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蕃镇节度使在大唐的权力如何?了解起源和诞生

唐朝时期蕃镇节度使在大唐的权力如何?了解起源和诞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535 更新时间:2024/1/18 4:16:12

总有一个较大的事件或者因素成为这个朝的导火索,潜伏在国家上下,待到时机成熟,由各种矛盾点燃,颠覆王朝。像我们熟知的汉朝,强悍如它,也会因为外戚势力的增强而被各种问题所压垮。

再如朝,经济实力强悍,最终也灭于自己武力值过低的事实。而我们最为好奇的唐朝,其各种矛盾根源于什么地方呢?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唐朝在历代王朝中做得极好,它拥有汉朝一般强大的武力值,拥有宋朝那样稳定的国内环境,可以说,唐朝的发展最为稳定且繁荣。

但是,在唐朝建国之初就为其灭亡埋下了一个不小的隐患,这个隐患就是藩镇。随之发展来的藩镇节度使让整个唐朝陷入了争权的漩涡中,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唐朝后期时根本无暇解决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亡国。让人不禁好奇,这个节度使在唐朝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

第一、藩镇制度的起源

藩镇制度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唐朝的一种兵制。大家都知道,唐朝在国家建立之初使用的是府兵制度。府兵制度就是一种将农耕与战争相结合,利用农耕的间隙训练府兵。

在农忙之际干农活的高效率合作模式,将府兵的训练最大效率化。当时的府兵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歇息在田地里,一边忙农活,一边进行军事训练。这个制度很好地为唐朝政府节约了许多成本。

府兵制的发展跟不上唐朝不断征战的速度,在当时,所有的府兵需要自己准备参战的工具,包括兵器马匹等,随着参战工具成本的日渐增高,府兵自己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增高。

百姓身上的负担重了,民间哀声哉道的声音也会多起来,于是政府开始转变军事制度,为了适应高强度的征战活动,在边境建立藩镇制度成了当时之势。

第二、节度使得诞生

藩镇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需要打仗的地方设立一些防守军镇,比如当时唐朝的边疆地区市场发生战争,这些军事重镇成了最主要的对抗地点。

那么,这些藩镇不能没有领导吧,针对这个问题,唐君主又在各个藩镇上设立了节度使,使用节度使制度来管控它们。

也不用担心节度使得权力会过度膨胀,唐朝采取了轮换的模式,一个地方的节度使不能长期掌控这个藩镇。

但问题就在于,在边疆藩镇上待的日子够久,帅兵打仗的经验够多了以后,这些节度使仗着天高皇帝远,于是将手中的权力越握越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度使手握旌节,身上肩负着朝廷赋的权力,是朝廷在藩镇中的代言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初期显现出来的一系列好处都在发生着变化。藩镇制度如此,节度使制度也是如此。

第一、培养亲信部队

随着府兵制度募兵制度的转换,节度使拥有了自主招兵的权力。他们作为一方土地的生杀父母,掌握了许多流民的身家性命,让这些流民听信于自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

在藩镇中,节度使招募的士兵来源广而复杂,多数为流民。征召流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些人什么也没有,但是如果能获得军功,还能实现爵位世袭的的奖励,让节度使得私军团格外强大。

第二、手握军权、财权政权

节度使在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后,朝廷又将财权交付到了节度使手中。当时节度使虽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是没有朝廷长期地供给后勤供应,军队很难实现大的宏图。

就在这时,朝廷下令让各个藩镇自行管理军用屯田,这可让节度使们高兴不已。

后勤供应问题的解决,也给节度使带来了稳定财政收入的来源,让节度使掌握了一部分财权。拥有了军权和财权的节度使在一定意义上就等同于拥有了政权。

第三、藩镇割据的形成

自古以来,皇帝都在防范地方力量的过大,导致与中央对抗局面的形成。在唐朝,这个问题最终被节度使制度引发。

本身力量格外强大的藩镇在节度使得带领之下,对中央朝廷发起了进攻。人的野心逐渐膨胀,导致唐朝真正意义上的藩镇割据的形成。

都说事物逃不过“由盛转衰”的结局,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力再不复从前。这一切都是初时藩镇制度掩埋下的隐患没有被朝廷重视,而又逐步给予节度使权力的原因。

唐朝的节度使得出现在整个古代史中具有独特性,唐朝独特的政治特征孕育了这个制度。所以我们面对唐朝节度使能够掌握如此多如此巨大的权力时,并没有感到非吃惊,甚至可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参考献:《唐书》

更多文章

  • 宋哲宗赵煦:北宋最后的黎明曙光,但却在二十四岁时突然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哲宗赵煦在位多少年,疯皇子赵煦完整版,主角赵煦

    (梦归秋辰:第510期)公元1085年,一代强人宋神宗去世,年仅8岁的宋哲宗赵煦成为北宋最靓的崽。客观来说,赵煦之所以能够成为北宋的大哥大,不仅仅是因为其才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年纪小。历朝历代,小皇帝总是能成为权臣和后宫进行干政和夺权的借口,同样北宋也不例外,在高太后的眼里,自己的孙子赵煦也就是一个

  • 苏轼的文学作品能够胜过同时期的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轼的文学成就,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苏轼,苏轼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熙宁变法改革的主将主安石,诗学杜甫,前期诗作关心民间疾苦、国家安危,以诗言志,如《河北民》、《兼并》、《省兵》等名篇。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政治失意之后,寄情山水,所作小诗清新淡雅,精美工致,尤为后人所称道。叶梦得《石林诗话》称:“王荆公晚年诗体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合,言随意遣

  • 成吉思汗为何突然猝死?四种说法,第三种最有理有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成吉思汗玩法技巧,元太祖是成吉思汗还是忽必烈,成吉思汗全30集免费版

    公元1226年,铁木真亲率十万大军远征,再次叛变的西夏。公元1227年正月,元蒙大军包围西夏王都中兴府。攻城战持续五个多月,中兴府依然没有被蒙军攻陷。不堪忍受西夏酷热天气的铁木真当即下令大军,继续包围中兴府,另一边的他则带着部分亲卫前往六盘山避暑。铁木真在六盘山临时大营避暑后不久,中兴府地区发生了强

  • 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别再死读书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提出的,庆历元年是哪一年,北宋庆历

    北宋的著名学者,被后世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时任国子监直讲,认为宋仁宗专心求治,范仲淹等积极进行改革,感到革新政局有望,遂作《庆历圣德诗》以抒发内心的喜悦,诗中称颂仁宗召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是“躬览(揽)英贤”;而“手锄奸栌”,则是暗指刚被罢职的新任枢密使夏竦。夏竦因此对石介和

  • 朱文正被朱元璋囚禁而亡后,朱元璋为何还要封其子为靖江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很对不起朱文正,朱元璋为什么背叛朱文正,朱文正为啥叛变朱元璋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后不久,朱文正就携其母王氏前来投奔朱元璋。此时朱元璋认了无数义子,但和朱元璋血脉关系最近的子侄,无疑还是朱文正。因此朱元璋开始大力栽培朱文正。朱元璋自领吴王时,也将朱文正封为明军大都督,此时的朱文正就是除朱元璋以外,明军的最高统帅。不久后南方各路起义军开始自相残杀,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

  • 范仲淹在大饥荒时让米商抬高价格,饥民们竟然对他千恩万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那些上层官员贵族们只顾自己享乐,他们的府内歌舞升平,老婆妾室们个个衣着光鲜亮丽,穿金戴银。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连他们养的狗都比百姓们生活好。而这些有钱的主个个抱紧自己的小金库,根本不愿拿出钱财救济百姓。范仲淹此时正在在杭州为官,按人的正常思维,一个为民的好清官应该在这时候开仓赈粮、降低物价,最起码要控

  • 北宋改革派一夜之间再次得到重用!就是因为这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哪个皇帝最出色,北宋皇帝赵恒,北宋皇帝赵曙的皇后

    元祐九年(绍圣元年,1094年)初,兵部尚书邓“润甫首陈武王能广文王之声,成王能嗣文、武之道,以开绍述”之渐,而户部尚书李清臣此前已创“绍述”之议,正合哲宗之意。同年二月,任李清臣、邓润甫为执政,新政遂逐渐开始。三月,投靠高太后的左相吕大防,在连任宰相之后,首先被罢相出任地方官。随后在殿试进土时,执

  • 他被诬为明朝四罪臣之一,被折磨五天五夜而死,后世才洗刷他冤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古今历史上,有着很多的能臣名士,他们身前在所处时代遭遇种种不公,但历史总会还他们以公道,后人会在史实上还他们以正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虽然他能力平平但也未曾祸国殃民,明朝却将亡国罪臣的名头套到了他的身上。01在《明史》上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传庭死,而

  • 闯王李自成:4个女人,两个染绿,一个摆设,一个真爱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闯王李自成个人简介,闯王李自成的未解之谜,闯王李自成去哪了

    从政治上来说,李自成只是个农民起义领袖,目光短浅,他建立的大顺王朝,仅是昙花一现。但从个人生活上来说,笔者只服李自成。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后来当了皇帝,仍然坚持一夫一妻制。妥妥的一枚真爱男。不像后来的太平天国洪秀全,天王一做,嫔妃无数,骄奢淫逸。但对普通士兵,却男女分开,接触者军法从事。李自成一生

  • 朱元璋一大憾事竟是得不到“奇男子”王保保,这人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打王保保,王保保后人有多厉害,朱棣娶了王保保的女儿了么

    王保保是蒙古族贵族家庭中的一员武将,从小就跟随父族和母祖久居中原,受到很深的汉文化影响。这个历史片段和倚天屠龙记演说雷同。王保保这个名字有着浓厚的汉族气息,但他确确实实是蒙古人,“王保保”可能蒙古语的音译。他真正的的名字叫扩廓帖木儿,为元顺帝所赐,王保保的名号在当时不但震动蒙古各族,更是响彻中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