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崇俭:明朝三边总督,未曾打败仗,却被崇祯处死

郑崇俭:明朝三边总督,未曾打败仗,却被崇祯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852 更新时间:2024/1/25 8:21:57

郑崇俭,明朝三边总督,管理陕西、宁夏、甘肃、延绥军务,地位非常重要。

崇祯继位后,郑崇俭镇守河套,多次设伏击败蒙古林丹汗,威震边陲,将领们都佩服他。

北击蒙古,南征张献忠,郑崇俭未曾一败。南征四川期间,郑崇俭五天内赢得三场胜利,张献忠元气大伤。

论军事能力,郑崇俭不输洪承畴,却终究为明军的战败买单,成为背锅之人,替崇祯受过。

1638年,议和失败,清军再次进入中原,京师告急。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回京,抵御清军。

杨嗣昌主张对清军议和,反对调回洪承畴、孙传庭,让他们尽快消灭已经元气大伤,几乎陷入绝地的李自成

崇祯爱面子,不想承担议和的责任,战斗还是议和,他犹豫不定,导致卢象升阵亡。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起兵,罗汝才率数千兵马响应,李自成则乘势逃离商洛山,准备投奔张献忠。

议和失败,清军进攻中原,卢象升阵亡;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再次闹腾,杨嗣昌的“十面张网”计划破产。

杨嗣昌内外交困,只好亲自率兵南下,剿灭张献忠,摆脱困境。郑崇俭取代洪承畴,担任三边总督,从陕西南下配合。

杨嗣昌驻守襄阳,节制军务,四川的军务实际由郑崇俭负责。郑崇俭麾下名将很多,贺人龙、李国奇、高杰,都随军南下。

张献忠从谷城起兵,本想杀入陕西,得知郑崇俭南下,转而攻打夔州,试图进入四川。

1640年,双方在玛瑙山对决。郑崇俭派刘国能假扮成农民军,运送粮食给张献忠。

刘国能进入军营后,郑崇俭帅左良玉、贺人龙、高杰从东西方向发起进攻,猛攻张献忠的大营。

刘国能率兵在营垒内行动,张献忠腹背受敌,数千精兵阵亡,二十几位将领投降。

李定国、孙可望奋力拼杀,掩护张献忠突围而出。张令率兵追击,遭遇张献忠反包围,处境不妙。

郑崇俭派贺人龙、李国奇、高杰率骑兵增援,明军在柯家坪击败张献忠,斩首两千余人。

张献忠继续溃逃,贺人龙穷追不舍,在寒溪寺、盐井再次击败农民军,张献忠的盟友大多投降。

五天内,三次击败张献忠,郑崇俭名声大噪,威震川蜀。张献忠陷入绝地,躲到山林,明军即将赢得胜利。

胜利指日可待,但明军内部相互倾轧,导致明军在土地岭战败,左良玉所部溃败,四川局势再次闹腾。

1641年,张献忠派李定国奔袭襄阳,焚毁明军粮草、物资,处死襄王朱翊铭。李自成也攻克洛阳,处死福王朱常洵

两位王爷遇害,督师杨嗣昌忧愤成疾,病逝军中。崇祯很恼火,便将郑崇俭逮捕入狱,斩首示众。

杨嗣昌兵败时,郑崇俭已经革职在家,却依然逃不过崇祯的屠刀。究其原因,是崇祯寻找替罪羊,郑崇俭自己也有点责任。

土地岭之战惨败,以及洛阳、襄阳的陷落,主要责任是杨嗣昌。问题是,杨嗣昌是崇祯的大红人,又病逝军中,只能郑崇俭背锅了。

郑崇俭在前线督师,张献忠已经陷入绝地,只要明军齐心协力,进山搜捕,张献忠难逃一死。

张献忠能杀出山林,在土地岭击败左良玉所部,是明军内部倾轧,赏罚不公的结果,杨嗣昌要承担责任。

贺人龙、左良玉,明朝两位悍将。左良玉骜不驯,不听约束,杨嗣昌对他很不满意。

征讨张献忠时,杨嗣昌对贺人龙许诺,事成之后,让贺人龙取代左良玉,担任平贼大将军。

玛瑙山之战,左良玉出力最多,杨嗣昌不能兑现承诺,贺人龙非常不满,便将此事告诉左良玉。如此。贺人龙、左良玉,都恼火杨嗣昌。

郑崇俭,玛瑙山之战的实际指挥官,赏赐却不如杨嗣昌,让他非常不爽。玛瑙山之战,杨嗣昌在襄阳,没有到四川。

郑崇俭南征时,经过汉中,贺人龙劫掠瑞王的田庄补充军需,被崇祯革职,就在军中效力。

受贺人龙牵连,郑崇俭被降职。玛瑙山之战后,郑崇俭又连战连捷,却只是恢复原职,没有更多的封赏。

张献忠躲进深山,郑崇俭认为杨嗣昌已经足以搞定农民军,便请求辞职回家养老。崇祯没有同意,让他回到陕西,贺人龙、李国奇继续留在四川。

郑崇俭返回后,左良玉、贺人龙不听调遣。贺人龙干脆返回陕西,半路又劫掠,闹得民怨沸腾。

左良玉留在土地岭的士兵,兵力单薄,被张献忠击败,四川局势再次恶化。如此,杨嗣昌只好前往夔州督师。

杨嗣昌离开行营,左良玉不配合,张献忠乘机派李定国奔袭襄阳,焚毁明军粮草,还杀了襄王。

李自成也顺利进入河南,攻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一个月内,两位王爷被杀,崇祯颜面尽失。

明军的溃败,郑崇俭离开四川是原因之一,关键还是杨嗣昌的问题。杨嗣昌没能处理好左良玉、贺人龙之间的矛盾,将领各自为战,不听调遣,酿成大祸。

从当时的局势看,只要左良玉、贺人龙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捉拿张献忠并非难事。可惜大好局面被杨嗣昌毁了。

当然,杨嗣昌也很无奈,他许诺让贺人龙取代左良玉,也是因为左良玉桀骜不驯,经常不听调遣,明军已经开始军阀化了。

土地岭之战惨败,崇祯偏袒杨嗣昌,将责任推给郑崇俭:撤兵太早,没能配合杨嗣昌。郑崇俭被革职。

1641年,襄阳、洛阳相继陷落,两位王爷被杀,崇祯陷入了被动,杨嗣昌也胆战心惊。

行走到荆州,杨嗣昌忧愤成疾,病逝军中,崇祯下旨厚葬。两年后,张献忠攻克武陵,焚毁杨嗣昌的棺木。

杨嗣昌,崇祯的大红人,是他守住祖宗基业的希望所在。杨嗣昌病逝,崇祯对郑崇俭更加恼火,便将其逮捕,斩首示众。

土地岭之战,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惨败,郑崇俭并未参与,本人已经革职在家,却没能逃过一劫。

郑崇俭“提前”回陕西,固然是明军战败的一个因素。杨嗣昌不能妥善处理明军将士之间的矛盾,以及明军的军阀化,是明军溃败的关键。

无论怎样,战败总得有人出来担当,杨嗣昌是崇祯的红人,又病逝军中,郑崇俭只能倒霉了。

崇祯继位以来,有七位总督被杀: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都是背锅者。

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太过着急,对将领太过严苛,又不愿意担当责任,明朝走向穷途末路。

参考书目:《明史》

更多文章

  • 这个末代皇帝与崇祯有的一拼,下场却惨多了,骸骨被两国争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末代崇祯,末代沙皇和崇祯皇帝

    历朝历代,末代皇帝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他们普遍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以致民不聊生,最后在众叛亲离中失去皇位,丢掉江山。然而世事无绝对,末代皇帝中也是有一些硬汉子的,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而在崇祯之前,还有一位亡国之君,与崇祯有的一拼。这就是金国的第九代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完颜守绪为了保住金国江山,可

  • 朱元璋临死前为何要冒天下之不讳实施“人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临死的秘密,朱元璋临死视频大全,朱元璋临死前的三句话

    然而,朱元璋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皇帝,他建国立业的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暴君,为了保证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将开国功臣一一除去,甚至还滥杀无辜,他的血腥和残忍也是历代帝王中数得着的。作为一个帝王,如果说这些杀戮还勉强能找到托辞的话,那他临终前要求众多妃子陪珣的决定却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了。人们不禁要问

  • 朱棣做了一件事,假如崇祯照搬或能延续明朝国运,可惜他没领会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很快便下令在老巢北平营造紫禁城,为迁都做准备。迁都这种事历来都是非常艰难的,毕竟祖宗打下来的基业,除非像商朝那样,帝都实在没办法居住,必须要找个安稳的地方,否则一旦提出,必然会有无数人跳出来反对。朱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这些人反对也影响不了他的决心,但总归是非常烦的,于是朱棣做

  • 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他才应该是大明第二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称帝,史称建文帝。一直以来,建文帝都被认为是明朝正统皇帝,而后来的朱棣则是篡位。然而,在当时,有一位皇子却比朱允炆更为正统,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这位皇子是谁呢我们都知道,朱允炆并不是太子朱标的第一个

  • 崇祯处死陈新甲,诉说明朝“内外交困”的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陈新甲,四川人,明朝兵部尚书,善于决断,深受崇祯赏识。担任兵部尚书期间,陈新甲建议崇祯重用孙传庭、傅宗龙、汪乔年,力挽狂澜。陈新甲的能力,不用怀疑,但崇祯的政策摇摆不定,又不想承担责任,坑死了陈新甲,诉说着明朝“内外交困”的悲哀。崇祯继位时,明朝江山岌岌可危,关外满清、关内起义军,以及东南沿海的殖民

  • 明明打赢“宁锦大捷”,袁崇焕为何还会被迫辞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袁崇焕坚守宁锦防线,宁锦战役,宁锦都司是现在哪里

    一年半后的天启七年,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又率领八旗精兵大举进犯辽西,在强攻锦州无果后,又掉头攻打宁远,结果,损兵折将、伤亡无数,最后不得不退回沈阳;这就是玩命历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捷”和“锦宁大捷”。后金经过两次惨败,元气大伤,也不敢轻易进犯辽西地区;而明朝朝堂上下也从胆战心惊中走出,开始有点飘飘然

  • 明朝的“航海时代”比欧洲早80年,为何没能成为海上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航海技术有多先进,明朝后期为啥发展航海

    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朝代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开放,就像明朝。明朝的开放程度并不逊于唐朝,尤其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宣德年间,经过四任皇帝的努力,明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其他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以及对海洋知

  • 从“清算”张居正的那一刻起,万历皇帝就将明朝带入一条不归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历怎么清算张居正的,张居正教育万历,万历首辅张居正廷杖

    万历皇帝执政的48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万历十二年之前和万历十二年之后。万历十二年为什么是个分割点?因为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已经过世两年的张居正被“清算”了!万历皇帝在展开对张居正清算的同时,也将张居正坚持推行了近十年的“万历新政”给一一否认、并悉数抹杀。很多现代学者都认为,从万历皇帝清

  • 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了这八个字,为自己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临死时说刘伯温,刘伯温朱元璋精彩片段,刘伯温被朱元璋赶走

    刘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不仅才能出众,更传言其能掐会算,出神入化,因此民间一直将其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比肩。当然,历史上的刘伯温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夸张,但其才能出众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战场上能掐会算,智计过人的刘伯温在政治上却并不能如鱼得水。《明史》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和刘伯

  • 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为什么没能统一蒙古,却让努尔哈赤捡了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古族林丹汗简介,林丹李宗伟2012伦敦奥运会,林丹成吉思汗

    林丹汗为什么没能像他的祖先成吉思汗那样统一蒙古呢?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林丹汗的政策错误林丹汗的政策错误,使得分裂的蒙古各部都与林丹汗离心离德。林丹汗采用了什么政策呢?他把蒙古信奉了十多年的黄教改为红教,这让蒙古各部落都接受不了。林丹汗的威信也因此下降不少。而后,林丹汗又没有团结蒙古各部,使得蒙古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