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古今历史上,有着很多的能臣名士,他们身前在所处时代遭遇种种不公,但历史总会还他们以公道,后人会在史实上还他们以正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虽然他能力平平但也未曾祸国殃民,明朝却将亡国罪臣的名头套到了他的身上。
01
在《明史》上记载着这样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在明朝,孙传庭的军事能力并非极其突出,距离卢象先、袁崇焕等人还是相去甚远的,但是他统领的“九边精锐”却是当时明王朝仅余的一支精锐部队。
在孙传庭死后,这支精锐部队也随之覆亡,而明朝也彻底失去了抗争清军与李自成的实力,只能默默等待覆亡,最终被李自成破城而入,大明帝国就此灭亡。在孙传庭及九边精锐灭亡后,明朝仅存的野战部队就是左良玉招募的新军。
但早在1641年时左良玉的军队就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而这支新军则是他耗费巨资重新招募的,未加训练也缺乏实战经验,论战斗力与之前的精锐“左军”相差甚远。在武昌等地,面对李自成的攻势,左军连反击都没有就被击溃,左良玉也奔逃至九江地域,避战自保。
一时之间,大明朝连抵抗的能力都没有,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畅通地抵达了居庸关下,面对这种情况,崇祯帝只能调集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回师自保。当时的关宁铁骑驻扎在山海关一带,主要负责防备关外清军。
崇祯帝的决定风险很大,意味着大明朝将舍弃关外的土地。对铁骑的战斗力如何,崇祯心里也没有把握。他将吴三桂之父吴襄给招来询问。吴襄本人是军人出生,凭借自己的能力立下了军功后与祖大寿的家族联姻而逐渐做大。
在祖大寿投降清朝之后,吴家就逐渐取代祖家的位置成为辽西走廊地区的顶尖豪强。吴襄家族在河西走廊地区有着众多的耕地,并将他们分给了吴家的三千家丁,培养出了极强的势力。
据史料记载,吴襄对三千家丁极其器重。不仅分配田地,而且每餐都供给细酒肥羊,穿着方面也都是绫罗绸缎。因此这三千家丁对吴家都是忠心耿耿,能够出死力。在1630年的建昌之战中,正是凭借家丁的无畏生死,吴襄才得以从从数万清军的包围中突破出来。
当崇祯问到吴氏家丁的战斗力时,吴襄自然自豪地说道:虽然李自成自称百万大军,但其中可以战斗的士兵不过区区之数万,凭借他这三千家丁,能够护卫京师。对于这样的回答,崇祯自然很高兴,但很快他就又犯难了,因为家丁需要的军饷很多,足足百万。
当时明朝的府库里钱粮都消耗殆尽,崇祯在搜尽金银武器后也只凑够了白银二三十万两。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像各位勋戚以及大臣求助,但当时只有首辅魏藻德出力较多,其它的官员都无动于衷。
这一切都和明朝的腐败有关,在当时,调给各地的饷银都由户部统一调拨,因为上下的盘剥,经过户部一趟后,饷银只能出来60%,然后又经过领取的军事要员一顿贿赂后,剩下可以分到军士手里的不到之前的40%,当时都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饷不出京”。
京师官员都知悉内情,自然不愿意出来填这个无底洞。因此在面对崇祯的索要时,各位大臣都是捂紧口袋。随着逼捐的态势不断加急,君臣间的矛盾也随之扩大,而魏藻德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的不遗余力而被冠上“明朝四大罪臣之首”的称号。
而其实呢,魏藻德在升任首辅的时候,明朝离灭亡也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了。魏藻德本人虽然不能力挽狂澜,但也未祸国殃民。即使是面对崇祯议和一事,也未支持。因此,他这一个明朝四大罪臣之首的名号是极不公平的。相比起来,温体仁才是当之无愧。
温体仁在崇祯朝执政时间长达8年,更是有4年时间充当首辅。而这八年,他不仅毫无作为,更是为明王朝培养起了大敌。关内起义军以及关外女真都是在这8年内崛起的,最后更是导致了明朝亡国。
而温体仁在执政期间,不思国难,见不到危机,反而在争权夺利上大打出手,他先与周延儒相互挤压,而后又大肆排挤政敌,使得党争愈发激烈,而大明的国力也在他的折腾中消耗殆尽。
但可惜的是,他死去得太早,未见亡国,崇祯在他死后还下旨赐予他“文忠”的谥号。至于魏藻德,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被缉拿在狱,起义军查抄官员财产,而魏藻德没有银两,被折磨了五天五夜后因脑裂而死!
结语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当时的功过还留待后世去评说,魏藻德的奸臣名头早已被洗刷去,而温体仁的无能也被人们认知,我们读历史求得就是真相,学得就是真理。
参考资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