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简史-拓跋焘的南征和瓜步之役

南北朝简史-拓跋焘的南征和瓜步之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045 更新时间:2024/1/19 12:57:14

南北朝初期,宋计划北伐。

宋还未出击,拓跋焘就抢先一步,于公元450年二月亲自率领十万步骑南征。

宋南顿太守郑琨、颍川太守郑道隐弃城逃走。

北魏军把宋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层层包围。

城中宋军不满千人,北魏军昼夜攻城,搭起云梯临城而射,矢如雨下。

宋守军以一当百,杀伤敌人以万计,城中死者亦过半。

双方相持四十二天之久,北魏军始终无法攻入,只好解围而去。

北魏另一路大军由永昌王拓跋仁率领,北屯汝阳。

宋文帝令镇守彭城的徐州刺史武陵王刘骏备三日粮,袭击北魏军。

刘骏征发境内马,得一千五百多匹,分为五军,直趋汝阳。

北魏军只预计到宋的救兵从寿阳来,对彭城方向的守军掉以轻心。

宋军突然逼向汝阳,杀北魏军三千余人,烧其辎重。

魏军大败,慌忙东走。然魏军探听到宋军后无援军,便引军突然反扑。

宋军战败,士卒得生还者仅九百余人,战马只剩下四百多匹。

四月间,北魏拓跋焘率军北还。

回到平城后,拓跋焘给宋文帝书声称:“彼若欲存刘氏血食者,当割江北输之;摄守南渡,当释江南使彼居之。不然,可善敕方镇、刺史、守宰严供帐之具,来秋当往取扬州。大势已至,终不相纵。彼往日北通蠕蠕,西连赫连、沮渠、吐谷浑,东连冯弘、高丽;凡此数国,我皆灭之。以此而观,彼岂能独立!”(《资治通鉴》卷一二五,下同)

魏军虽退,但一场更大的南攻已在酝酿之中。

宋文帝对此估计不足,不思如何防御,反而想马上兴师北伐,建立奇功。

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

宋文帝立即反驳道:“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心,不可。”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也进谏:“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曾二次出师北伐,皆无功而还,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沈庆之所言确是明智之见,当时形势对宋极为不利,宋的当务之急不是出击,而是防守。

但宋文帝对敌我力量估计错误,固执己见,对沈庆之的忠言逆耳,反而说:“王师再屈,别自有由,道济养寇自资,彦之中途疾动。虏所恃者唯马;今夏水浩汗,河道流通,泛舟北下,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城,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

宋文帝盲目自信,低估了对方的力量,而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七月,宋文帝下诏北伐。由于财力不足,国内上起王公、妃子,下到民间百姓,都要献金帛、杂物以助国用。又因为兵力不足,在青、冀、徐、豫,二兖六州全境征兵。

符到之日,十日内就须整装上略,民间丁壮皆被征发,田间劳作就多剩下妇女老人了。

宋军精锐倾国出动,东西并举,一时声势浩大。

宋军攻占碻磝,使沈庆之守碻磝,王玄谟进围滑台,柳元景等将兵出弘农,大军进迫虎牢。拓跋焘率兵救滑台。双方展开了激战。

王玄谟所率部“士众甚盛,器械精严”,但他“贪愎好杀”,在实战中也缺乏指挥才能,打得很被动。

他派钟离太守垣护之以百柯为前锋,占据了石济(位于滑台西南一百二十里处),这本来可以乘胜进攻,但王玄谟却命令垣部按兵不动。

垣护之闻魏兵将至,派人急驰劝王玄谟马上进攻滑台。

王玄谟不加理睬。不久,拓跋焘率大军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天动地。

王玄谟惧而退走。魏兵追击,宋兵死者万余人,散亡殆尽,委弃军资器械堆积如山。

王玄谟撤退之速,竟来不及把消息告垣护之。魏军以缴获王玄谟的战舰,用铁锁连成三层,横在河上,想断绝垣护之的退路。

垣军顺流而下,每到铁锁处,就令兵士用长柯斧砍断,终于得以突围。

宋军的其余各部作战,也连连失利。

只有柳元景部打得很顽强,连克卢氏、弘农、陕县,占领了潼关,直逼关中。

但孤军深入作战,最后不得不撤退。

魏军开始由防御转向进攻。拓跋焘命令诸将分道并进。

永昌王仁自洛阳趋寿阳,尚书长孙真趋马头,楚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拓跋焘自己则从东平趋邹山。

宋军弃甲南逃,魏军穷迫不舍。魏中书郎鲁秀出广陵,高凉王那出山阳,永昌王仁出横江,所过之处无不残破。

宋沿途城邑守军望风披靡,魏军很快就直达淮上。宋京城建康处在危急之中。

宋文帝派辅国将军臧质将万人急救彭城,但行到盱眙时,魏军已过淮。

魏军长驱直入,几乎没受到什么阻挡。

元嘉二十七年(450)十二月,魏军直抵达瓜步(今江苏)。魏宋之间进行了著名的瓜步之战。

瓜步古时滨临长江,与建康隔江相对。

魏军伐苇为筏,坏民庐舍,日夜备战,声言欲渡江直捣建康。

建康形势万分危急,内外戒严。百姓纷纷组织护城,王公以下子弟皆被征发。

宋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口要塞,游逻上接于湖,下至蔡洲,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今安徽当涂)至暨阳(今江苏江阴)六七百里。

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

事与愿违,力主北伐的宋文帝懊悔不及,对臣下自责:“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而能征擅战的大将檀道济几年前却因猜疑而被他杀掉了。

檀道济死前曾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贸治通鉴》卷一二五)

魏军在宋军严密防备之下,一时无法进攻。

魏后方也不稳固,加上远路作战,兵师疲敝,第二年(451)春便解围而去。

魏军在后撤中,又几乎没有遇到宋军追堵,魏军过彭城时,江夏王义恭畏惧万分,不敢出击。当时魏军俘虏了宋万余人口,军民混杂,驻扎在离彭城不过十里之遥的安王陂,只要宋军出兵袭击,就有可能救下这批被俘人口。

但义恭竟眼睁睁地看着魏军不打,等到宋文帝诏书到,命他出击时,魏军已先闻风声,杀尽俘虏人口遁去。

宋军在北伐和瓜步之战中,都打得很被动。

这固然是由于双方实力相差较大,宋无论在人力、物力上都不如北魏,但指挥上,也存在着很大失误。宋文帝“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交战日时,亦待中诏。是以将帅越趄,莫敢自决”。

将帅不能根据具体情况主动灵活指挥作战,打起仗来,是很吃亏的。

瓜步之战,宋受创惨重。

经过战乱,宋土一片残破。

元嘉之治自此衰落了。

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北魏也没有获得什么好处。

魏军在战争中“士马死伤亦过半,国人皆尤之”。但与宋相比,魏的损失就小多了。

这以后,南北两方很少大战,出现南北相对平安的局面-

瓜步之战,使宋受到严重的打击,北魏也蒙受重大的损失。

公元451年,北魏大武帝为中常待宗爱所害。宋文帝闻讯,布署北伐,但没有得到胜利的战果。

公元453年二月,宋文帝也为太子劭所害。

至此,南北朝的历史进入一个南北对峙并同时都趋向衰弱的时期。

一直到北魏六镇起义(523)的前夜,这一时期延续了七十多年,这期间包含了宋文帝死后的二十多年、南齐二十四年和梁武帝初期的二十年。

六镇起义后不久,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梁也分裂出后梁,南北朝对峙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又向前发展了。

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北朝之间有和有战。像淝水之战和瓜步之战那样规模大、影响大的战争是没有了,但也并不是没有相当大的战争,不过这并不足以改变南北对峙的形势。

在南朝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其中包含皇权与宗室间的斗争和帝王与权臣间的斗争,也包含经济领域年的斗争。

当然,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间的矛盾和斗争仍然是经常存在的。

在北朝方面,民族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而阶级矛盾往往是以民族矛盾的形式出现。

有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也是民族矛盾的产物。

孝文帝想缓解这一矛盾,但又引起了另外的矛盾。

更多文章

  • 南北朝简史-拓跋嗣的南征和宋初的政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拓跋元宏,玉灵谣赵灵儿与拓跋玉儿,拓跋家族皇帝排位顺序

    刘裕和他的儿子义隆时期,是刘宋的兴盛时期,也可以说是南朝的兴盛时期。刘裕灭了蜀、后燕和后秦,大有统一全国的势头。但刘裕时期,内部多事。孙恩起事的余留势力卢循、徐道覆还在坚持斗争,反对刘裕的政治势力如刘毅和门阀大族势力还很强大。这些势力,阻止了刘裕雄心壮志的进一步实现。宋文帝时期,这些势力都消灭了。他

  • 南北朝简史-宋齐时期血腥的宗室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南北朝简史简介,悠悠南北朝之宋齐北魏的纷争史,南北朝宗室和士族矛盾

    宋文帝以弟彭城王义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和扬州是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两个重点地区。《宋书•何尚之传》称:“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沈约在传后又发挥了一句:“江左以来,树根本于扬越,任推毂于荆楚民户境域,过半于天下。”彭城王义康“少而聪察,及居方任,职

  • 南北朝简史-宋文帝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文帝北伐好开局,宋文帝与刘义康,南北朝历史简史

    在拓跋焘已灭夏,正准备灭北燕、北凉时,宋文帝决意北代,企图收复洛阳、虎牢、滑台等河南土地。公元430年,宋文帝令右将军到彦之率五万大军,统领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北攻,又派骁骑将军段宏率领精兵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跟在他后面,后将军长沙王义欣则将兵三万作为机动部队。并先派殿中

  • 南北朝简史-北魏建国的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构成单位。拓跋氏建立魏国,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的。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关于这时期拓跋氏的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少,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

  • 盛唐之后弊病丛生的唐王朝,为何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王朝一共存在多少年,盛唐王朝,唐王朝的民族政策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历史中,唐王朝有着将近三百年的国祚。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朝自隋亡唐兴到灭亡,存在了总共达289年的时间,这中间初唐、盛唐时期占唐王朝全部国祚的时间约为137年,同初唐、盛唐时期如旭日东升的国势不同,唐朝中晚期则是衰败的国势。这中间宦官、藩镇、朋党三者之间犬牙一般交错的情况,成为了中

  • 最终埋葬强大的大唐王朝的人是谁?“五代十国”第一代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唐被埋葬的皇帝,隋唐五代又十国全文,五代和十国的关系

    唐懿宗死后,他儿子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唐朝的倒数第三个皇帝)即位时才12岁,贪玩游戏,委政于宦官田令孜,田令孜纳贿贪残,政治益加腐败了。上行下效,官吏无不贪赃,吏治坏到了极点,人民痛苦不堪,广大人民生活贫困悲苦在死亡边缘挣扎。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波澜壮阔的唐未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乾符

  • 杨玉环集唐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为什么当不了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唐玄宗从儿子李茂手中夺走了杨玉环,尽管唐玄宗想要他,但还是得先让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女道士,但毕竟杨玉环,确确实实嫁与寿王为妻。等这段时间过去以后,在地位上会发上变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玄宗没有任命杨贵妃为皇后的原因是从万寿王的角度来看的。带走皇妃给万寿王留下了情感创伤。与此同时它还安放了一枚不合时

  • 百姓爱戴狄仁杰为其建生祠,之后又亲手砸毁,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狄仁杰死后为啥身败名裂,历史上建生祠的都有谁,武则天为什么爱戴狄仁杰

    到了当地之后因为契丹人员作乱攻陷了翼周,使得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狄仁杰通过各种办法周旋了乱军,同时也保证了农作物能够一直种植下去,也使得每个人有口饭吃有好日子过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才使得人们特别的拥戴狄仁杰,不管是治理魏州事项还是支援前线,狄仁杰都是做的非常到位的,也因此赢得了比较好的名声,

  • 武则天的手段有多狠?升级版“人彘”吓坏皇帝,吕雉都要甘拜下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雉和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武则天与芈月吕雉,武则天最狠毒的下场

    女皇帝武则天手段之狠辣,使人闻风丧胆,升级版的‘‘人彘’’就连吕后都要甘拜下风,那这到底是什么刑罚?又是为了惩罚谁呢?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王皇后 很多人听说过人彘,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发明的,是为了惩治威胁到自己的戚夫人,这种刑法简单来说,就是砍去人的四肢,割掉耳朵和鼻子,用药物使人耳聋、摧毁

  • 狄仁杰贵为宰相,却被表弟看不起,他不明原因,他小姨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狄仁杰是不是宰相,武则天封狄仁杰宰相,梁王张柬之狄仁杰谁的宰相权力大

    狄仁杰有德有能,忠诚直谏,对安定武则天时代的天下和保护李氏宗族起了重大作用,并且,武则天对他也信任有加,两度拜他为相,重大国事常将他的主张作为依赖,欣然采纳。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还痛哭着说:“朝堂空矣!”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常感叹地说:“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