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生留下2首诗,只用一首击败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一生留下2首诗,只用一首击败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638 更新时间:2024/1/24 9:10:00

唐朝时期,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灿若繁星,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优秀作品,其中以李白杜甫最为出名, 然而就有这样一位不怎么出名的诗人,却写出了一首足以超越李白杜甫的作品。

这位诗人就是若虚,他的一生只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被后世成为“孤篇压全唐”的绝作。那么这首诗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张若虚的诗

张若虚,其人生卒年不详,后人也不知他的字和别号,他大约生活在660到730这个时间段。张若虚在历史里留下的痕迹也非常少,后人只能从记载贺知章的传记里找到有关他的只言片语

《贺知章传》里曾经记载,唐高宗神龙年间,张若虚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四人曾因为“文词俊秀”而闻名于京城,四人一同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做过的官位也不高,曾任过兖州兵曹,除此之外,后人就再也难以得知他其他生平了。

唐代是一个流行写诗的时代,可能张若虚本人写过很多诗,但流传到后世的只有两首,一首是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另一首诗叫《代答闺梦还》。

后世将《春江花月夜》评为为诗中巅峰之作,唐诗开山之笔。可惜的是,张若虚在写出这首诗后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评价。《春江花月夜》写成的近一千年时间里,这首诗一直静静地躺在古籍里,无人注意到此诗的美。

直到明朝后期,有名的文学家李攀龙才注意到了这首诗,将其收录到了《唐诗选》里。后世的文人这才开始竞向赏析这首诗,纷纷感受其意境,给出自己的评价。

这首诗如此之美,李攀龙之前的文人为什么就没有注意到它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它的名字上。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体诗,在古代是要搭配着曲子来唱的,此曲最初的作者是亡国之君陈叔宝,后来隋炀帝为其谱过曲。这两人在历史上都臭名昭著的亡国之君,一个骄奢淫逸,一个残暴不仁。

唐初时期,距离陈隋亡国年代并不遥远,《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也就因为陈叔宝和隋炀帝的恶名被打上了“亡国之音”的标签,连带着张若虚写的诗也无人问津,若不是后来李攀龙别具慧眼,这首意境优美的诗可能就永远与我们无缘了。

《春江花月夜》本是五言体,张若虚将其改为了七言,此诗也在张若虚的笔下涅槃重生,成了千古名篇。

梦幻月景 宇宙孤独

诗名叫《春江花月夜》,全诗也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来写,其中以“月”为主题。整首诗大体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写景,描绘江边月夜梦幻之景,第二层是阐理,借月景阐述哲学人生之理。第三层为抒情,借月景和抒发游子相思之情。

诗中前十句,诗人用优美华丽的笔法,勾勒出了一副梦幻般的月夜江景。其中前六句主要写远景,诗人先描绘了江面明月随着潮水涌起,生出夜空,与江海相连一色的远近画面,其中 “生”字,绝妙优美地赋予了潮水和皎月活泼的生命,一切景物都因此鲜活起来。

“江流宛转绕芳甸”开始的四句诗,诗人又从远景切到了近景。这四句诗人没有写“月”,但描绘的景色又让人感到月色无处不在。诗人描绘了一幅江水流过原野,月光倾泻大地,天地间蒙上了一层如霜银色,好似纯净梦幻世界般的美景。

“江天一色无纤尘”开始的八句诗,诗人不再是单纯写景,开始向阐理过渡,思考起宇宙与人生的道理。

月夜江边,诗人望着月光,心中藏着无尽的孤独。此刻他与历史中那些共同仰望明月的诗人一样,一同在时间长河里孤独地望着明月,看着东去的江水带走逝去时光,只留下无尽的思念与寂寞。

孤独游子 寄托哀思

阐理过后,诗人借着月光,开始抒发心中思想的愁苦。全诗的思乡部分有二十句,其中前十二句借白云、清枫” 、明月楼和扁舟子等意象,来侧面抒发心中的哀愁,寄托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诗人借着月光,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不同的哀思,其中游子对远方伊人的思想是实写,而远方的伊人想念游子则是虚写,虚实两部分共同凝结为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分别的相思之情。

诗的最后八句,诗人用落花、流水和残月来表达思归之情。残月渐沉,闲潭花落,春光将尽,可是归乡之日依然遥遥无期,更加衬托出诗人急切思归之情。

整首诗紧扣题目,以“月”为开篇和主题,描绘了一副幽静绝美的江月美景,诗人把心中所思寄托在月色中,阐述了对宇宙和时光的思考,表达了人生苦短,游子伊人天各一方的惋惜与思念,更抒发了心中的思归之情。

整首诗略显伤感,读起来让人感到阵阵惆怅,但惆怅中又隐含着一丝相思温情,情景交融下,给人以无穷感染力。

整首诗的境界非常深远开阔,既有良辰美景,也有宇宙人生,还有相思离别,每种表达转换间又无比自然流畅,极富有艺术美感,因而成了传唱千古的名篇。

结语

张若虚可能是一位仕途不得志的才子,在外游历多年,却一直未能实现抱负,变得心灰意冷,生出愁苦,心中不再渴望追逐名利,开始思念起心中家人,因而才在江边写下了这首名篇。

美的事物有很多,但不管是是美景还是名篇,都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幸好这首绝美无比的《春江花月夜》没有因时光流逝而湮没在历史中,我们今天也得以欣赏千年前这首绚烂诗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武则天退位后的宫廷乱局及李隆基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中宗重新即位以后,政治上毫无抱负,武则天虽然退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政权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由于中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的皇后韦氏就乘机参与政事,妄图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武三思(武则天侄)与韦后,由私通发展到政治上的互相利用,结成武韦集团。韦后嫁女安乐公主于武三思子武崇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武则天执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武则天执政多少年,历史上武则天和唐朝有关系吗,武则天执政是什么朝代

    显庆五年(660)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在排除异己方面,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至德二年(757)二月,郭子仪率部从洛交进攻冯翊县,继又攻取河东。唐军既达关中,肃宗也移住凤翔。四月,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讨伐叛军。叛军到了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这就给唐军收复长安提供了机会。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之众,逼近长安,与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杨国忠与安禄山为了在玄宗面前争宠,互相倾轧,都想压倒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要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吏部侍郎韦见素与杨国忠坚决反对,玄宗派宦官辅璆琳到范阳去观察安禄山的动静。安禄山对辅璆琳行贿,辅璆琳回京对玄宗盛言安禄山竭忠奉国,没有二心。这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

  • 秦琼、徐懋功、李世民等回营之后,徐懋功吩咐击鼓升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秦琼、徐懋功、李世民等回营之后,徐懋功吩咐击鼓升帐。程咬金心里有鬼,进账之后,只往别人身后躲。徐懋功把桌子一拍:“程咬金何在!”程咬金藏不住了,只好出来:“三哥!我在这儿呐!”“我且问你,昨夜晚间是你保着主公去偷看白壁关吗?”“啊呀!三哥!这事可不怨我。”他把事情推了个一干二净,都推到了李世民身上。

  • 裴铏唐传奇聂隐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有天,有个尼姑上门化缘,见到聂隐娘非常喜欢,就对聂锋说,“我非常喜欢将军的女儿,想收她做徒弟,带她跟我去学本事。”聂锋爱女心切,当然不同意,并且把尼姑斥责了一顿。“你赶紧离开,若不是看你是出家人,就把你抓起来!”尼姑笑道,“将军最好想好了再做决定,如果我想带走你女儿,就算你把她锁进柜子里,照样没用。

  • 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为何打了七年?不是明军不卖力,全怪粮饷太扯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万历朝鲜战争明军战绩,有粮饷的明军,万历朝鲜战争的明军主帅是谁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字数:4984,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也称壬辰战争。此战中,明军在作战方面,对日军压倒性的打击,无论是收复平壤,还是收复开城,速度都是惊人的。以当时朝鲜史料的评价: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这并非恭维,而是事实。但最终,这场战争最后打了7年之久,

  • 小时候的学习对象,砸缸的司马光,做了高官后,杀了当初那个女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光真的杀了他母亲吗,司马光砸缸把人砸死的爆笑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砸的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宋神宗即位后,想要大干一场,做出一番功绩,刚好当时的王安石提出的一些建议想法甚合他心,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而司马光当时属于保守派。1048年的登州,有一位名叫阿云的少女,长相清秀端庄,本正在替母守孝,可被自己贪财的叔叔卖给了一个名叫韦大宝的好吃懒做之徒,让她嫁给他。阿云不情愿,

  • 北宋国力强盛堪比大唐,为什么对外战争却总是打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宋朝的繁荣,比如说宋朝的文化异常繁荣。宋词一点也不比唐诗逊色。既然在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很强。可是为什么一和别人打仗就打不赢。而唐朝时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谁不服就打谁。而提起宋朝就是败仗,给岁币,割地。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了。宋朝出现这种状况主要还是在政治制度上面。宋朝从宋太祖赵

  • 如果没有此人,明朝灭亡至少提前200年,但是没有人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灭亡的深度分析,从不同视角分析明朝灭亡,明朝灭亡真实例子

    这个皇帝叫做朱祁钰,也就是明景帝,他死后葬在了北京市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里面,为什么他不葬在明十三陵里面呢?不如祖坟就意味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那么这个皇帝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没能入祖坟呢?在明景帝之前明朝的另一位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是明景帝的亲哥哥,在明英宗执政期间,因为受到大太监王振的怂恿,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