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643 更新时间:2024/2/6 7:57:26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春,破陈豨定代地,立刘恒为代王。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临朝称制的吕后去世。汉宗室、大臣与外戚吕氏间本来存在的矛盾顿时公开激化。吕禄吕产害怕被诛,阴谋作乱。周勃、陈平等大臣与汉宗室刘章等合谋诛除诸吕,内外结合,一举成功。大臣们认为代王刘恒乃“高帝中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立刘恒为帝较为合适。于是派使者去召代王刘恒。刘恒一再推辞,探听了消息之后才来到长安,受到大臣们的欢迎。他先居在代邸。大臣们去拜谒,送上天子之玺,尊他为皇帝。他谦逊地说,自己不足以当此重任。陈平等群臣坚决请求。他谦让再三,然后才说:“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于是当夜入未央宫,登上帝位。宽厚的政治和恭俭的作风文帝即位后,封赏了诛吕有功的将相大臣,颁布了《振贷诏》、《养老诏》等诏令,以振救、抚养贫困年老的百姓。他因长期生活在代地,对下层社会多有体恤,因此他在位期间,基本上奉行了一条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在此诏中明确了以农立国的思想,并举行亲耕仪式,表示为务农带头。同年九月,文帝又下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重申以农为本,反对弃本事末,还决定减免当年半数的田租。十三年(公元前7年)春二月,文帝再下诏书说:“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此后,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后元元年(公元前3年),因连年欠收,又遇水旱疾疫之忧,文帝下诏求言。诏中所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何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未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欤?”这反映了文帝在思考农民为何饥馑。他要求官吏想出“佐百姓”的办法。

文帝还下诏“务省徭费以便民”,并裁减了侍卫人马,以减轻赋税。据贾捐之说,文帝时“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按汉初常赋百二十,岁一事,文帝时的赋役仅为三分之一。

文帝劝民力农,减轻租税和赋役,对汉初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汉初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文帝很慎于用法。他在即位之初,曾对群臣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就是说,用法当正,以禁暴导善。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官统治民,本应导之为善,既不能导,又用法不正,定罪不当,这是反而害民为暴,怎能禁民为非?于是下诏除收帑相坐律令,就是废除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的法令。但后来(文帝后六年)新垣平谋反,文帝“复行三族之诛”,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根除苛滥之法的。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诏中有“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对于秦定的诽谤妖言之罪,不许臣民议政,偶语者弃市的做法,文帝一概除之。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时,下诏明确地规定,首恶者定重罪;主动归顺者鼓励,官可复原职;随从谋反而不坚决者不问。这是一条区别对待的法令。平乱后,文帝“赦济北诸吏民与王反者”,说明政策是兑现的。

文帝十三年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逮系至长安。淳于公无子,少女缇萦随至长安,上书提出要求:“愿没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受了感动,随即下令废除肉刑。他说,现在有三种肉刑(黥、劓、刖),而奸不止,这是上未尽训导之过;而用了肉刑,造成终身残废,这不是为民父母之意。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又拟定处治罪人之法。事实上仍有受刑致残致死者。故史称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但不管如何,文帝对原来的肉刑有所减轻是无疑的。

曾有这样三个有关文帝与法故事:文帝有次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皇帝的坐骑,因而被捕。廷尉张释之审查,知其并非故意惊驾,只处以罚金。文帝生气,以为罚得太轻。张释之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不能因人而异,如果随便更改,“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文帝称是。有人偷了高祖庙坐前的玉环,廷尉张释之定了弃市罪。文帝以为轻了,说要族诛。张释之说,偷玉环就株连全家族,如果偷更多更大的怎么处治?文帝只好同意。云中郡守魏尚治军有方,守土有功,只因小过就被罢官削爵。冯唐对文帝说,“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用人有问题。文帝听了,立即赦了魏尚,复其官职。

文帝还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思想家贾谊提出农业生产是立国的根本,只有把粮食积贮得多了,才能攻能守。政治家晁错提出重农轻商的主张,提出使农民附着于土地的观点,文帝都采取了措施加以实行。

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的强大,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的重大问题。文帝本以代王入朝为帝,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他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的数目,以分散其实力,使朝廷跟他们的关系可以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文帝于六年以谋反罪废了淮南王刘长,又于十六年立刘长三子都为诸侯王,以原淮南王之地“三分之”。表面上以示对宗室的怜悯,实际上以大化小,一分为三,便于控制。悼惠王死后,文帝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将齐地分给悼惠王的六个儿子。这一建议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诸侯王的分封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文帝不仅在政治上宽厚,在生活上也素有恭俭的作风。他从代地即位以来,二十三年中“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他曾经想作一露台,召工匠计之,置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常衣绨衣,还令他的夫人穿衣不得拖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淳朴。他又主张薄葬,“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勿烦民”。他的这种俭朴的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与匈奴的和与战

匈奴在西汉初年力量很强。自刘邦平城被围、采用娄敬的和亲政策以来,主要是用联姻并赠送大量礼物的办法来维系汉同匈奴的关系。但匈奴总不能信守盟约。文帝即位之初,与匈奴复修和亲之好,以加强汉皇朝政权的稳固。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破坏和亲之约,驱骑入塞,占据“河南”地。文帝下诏指出匈奴的侵扰行为违背和亲之约,派遣丞相灌婴带八万人马反击,赶跑了匈奴骑兵。接着,文帝又加强长安的驻军,以保卫京师。第二年,匈奴冒顿单于来书要求复和亲之好。汉朝考虑到匈奴势力正盛,乃许和亲。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给冒顿单于一书,赞许其愿意和亲的态度,但要求他守信而不可负约。

不久,冒顿去世,其子稽粥立,号称老上单于。文帝以宗室女为公主,送与匈奴为单于阏氏,派宦者中行说为使送去。再次和亲。中行说投降了匈奴,得到单于亲信,为其出谋划策。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6年)冬,匈奴单于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了北地都尉孙卬,虏掠民众畜产。文帝乃派三位将军带兵分驻于陇西、北地、上郡,又派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带骑兵十万人,驻于长安近旁以防匈奴。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视察演习,申明军令,赏赐将士。他本想亲自带兵出征,因被劝阻而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统兵征伐,击退了匈奴。

于是,汉匈复言和亲之事。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2年)六月,文帝下诏,表示欢迎。他在诏书中说:“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单于反古之道,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新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亲以定,始于今年。”此诏表达了文帝厌恶战争、希望汉匈两族和好的热情与努力。这次和亲是要“结兄弟之义”,是一次两族友好的和约。

但此后五年,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数万骑入上郡与云中郡侵扰。文帝立即以令免为车骑将军带兵驻于飞狐,苏意为将军带兵驻于句注,将军张武带兵驻于北地,缘边亦各坚守以备匈奴。又以周亚夫为将军带兵驻于细柳,刘礼为将军带兵驻于霸上,徐厉为将军带兵驻于棘门,防备匈奴。过了几个月,匈奴退去,文帝才撤退以上驻军。

由于文帝对匈奴采取了亦战亦和的态度,争得了边境上相对的安宁。文帝进而采纳了晁错的建议,移民于北方边塞,使其屯田务农,加强了边备的防守力量。

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文帝死于未央宫,遗诏薄葬。

更多文章

  • 皇帝备胎司马攸:有人说他若不死,就不会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攸为什么不死,司马攸死时有多少岁,司马攸是被司马炎害死的吗

    《晋书·齐王攸传》无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身怀大才、深孚众望,却因长期被晋武帝压抑排挤,赍志而殁的悲剧英雄形象,而武帝也因这个立子不立贤的自私选择,最终埋下西晋王朝灭亡的祸根。由于西晋的短促而亡,东晋南朝士人在新亭对泣,缅怀故国,检讨中朝政治得失时,不免会站在后见之明的立场上,非议武帝立嗣的选择,对齐王

  • 唐高祖时期,对契丹的管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时契丹在现在哪里,契丹女人长相图片,赤峰契丹城最新消息

    唐高祖时期,对契丹的管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唐朝初建时,契丹尚在突厥的控制之下。然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突厥的奴役压迫形成了对比,因此在高祖时,便有契丹部落主动与唐朝取得联系。唐朝为了方便管理,便为其建立了羁縻州。对于唐代契丹羁縻州的设置,任爱君先生认

  • 欲成武则天第二!毒死皇帝老公想篡位,却被李隆基起兵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与李隆基的关系,李隆基诛杀韦皇后视频,武则天与李隆基的轶事典故

    韦氏作为一个绝世美女,早期被李显(唐中宗)选为太子妃,韦氏也比较给力,替唐中宗剩下了一个儿子四个女儿(李重润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后来李显即位,韦氏成为皇后,结果李显位子还没坐稳,就被武则天赶了下去做庐陵王,韦氏也因此没了皇后当,就一直跟着他,安乐公主就是出生在去房陵的马车上,去了房陵后,李显就一直

  • 唐代母亲教子有多前卫?亦母亦师、寓教于乐的母训文化盛行于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代母训文化,母训,历史上严母教子的故事

    唐代社会对《母仪传》中的《邹孟柯母》最为推崇,以孟母的事迹作为母仪的标准,把子女教育作为母亲的重要职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子女关系着家族的未来与门第的兴衰,所以在唐代将子女抚育成才,做一个令人敬佩的贤母,成为大多数母亲的毕生追求,也是封建礼教下,女性获得社会成就和荣耀的唯一途径。唐代母训文化在各种条

  • 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子为何称为东宫,东宫李俨和太子李承邺,古代太子都学什么

    早在汉朝,侍从讲读制度便已经出现,并在皇室贵族中颇为流行。从表面上来看,侍从讲读制度也不外乎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只不过教授的对象相比于普通百姓而言显得异常高贵罢了。但其实,该制度的产生是既是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进一步巩固的措施,也是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成为主导文化的体现。在南北朝,侍从讲读制度得到进

  •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开始走向衰败,宦官当权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后期宦官当权,安史之乱唐朝女性,鲍鹏山讲唐朝安史之乱

    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之前隐藏的问题开始一一暴露出来,让唐王朝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败,无力回天。唐王朝在建立初期,在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起努力之下,大唐王朝一举成为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随后在唐高宗李治的和武则天的统治下,虽然经历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但是大唐王朝的总体发展也并没有拉下后腿

  • 魏晋风流下的五胡乱华,国破家亡易子而食,这才是真乱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晋南和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易子而食魏晋,魏晋五胡为什么这么厉害

    魏晋表面上的风流让现今不少人们痴迷,甚至想要回到那男子以柔为美,战场上女子英姿飒爽,还有被天地认可的神仙爱情时代。殊不知真实的魏晋时期因“五胡乱华”人皆相食、白骨遍地、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华夏文明险些倾覆。背景:公元266年,马炎夺权篡位推翻魏帝统治建立新朝,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 若是此人不死,李渊父子并无机会建立大唐,但天下依然姓“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渊反隋自立大唐,重生大唐李渊孙子的小说,主角穿越大唐姓李的小说

    隋朝末年唐朝初代,到处都发生起义,只因杨广这个人好大喜功,暴戾待政,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有瓦岗寨,此队伍中很多有名的人物都加入进去,因此也名声大噪,比如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等人都纷纷加入。但不久后,瓦岗寨内部出现矛盾,加上朝廷的围剿以及各方派的追杀,瓦岗寨很快

  • 杨贵妃究竟长什么样?流传的几张画像都不一样,哪个是你心目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贵妃画像的照片,妖猫传最后杨贵妃画像,家里挂杨贵妃画像好么

    这是根据很多的历史记载和古籍之中的描述,还原的一张杨贵妃画像,而画像中的杨贵妃脸上看起来十分的圆润,身形也十分的优美,整个人都非常复合唐朝人的审美。而且在很多的现代人看来,这就是真实的杨贵妃,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杨贵妃形象。 这个是著名的《太真上马图》,传说中这是五代南唐的时候的周文炬所画的,之后一

  • 杨广孙子的临终遗言,竟日后成为千古名言,透露出帝王之家的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广的最后遗言,杨广老婆全部图片,杨广张丽华最后吻戏

    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隋朝是历史上的存在时间较短的朝代,仅仅存在了38年,但是这个王朝集聚了无数个成就。首先在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无休止的战乱后,隋朝是第三个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励精图治,终生节俭。开创了一代盛世。其子杨广是一位比较富有争议的皇帝,他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