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朝简史-宋齐时期血腥的宗室战斗

南北朝简史-宋齐时期血腥的宗室战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726 更新时间:2024/1/19 12:57:24

宋文帝以弟彭城王义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荆州和扬州是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两个重点地区。

《宋书•何尚之传》称:“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

沈约在传后又发挥了一句:“江左以来,树根本于扬越,任推毂于荆楚民户境域,过半于天下。”彭城王义康“少而聪察,及居方任,职事修理”(《宋书•彭城王义康传》)。

文帝以义康为荆州刺史,都督上游八州诸军事,是对这个弟弟的信任。

元嘉五年(428),左光禄大夫范泰对司徒王弘说:“天下事重,权要难居。卿兄弟盛满,当深存降挹。彭城王,帝之次弟,宜征还入朝,共参朝政。”(《资治通鉴》卷一二一)

第二年春天,王弘又上表请求解职,让义康入朝主持政务。

文帝接受王弘的意见,命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南徐州刺史,使义康和王弘共辅朝政。

王弘多病,而且有意让义康主政。从此时开始,朝廷内外大权集中在义康手里。

前面引录的文帝给义康的信,就是这时写的。

义康与王弘并录尚书事,又渐渐不满意。他想作扬州刺史。

他对人说:“王公久病不起,神州讵可卧治!”

元嘉九年,王弘死。义康改领扬州刺史,达到作扬州刺史的目的,并且独揽朝政。

义康仗恃天子之亲弟,又喜问政事,遇事常自己专断,不请求文帝的诏旨。

有的人看见义康权力大,遂来依附。

太子詹事刘湛和领军将军殷景仁本是好友,殷景仁还曾把刘湛推引给文帝。

殷景仁得幸于又帝,官职比刘湛为高,刘湛便极不高兴。

刘湛曾作过义康的长史,有这层旧关系,这时义康专掌朝政,刘湛便委心自结,希望因义康宰臣之力使文帝罢黜殷景仁。

可是,义康愈是说殷景仁的坏话,文帝对殷景仁越是信任,加殷景仁官为中书令、中护军。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帝对义康的专权已经不高兴了。刘湛初到朝廷来时,文帝对他礼遇甚厚。

他善论治道,熟悉前代故事,听者忘倦。后来结党朋比,煽惑义康。文帝对他极不喜欢,但表面上还忍耐着。

文帝对亲近人说:往日刘湛来见我,我“常视日早晚,虑其将去;比入,吾亦视日早晚,苦其不去也”(《资治通鉴》卷一二三,下同)。

文帝常常有病,刘湛就对义康等说:“天下艰难,讵是幼主所御!”

他还常到尚书议曹查看晋成帝末年立康帝的旧事,为文帝死后立义康为帝作准备。

刘湛这些事,文帝也微有所闻,虽然为了义康间兄弟关系,还未有所发作,但“自是主、相之势分矣”。

矛盾终于爆发了。

元嘉十七年(440),文帝下令收刘湛付廷尉,下诏暴其罪行,在狱中处死,并诛其子及党羽。

义康上表逊位,文帝以义康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

他向文帝辞别,文帝对他沉默哭泣,不说话。他动身去豫章的时候,文帝遣沙门慧琳去送他。

他问慧琳:“弟子有还理不?”慧琳说,“恨公不读数百卷书。”

史说义康虽然“性好吏职,纠剔文案,莫不精进”,“然素无学术,不识大体”。

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先与丹阳尹徐湛之密谋杀文帝,迎立义康,徐向文帝告密,事败孔被杀。

事情自然连及义康,被削爵治罪,义康及其子女皆降为庶人,绝属籍,徙付安成郡(今广西宾阳东)。

义康在安成,读书读到汉淮南厉王长事,废书长叹说:“自古有此,我乃不知,得罪为宜也。”

义康一再获罪能得不死,是靠了他姐姐会稽长公主的保护。

会稽长公主是刘裕的长女,文帝对她很尊敬。

她尝对文帝说:“车子(义康小字)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生命。”说罢恸哭。

文帝指蒋山发誓说:“必无此虑。若违今誓,便负初宁陵。”(《宋书•彭城王义康传》)

初宁陵,指刘裕的陵墓,墓地在蒋山。

元嘉二十四年冬十月,胡藩之子诞世杀豫章太守桓隆之,据郡反,打算推奉义康为主。

事败,被杀。

义康不死,对文帝说终究是一块心病。

胡诞世反时,江夏王义恭就对文帝说:“义康数有怨言,摇动民听,故不逞之族因以生心,请徙义康广州”(《资治通鉴》卷一二六)。

义康不愿就徙。文帝犹豫未定。

元嘉二十八年(451),拓跋焘大军南征,到瓜步。当时人情汹汹,文帝怕有人奉义康为乱,太子劭、武陵王骏、尚书左仆射何尚之也都要文帝对义康早作处置,文帝遂赐义康死。

骨肉关系终究抵不过权力之争,蒋山之誓也就不提了。

宋文帝与其太子

宋文帝太子劭,“好读史书,尤爱弓马意之所欲,上必从之”(《宋书•元凶劭传》)。

看来,劭有文武才具,并且自幼为文帝所喜爱。瓜步之战,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善于抚御。上登石头城有忧色,劭曰:‘不斩江湛、徐湛之,无以谢天下’”。

文帝欲兴师北伐,太子劭和护军将军萧思话等都表示反对,唯吏部尚书江湛、丹阳尹徐湛之善窥人主意,力主北伐。

所以劭说不斩此两人,无以谢天下。由此,太子劭与文帝的宠臣徐湛之、江湛结下仇恨。

元嘉二十八年以前,文帝对太子劭还很信任,为了防备宗室诸王谋乱,使太子东宫甲士数与羽林兵相等,有一万多人。

但自二十八年以后,文帝和太子劭之间渐生嫌隙。

二十九年,便发生巫蛊事。文帝宠爱潘淑妃,潘妃生子濬与太子劭一同搞巫蛊。

文帝对潘妃说:“太子图富贵,更是一理,虎头(濬小字)复如此,非复思虑所及。汝母子岂可一日无我耶?”(《资治通鉴》卷一二六)

巫蛊是刻木人,埋地下,诅咒文帝早死,故文帝有这样的话。

文帝欲废太子劭,赐濬死。潘妃密告太子劭和濬。

劭遂起兵入宫杀了文帝,并杀徐湛之、江湛等人。

江州刺史武陵王骏起兵寻阳讨劭。

经过一场战争,劭败被杀。

武陵王骏即帝位,就是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与同姓王的矛盾

孝武帝刘骏是文帝的第三子。他即位时,他的叔父南郡王义宣任都督荆、雍、梁、益、湘、交、广、宁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义宣“在镇十年,兵强财富”(《宋书•南郡王义宣传》)。

孝武帝想调义宣为丞相、录尚书事。

义宣不听调动。一些野心家如臧质、鲁爽等恭维他,劝他称帝。义宣遂举兵反。

义宣是个庸才。司州刺史鲁秀听他哥哥鲁弘的话跟随义宣反叛,他到江陵去谒见义宣,出来后捶胸后悔说,“吾兄误我,乃与痴人作贼,今年败矣!”(《资治通鉴》卷一二八)。

鲁秀说他是痴人,其才能可知。

宋朝廷以沈庆之、薛安都迎战鲁爽,以柳元景、王玄谟迎战义宣。

战争的结果,沈庆之败鲁爽,于军斩之。柳元景大败义宣军。

义宣兵溃,单舸逃走,不知所措,闭户而泣。臧质败回寻阳,被杀。义宣败回江陵。

雍州刺史朱修之入江陵,杀义宣及其子十六人。

孝武帝杀义宣后,更大杀宗室。

他在位十年,先后杀了武昌王刘浑、竟陵王刘诞、海陵王刘休茂、南平王刘铄等。

扬州刺史、竟陵王诞“宽而有礼,又诛太子劭、丞相义宣,皆有大功,人心窃向之。诞多聚才力之士,蓄精甲利兵”。

孝武帝又怕又忌恨,“不欲诞居中,使出镇京口;犹嫌其近,更徙广陵”。并使心腹大臣刘延孙“镇京口以防之”。竞陵王诞也知道孝武帝畏忌他,也暗作准备,借口魏人入侵,修整广陵城池,积聚粮草兵器以自固。

有人告刘诞欲反。孝武帝命以始兴公沈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将兵讨诞,围广陵。

城破,杀诞,诞母、妻皆自杀。广陵城中士民,无大小悉命杀之。沈庆之请免五尺以下死,其余男口皆死,女子以为军赏,犹杀三千余口。

孝武帝听到广陵已破,诞死,高兴极了。他出宣阳门,命左右皆呼万岁。

侍中蔡兴宗陪侍,独不呼万岁。孝武问他:“卿何独不呼?”蔡兴宗说:“陛下今日正应涕泣行诛,岂得皆称万岁!”(《资治通鉴》卷一二九)

孝武帝的儿子前废帝子业,是一个更为残忍的人。

他自率羽林兵讨杀他的叔祖太宰、江夏王义恭,并杀其四子。

杀大臣柳元景并其八子、六弟及诸侄,又杀大臣颜师伯并其六子。又遣使诛杀江夏王义恭的世子湘州刺史伯禽

对大臣说打就打,如对待奴隶。又杀新安王子鸾,杀其母弟南海王子师及其母妹。

又要杀徐州刺史义阳王昶,昶逃奔北魏。

又杀会稽太守孔灵符、宁朔将军何迈,杀三朝元老大臣沈庆之和领军将军王玄谟。

湘东王或、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佑,都是前废帝的父辈。

前废帝把他们皆聚之建康,拘于殿内,任意折磨。

前废帝作恶多端,朝臣惴惴不安,左右也都终日战栗,各有异志,中外骚然。

最后,宫省内外结合把他杀掉。湘东王彧即帝位,是为明帝。

前废帝于公元464年五月即位,465年十月被杀,在位一年有半。

宋、齐宗室的灾难宋、齐宗室,特别是皇帝的近亲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人,往往被在位的皇帝及其拥护者视为潜在的威胁,成为猜忌的对象,以至成为斩除的对象。

这在宋明帝和南齐明帝时特别显得突出,这时的宗室很难免于身亡家破的灾难。

宋明帝初即位,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起兵反对。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起兵响应子勋。

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以及许多地方郡守都起兵响应子勋。

“朝廷所保,唯丹杨、淮南等数郡,其间诸县或应子勋。”(《资治通鉴》卷一三一)

明帝靠“六军精勇,器甲犀利,以待不习之兵”,经过艰苦的大战,最后战胜子勋和各路放军,取得胜利,杀(时年十一岁)晋安王子勋。

安陆王子绥、临海王子顼、邵陵王子元,并赐死。接着,松滋侯子房、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产、庐陵王子舆、子趋、子期、东平王子嗣、子悦,并皆赐死。

孝武帝二十八子,至此差不多全杀光了。

明帝后期,身体多病,以太子幼弱,深恐他死之后,他的弟弟们将不利于他的太子,于是又拿他的弟弟开刀。

泰始十年(471),先从性情刚狠的南徐刺史晋平王休祐开始,命人把他从马上挤下来加以殴拉致死;继又毒死建安王休仁。休仁临死,骂道:“上得天下,谁之力邪孝武以诛兄弟,子孙灭绝,今复为尔,宋祚其能久乎?”(《资治通鉴》卷一三三)

荆州刺史巴陵王休若素胆小谨慎,但这更招明帝之忌,只有桂阳玉休范,以人才凡劣,不为明帝所忌,得保全生命。

明帝疑忌宗室,又疑忌功臣、大臣。吴喜在晋安王子勋起兵时,立了大功。

但明帝晚年疑忌他在三吴颇得民心,他对亲信刘励等说,“(喜)泰始初东付,止有三百人,直造三吴,凡再经薄战,而自破冈以东至海十郡,无不清荡。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自退,若非积取三吴人情,何以得洱伏如此!寻喜心迹,岂可奉守文之主,遭国家可乘之会邪!譬如饵药,当人羸冷,资散石以全身,及热势发动,去坚积以止患。非忘其功,势不获己耳。”(《资治通鉴》卷一三三)

因此,功劳卓著的吴喜便不得不死。

泰豫元年(472),明帝病更严重了。

时后兄王景文为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明帝怕他死之后,皇后临朝,王景文以元舅之尊必为宰相,对儿子不利,便送毒药给他赐死。

明帝死,子苍梧王即位,年十岁。

这时,宗室的势力是削弱了,但权臣的势力发展起来。

萧道成逐渐掌握政权,杀苍梧王,立顺帝。不两年,萧道成消灭了尚书令袁粲和荆州刺史沈攸之等。

串演了一场禅让剧,宋顺帝把皇位让给萧道成。

萧道成杀宗室子孙也是很残酷的。《南史•宋本纪下》记载:“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出死矣。”即皆被萧道成杀了。

萧道成曾告诫他的儿子武帝说:“宋氏若不骨肉相践,他族岂得秉其衰敝。”

因此,当南齐武帝时,宗室尚得保全。

但到了明帝时候,他就大杀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道成子)子孙。

高帝十九子,武帝二十三子,差不多都被杀绝了。

宋、齐大杀宗室,是因为怕这些宗室起来夺取皇位。

事实上,宋齐时期也是有不少宗室起兵争夺皇位,其中有的还是成功的,如宋孝武帝就是由江州起兵夺得皇位。

但这些起兵的宗室王侯,多很年幼,如宋晋安王子勋起兵时只有十岁,那有几岁的孩子就能指挥大军起兵反叛。

这与他们手下的官佐有很大关系,他们是想因起事而得到更大的富贵。

门阀大族离开必争的“权力”,倒是因祸得福了。他们一般满足于高官厚禄的荣誉地位。

他们起家都作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秘书丞等官,这些官职品位虽然不高,却极清选。

当时有所谓“黄、散之职,故须人地兼美”(《陈书•蔡凝传》)、“秘书丞,天下清官”(《南史•张裕传附曾孙率传》)的说法。

他们不须争斗,就能“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

他们中有点野心的,也不过如王僧达,“自负才地,三年间便望宰相”(《南史•王弘传附子僧达传》),或加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南史•王弘传附曾孙王融传》)。

他们优游岁月,无案牍之劳神,不必为政治斗争互相残杀而惊心,也不必为改朝换帝而动容,君统变易,朝代更迭,与己无关。他们像别人结婚时的宾客一样,有时为受禅者授玺而已。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末司空褚渊的儿子褚责去看望从叔褚炤,炤问:司空今日何在?贲回答说:奉玺绂在齐大司马(萧道成)门。炤不高兴地说:“不知汝家司空,将一家物与一家,亦复何谓!”(《南史•褚裕之传附从孙炤传》)

对待改朝换代,他们漠然置之,因为改朝换代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地位和荣誉。

《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称:“自是(指魏晋)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天因,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改,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一。”

南朝帝室间的杀戮和门阀大族对政治风云的漠不关心,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表现。

更多文章

  • 南北朝简史-宋文帝的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文帝北伐好开局,宋文帝与刘义康,南北朝历史简史

    在拓跋焘已灭夏,正准备灭北燕、北凉时,宋文帝决意北代,企图收复洛阳、虎牢、滑台等河南土地。公元430年,宋文帝令右将军到彦之率五万大军,统领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北攻,又派骁骑将军段宏率领精兵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一万跟在他后面,后将军长沙王义欣则将兵三万作为机动部队。并先派殿中

  • 南北朝简史-北魏建国的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拓跋氏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个构成单位。拓跋氏建立魏国,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的。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关于这时期拓跋氏的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少,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

  • 盛唐之后弊病丛生的唐王朝,为何能存在一百多年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王朝一共存在多少年,盛唐王朝,唐王朝的民族政策

    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历史中,唐王朝有着将近三百年的国祚。根据史料的记载,唐朝自隋亡唐兴到灭亡,存在了总共达289年的时间,这中间初唐、盛唐时期占唐王朝全部国祚的时间约为137年,同初唐、盛唐时期如旭日东升的国势不同,唐朝中晚期则是衰败的国势。这中间宦官、藩镇、朋党三者之间犬牙一般交错的情况,成为了中

  • 最终埋葬强大的大唐王朝的人是谁?“五代十国”第一代是哪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唐被埋葬的皇帝,隋唐五代又十国全文,五代和十国的关系

    唐懿宗死后,他儿子唐僖宗李儇(862-888年,唐朝的倒数第三个皇帝)即位时才12岁,贪玩游戏,委政于宦官田令孜,田令孜纳贿贪残,政治益加腐败了。上行下效,官吏无不贪赃,吏治坏到了极点,人民痛苦不堪,广大人民生活贫困悲苦在死亡边缘挣扎。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波澜壮阔的唐未农民大起义爆发了。乾符

  • 杨玉环集唐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为什么当不了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唐玄宗从儿子李茂手中夺走了杨玉环,尽管唐玄宗想要他,但还是得先让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女道士,但毕竟杨玉环,确确实实嫁与寿王为妻。等这段时间过去以后,在地位上会发上变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玄宗没有任命杨贵妃为皇后的原因是从万寿王的角度来看的。带走皇妃给万寿王留下了情感创伤。与此同时它还安放了一枚不合时

  • 百姓爱戴狄仁杰为其建生祠,之后又亲手砸毁,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狄仁杰死后为啥身败名裂,历史上建生祠的都有谁,武则天为什么爱戴狄仁杰

    到了当地之后因为契丹人员作乱攻陷了翼周,使得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狄仁杰通过各种办法周旋了乱军,同时也保证了农作物能够一直种植下去,也使得每个人有口饭吃有好日子过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才使得人们特别的拥戴狄仁杰,不管是治理魏州事项还是支援前线,狄仁杰都是做的非常到位的,也因此赢得了比较好的名声,

  • 武则天的手段有多狠?升级版“人彘”吓坏皇帝,吕雉都要甘拜下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雉和武则天的政治手腕,武则天与芈月吕雉,武则天最狠毒的下场

    女皇帝武则天手段之狠辣,使人闻风丧胆,升级版的‘‘人彘’’就连吕后都要甘拜下风,那这到底是什么刑罚?又是为了惩罚谁呢?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王皇后 很多人听说过人彘,相传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发明的,是为了惩治威胁到自己的戚夫人,这种刑法简单来说,就是砍去人的四肢,割掉耳朵和鼻子,用药物使人耳聋、摧毁

  • 狄仁杰贵为宰相,却被表弟看不起,他不明原因,他小姨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狄仁杰是不是宰相,武则天封狄仁杰宰相,梁王张柬之狄仁杰谁的宰相权力大

    狄仁杰有德有能,忠诚直谏,对安定武则天时代的天下和保护李氏宗族起了重大作用,并且,武则天对他也信任有加,两度拜他为相,重大国事常将他的主张作为依赖,欣然采纳。在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还痛哭着说:“朝堂空矣!”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不能决断时,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常感叹地说:“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

  • 黎阳童山之战,秦琼从宇文化及兵锋下救了李密和瓦岗军,徐世勣单雄信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黎阳童山,徐世勣离开过黎阳吗,李密为啥打不过单雄信

    唐朝最高军衔为天策上将,那是李世民的专属称号,基本相当于大元帅,秦琼受封十六卫大将军和上柱国、开国公,已经达到异姓功臣的巅峰了。小说把秦琼描写为“双料大元帅”也不是没有历史依据,秦琼不仅武艺高强,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而且指挥能力超强,他曾在最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了瓦岗(大魏)之主李密,也

  • 为什么唐代,吐蕃的势力如此强大?最主要的一点是地形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代时吐蕃很强吗,吐蕃到底读fan还是读bo,吐蕃族

    了解我们国家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都王朝都是由汉族人建立起来的。就像是十分的鼎盛的汉代和唐代。相对来说,这两个朝代的存在还是比较的有实力的。不过在历史上,以和亲的名义嫁公主的,好像也是只有这两个朝代了。汉代是与匈奴和亲,而唐朝则是与吐蕃和亲。 其实按理来说,匈奴是因为自身是游牧民族,本身的能力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