈奴与汉朝在这个地方反复争夺,史称五争交河。最终,汉朝在这里占了上风,这就有了我们后来说的高昌(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再后来,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政权,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存在了600多年,被唐朝灭了。

高昌的统治者是汉军屯田士兵的后裔,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麴氏高昌的先民还是今天兰州附近的榆中人,和曲是一个姓。

隋朝的时候,高昌麴乾固死后,他的儿子麴伯雅继位,突厥令麴伯雅依附于突厥的风俗,麴伯雅不从,但最终在突厥的多方施压下,不得不暂时屈从。这个麴伯雅后来与隋交好,曾跟随隋炀帝出征高丽,隋炀帝将华容公主做妻子。

回到高昌后,麴伯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国民解开辫子,穿上中原服饰。为此,隋炀帝专门下了一道很长的诏书赞扬了他。可是,后来呢,他的儿子麴文泰又随了突厥,继娶了华容公主。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就能看出穿突厥衣服、行突厥俗的并不一定就是突厥人。

再说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583年因隋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在唐高宗末年(682年),突厥再度建立后突厥国,最后在744年,后突厥帝国亡于回纥。

回纥即是今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即是回鹘。不但灭了突厥,还统一了草原上当时的一些民族与部落,与中原王朝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安史之乱时,唐朝皇帝手中的兵力有限,还向回纥借兵。为使回纥大军能帮自己早日平叛,唐朝皇帝亲口答应他们,收复两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大唐,金帛子女归回纥”。

回纥大军拿着皇帝的奉旨,开始了赤裸裸的抢劫。这种“活动”整整三天,洛阳府库当中的财帛被收缴一空,老百姓钱财掠夺光光,回纥大军所获财物“不可胜计”。若有人胆敢阻拦,迎接他的便是刀子,致使“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洛阳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但要怪只能怪唐朝皇帝。

公元981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任皇帝的第五年,高昌回鹘国王阿斯兰汗派遣使者来宋朝贡。这次朝贡有点走亲戚的意思,因为唐朝曾将公主嫁给回鹘可汗,所以,阿斯兰汗向宋朝皇帝自称是“西州外甥师子(阿斯兰意为狮子)王”。

……

而这都是史实、事实,足以说明今维吾尔族人和突厥人没什么关系。

突厥是与汉人大量混合才强大起来的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隋书》说的。《隋书·突厥传》:“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数,遂大强盛。”这里说的“中国人”即中原人,汉人。《周书》和《北史》都有相同的记载。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也有类似记载,隋朝大业之乱时,突厥始毕可汗咄吉即位。汉人中很多都去依附突厥。其时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臣属于突厥。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人揭竿起事,都尊崇始毕可汗。突厥有精兵近百万,强盛空前。甚至,《旧唐书》还说:“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人加入了突厥,但我们知道这些汉人还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政权。《北史》记载,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身在行宫的杨广被叛军宇文化及等所弑,杨广的皇后萧氏带着幼孙、皇室诸女,被乱军带到了聊城。之后,窦建德率兵攻城迎回萧皇后,并将萧皇后暂安置于武强县。其时,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是因为萧皇后的小姑兼杨广堂妹,就请处罗可汗遣使恭迎萧皇后去突厥。窦建德不敢不从,于是萧皇后便随使前往突厥,而流亡突厥的隋百姓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为隋王,在定襄建立了政权。

当时,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由杨政道管治,他们复立的“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在定襄就拥有部众一万多人。然而,突厥人为什么这样支持杨政道呢?用突厥处罗可汗的话说就是:“我父亲丧失国家,靠隋朝才得立为汗,如此大恩不能忘却。”显然,突厥人是为了报隋朝的恩。甚至,处罗可汗还打算出兵夺取并州进一步扩大“大隋”的地盘,但没有来及出兵他便去世了。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并灭亡突厥,唐太宗迎萧皇后回京,杨政道也投降唐朝。回京后的萧氏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杨政道最先被唐太宗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后来担任尚衣奉御。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杨政道去世。至此,隋炀帝的后代消失于史籍。

杨政道是隋炀帝的次子杨暕遗腹子,他的两个哥哥和父亲在隋朝末年被权臣宇文化及杀害。

隋炀帝一共有4个儿子,一个早死,太子杨昭和齐王杨暕为萧皇后所生,赵王杨杲的母亲是萧嫔。杨昭因为有病23岁便去世了,杨暕在杨昭死后,因为太子的事情与隋炀帝有些矛盾。618年宇文化及作乱,乱兵将要进犯宫内,隋炀帝听到后,回头对萧皇后说莫非是杨暕作乱,杨昭被疏远猜忌竟到了这个程度。

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后,又令人捕杀杨暕,杨暕当时还睡着没有起来,乱兵已经进来了,杨暕吃惊地问是谁,来人没有回答,杨暕还认为是隋炀帝下令逮捕他,还向来人声辩自己没有做对不起国家的事。乱兵于是把他拉到街上杀了,他到死也不知道杀他的是谁,只活了34岁。

江都政变时杨杲只有12岁,他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乱兵斩杀他于隋炀帝尸体前,他的血都溅到了隋炀帝的衣服上。

隋炀帝有好几个女儿,一个是南阳公主给嫁了宇文士及;一个是杨妃,李世民娶了她。另外,据《北史》记载与萧皇后和杨政道一起去突厥的还有隋炀帝的女儿,但具体是几个人们不清楚,她们在那里嫁了人,史书里也没有了记载。

我们在这里说这个,主要是想说这么一个问题,隋炀帝一大家人,在那个年代男的基本都死光了,剩下的几个女儿至少有四分之一融入了突厥,何况其他人呢?而杨政道复立的“大隋”政权本身就在突厥,萧皇后和杨政道后来是被唐太宗接了回来,但“大隋”政权部众也就只能被融入草原民族了。

更何况,史籍里还说突厥是因为汉人而强盛的。这就是说,突厥并不是今天某一些人所谓的单一民族——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单一民族,过去是,现在更是。(文/路生)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西晋-西晋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晋短暂统一西晋的主要历史脉络,太康小康,西晋太康徐逊祠堂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时期。这期间,从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平吴以前,晋就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据《晋书•食货志》载:“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励精干稼穑。”泰始二年(266),武帝诏:“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全农功益登,耕者

  • 历史上真实的淝水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淝水在今天哪里,淝水一战,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支流

    淝水战前,苻坚曾与他的王公大臣们讨论伐晋问题。他首先吐露自己思想,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通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晋书•苻坚载记下》)参与朝议的王公大臣,几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朝八王之乱八王关系,贾后之死,贾后专权八王乱读后感200字

    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而皇后贾后,却怀有政治野心,并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武帝死后,外戚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了朝廷大权。惠帝无康元年(291),贾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峻及其家属和党羽数千人,命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以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西秦和大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西秦鲜卑族乞伏国仁所建立。鲜卑族从北方向漠南迁徙时,有一支南出阴山,迁往陇西。这一支里有乞伏、如弗斯、出连、叱卢四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其中,乞伏部落比较强,其首长被推为统主。这支鲜卑部落在陇西一带辗转迁徙,后来居住在苑川水(今甘肃榆中东北)一带。据《水经•河水注》,这一带地方“为龙马之沃土”。王莽末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聊聊成汉这个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最屈辱的王朝,成汉与前赵后赵,成汉诸帝

    成汉的建立可以上溯到李特为流民所推重的过程,但李特时尚未建国。公元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称帝,国号大成。308年,李特侄李寿改国号为汉。史家把两个国号合起来,习称为“成汉”。在西晋晚年,略阳、天水等地人民向巴蜀地区流徒,大姓李氏、任氏、阎氏、赵氏、何氏、杨氏、上官氏、费氏,成了流民的领袖。李氏,就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石虎的赵vs冉闵的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石虎为什么重用汉人冉闵,冉闵魏朝,石虎简介资料

    石虎于公元334年末或335年初夺位,公元349年死,在位十五年。这个十五年,是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十五年。石虎是石勒的族子,一说是族弟。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在作战时,“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鲜有遗类”(《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但他骁勇善战,为石勒立了大功。石勒作了皇帝,立子弘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淝水一战相关资料,淝水三湾,淝水岸边无枯柳

    淝水之战败后,苻坚带伤北归,一路收集散兵,回到洛阳时只有十多万人。苻坚带着这十多万人回到长安。维持统一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垮了,统一也维持不住了。原来被秦征服的各族贵族,都乘机起来谋求恢复他们的政治势力。前秦土崩瓦解了。在淝水战后半个世纪里,北方黄河流域又重新分裂成燕、秦、凉三个部分,许多小国互相攻夺。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淝水战后东晋的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淝水一战发生在西晋还是东晋,淝水之滨,淝水岸边无枯柳

    淝水战后,东晋乘机收复了一些北方失地。公元384年正月,鹰扬将军刘牢之攻取秦之谯城。后上庸太守郭宝等又攻取秦之魏兴、上庸、新城、成固等地。八月,晋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帅豫州刺史桓石虔伐秦。玄至下邳,秦徐州刺史赵迁弃彭城走,谢玄进据彭城(今江苏徐州)。九月,谢玄使彭城内史刘牢之攻秦兖州刺史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魏拓跋世系表,拓跋珪为什么定国号魏,北魏皇室是姓拓跋还是元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386年,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

  • 历史上真实的晋朝-拓跋什翼犍与代国的兴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魏拓跋是什么朝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介绍,拓跋族

    从猗卢七传到什翼犍(338—376)。什翼犍曾为质于石赵,住在邺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什翼犍时期,拓跋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有了更大的发展。什翼犍即代王位,称建国元年(338),这是拓跋氏有年号之始。什翼犍建立了百官,分掌众职。《魏书•官氏志》称:“昭成(什翼犍)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