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奇葩战争——“邲之战”,楚军战胜晋军后,还教晋军怎么逃跑

春秋奇葩战争——“邲之战”,楚军战胜晋军后,还教晋军怎么逃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63 更新时间:2023/12/12 22:33:48

春秋时期被评价礼崩乐坏,其实照后来的战国时期却淳朴了很多。战国时期的战争多以杀伤、消灭对方为目的,春秋则是为了争霸,以及一些堪称奇葩的理由。楚国和晋国的"邲之战"就是一个例子。楚军战胜晋军之后,还手把手教晋军怎么逃跑,属实是战争中明的典范了。

[var1]

"邲之战"的背景

"邲之战"发生在晋国和楚国两国之间,晋国是北方的大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两个大国之间不对付,要争夺霸主的地位。晋国和楚国并不接壤,所以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就倒了血霉了。他们难免被晋、楚两国的战争波及,也成为二者争霸的筹码。

[var1]

楚国先围攻郑国,郑国打不过楚国,于是占卜到底应该怎么办好,得出的结果是在祖庙面前哭诉。于是郑国人跑到祖庙前开哭,守城的士兵也开哭。楚庄一看他们哭得太惨了就暂时退兵。郑国人趁机修补城墙,又受到楚军进攻,一下子就打进去了。郑国国君"肉袒牵羊"楚庄王投降,提出保留郑国的要求,得到楚庄王同意。一方面晋国也要争夺郑国,于是也发兵救援郑国。

[var1]

"邲之战"的过程

"邲之战"以楚军胜利、晋军失败而告终,而晋军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人心不齐、将帅不和。在打和不打这种最基本的决策上就出现矛盾,晋国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中军主将荀林父的意思是不打,因为郑国都投降了,等到楚国退兵再打郑国是一样的道理,而中军副将先縠非得要打,不仅要打,还违抗命令私自率军渡过黄河。荀林父是实在没有办法,带着晋国大军跟着渡河。

[var1]

面对晋军,楚军本来也是比较忌惮的,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楚庄王想撤退,楚国令尹孙叔敖也想撤退,但是楚庄王的宠臣伍参认为应该与晋军决战。楚庄王采取伍参的意见,摆开阵势等到晋军。

[var1]

郑国派使者到晋军大营,表示郑国是迫于武力才投降楚国,实则还是跟晋国好,希望晋国帮助自己击败楚国。晋军重要将领有一次出现矛盾,也是分为两派,一方要打一方不想打。

[var1]

晋军当中的魏锜、赵旃请求出使楚军,这两个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对晋国不满,希望激怒楚军进攻晋军,果然受到楚军的追逐。晋国派人接应二人,结果被楚军认为是主动进攻。楚军立刻开展反击,但是由于晋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几乎一触即溃。

[var1]

楚军教导晋军逃跑

晋军这场仗是没法打了,只剩下逃跑了。于是在战争史上一个比较奇葩的情况出现了。晋国的军队太多,乱糟糟的跑不起来,楚国人在后面教晋国人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避免互相干扰;晋国人刚刚逃跑了一段,战马又开始盘旋不前。楚国人又教晋国人把旌旗撇掉,把车辕端的横木也扔掉。晋国人一边照做,一边还回头嘲讽楚国人,说自己不像楚国多次战败逃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var1]

"邲之战"以晋军溃败告终,按后世的战争规则,楚军应该是紧追不舍,消灭越多敌人越好。而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邲之战"中却上演胜利者教战败者逃跑的桥段。而且楚军将领党请求用晋国人的尸体铸造京观,还被楚庄王以"止戈为武"的理由拒绝。总的来说,"邲之战"作为战争,当然以征服为目的,以杀戮为手段,但是比战国还是要文明一些了。

参考文献:《左传》

更多文章

  • 孔子的宿敌阳虎:被阳虎羞辱,还因为长得像阳虎被围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孔子和阳虎是兄弟吗,孔子帮阳虎,孔子为什么要给阳虎送礼

    [var1]阳虎羞辱孔子在《史记》与《孔子家语》都记载了阳虎羞辱孔子一事,《孔子家语》的说法更加详细一些。《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的母亲去世,他还穿着丧服。这个时候阳虎跑到孔子家里来吊丧,偷偷跟孔子说:"听说季氏正在宴请国内的士人吃饭,你知道这件事吗?"季氏就是鲁国的一个大家族。阳虎就是季氏的家臣。

  • 赵王为何要接收上党?他难道看不出接收上党的坏处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上党落子铡赵王第二场,赵国为啥不能放弃上党,上党梆子整本戏铡赵王

    而这场标志性的战役,其起因就是上党之争。[var1]上党之争始末上党,乃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土地。话说片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就日渐强大,并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唯一的超级霸主。是以,秦国的历代君王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var1]秦国要想统一天下,那就必须得想办法东出,而不是龟缩在函谷关之内龟缩不前。秦

  • 战国首霸的魏国,为什么变成了各国的“人才输送基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魏国出了哪些人才,战国霸主魏国,战国人才输送基地魏国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至此,周王室颜面尽失,而“三家分晋”则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尤以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称最,为战国七雄。而作为“三家分晋”之一的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期间,以李悝为相,吴起为将,成为战国首个称霸的国家。[var1]魏国能够

  • 赵国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赵王为何不任用,反而任用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国赵牧和李牧是同一个人吗,大秦帝国赵括死于长平赵王晕倒,乐毅为什么不代替赵括

    我们都知道,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得其二,赵国得其二,这足以说明赵国的名将并不逊于秦国。那么为何赵王会选择用毫无战斗经验的赵括来替代老将廉颇呢?要知道,当时赵国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何偏偏选择赵括呢?我们来看看当时赵国名将的情况:一、李牧如果说,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大家最推崇谁,那么我想大多数人

  • 秦国的白起被誉为战神,手握兵权的他为何不造反,反而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应侯赐死白起,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白起悄悄接过兵权

    其实,造反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容易,古人,尤其是这些君王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上可是绞尽了脑汁。人质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能够像战国时期那样,如此流行互送质子,也就是所谓的人质。而且各国之间护送的质子,还必须是王孙贵族,也就是身份不能低了。而指派质子进入他国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己方对盟约的忠诚。一旦己方违背

  • 长平之战,白起为什么坑杀赵军,留着不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起长平之战杀死多少赵军,长平之战赵军为什么要杀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不攻打赵国

    白起自己的观点,迫使他坑杀这40w秦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史记·白起王翦列传》[var1]白起认为,上党本来就是秦国的,正是因为上党之人反覆无常,才有了这长平之战。如今赵军多达几十万,一旦兵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将其全部坑杀,只放了一些

  • 秦赵两国战略决战于长平,成为战国历史转折,加速秦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赵长平之战骗局,秦赵长平沙盘推演视频,秦赵长平之战免费观看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爆发过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战事,而中国古代传统的军事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爆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战,最为精彩的歼灭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周郝王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的时候,是秦国与赵国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的战略性决战。在

  • 燕国如此弱小,为什么能够入选战国七雄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燕国为什么成为七雄,战国之燕国君王图,战国时期燕国货币

    [var1]燕国来历挺大燕国的始祖,是燕召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皇亲国戚。周武王灭商以后,就将燕地赐给了他。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前往封地,而是派了他的儿子前往,他自己则是留在了镐京辅佐。[var1]在他辅佐期间,他的权势那是相当的大。我们都知道西周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名叫周公旦,孔子

  • 白起为何能在秦国崛起,并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杀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名将白起个人资料,杀神白起纪录片,杀神白起入阴间的故事

    因此,白起对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因为白起,在战场上歼灭了六国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才使得秦国成为各国闻风丧胆的存在。而白起更是被人称呼为“杀神”。[var1]然而白起却仅仅只是个平民出身,这在战国时期想要出人头地是十分困难的。那么白起是如何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并慢慢地在秦国崛起,成为

  • “长平之战”中,赵括真的让秦军“死者过半”了吗?其实水分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括率领25万大军赴长平,大秦帝国赵括死于长平赵王晕倒,赵括兵败长平读书笔记

    [var1]赵括在“长平之战”消耗秦军大量士兵的说法赵括在“长平之战”的指挥的表现,其实并不算特别理想,率领四十万大军去主动进攻秦军,结果被几万秦军就包抄后路,更是被五千骑兵把整个军队切割成两个部分。从战争结果上来看,赵括的战绩更是不理想,四十万大军几乎全部被坑杀(只有二百四十人被白起放回赵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