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教育理念再释

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教育理念再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802 更新时间:2024/1/15 22:14:01

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因上疏《论佛骨表》被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时值侄孙韩湘赶来同行,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八千里路风和雪,韩愈日夜兼程赶到潮州。在潮州兴修水利,解决民生;兴资办学,传播文化。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潮州百姓的官员。

1092年3月,潮州知州王涤重修韩庙,请苏轼写碑文。苏轼欣然秉笔,打头一句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

愈也是教育家,多次任国子博士,他写的《师说》、《进学解》等文章中的教育理论至今仍有极大的价值。

02 韩愈《师说》

唐朝科考前,须先给王公贵族“投卷”,获得“通榜”推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攀结权贵的关系。比韩愈小4岁的白居易曾写诗表达了这种无奈和不满,《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

袖里新诗十首馀,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

792年,韩愈第4次参加进士科考,终于登进士第。但中进士只是取得入仕的资格。正式委任还要通过吏部宏词科诠选。又经过三次失败后,于801年过了吏部诠选。802年春,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当时,士大夫阶层都只讲关系,阿谀吹捧,耻于求学,羞于为师。严重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813年,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详写了这种状况: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不忌名声,写《师说》以论师道之不可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曾国蕃《求阙斋读书录》卷八云:

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为古文六艺之业,解惑为解此二者惑。韩公一生学道好文,二者兼营,故往往并言之。

03 “传道授业解惑”再释

后人多从曾言,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老师的三个职责,是并列关系。在我看来,这三者不是并列关系,应是主次先后关系。师者,首传道,次授业,末解惑。

一、传道

韩愈《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谓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谓乎德。”韩愈认为博爱就是“仁”,合理地实现”仁“就是“义”,沿仁、义道路前行就是“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求外人就是“德”。

韩愈一生致力践行儒家理念,他的道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正是曾国蕃说的修己治人之道。

师者,首先是传授学生“仁义”之道。即,博爱并践行之。

当今教育在不断强调“尊师重教”,或许这正是反映了当今教育中“道”的缺失。“尊师重教”并不是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老师须得“传道”。

“传道”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徒能言之,而不能行之,失其旨也。”言行一致,立己达人,这才是传道。《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之于人者,未之有也。”即掩盖自己不能博爱的心,却要求学生尊师重道,是不可能实现的。

“道”是学生成人的方向与坐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传道”是师者最先要做的职责。老师只有先“传道”,学生才能有其它方面的良性发展。否则,学生的发展就可能偏离正常的“道”。

二、授业

授业是传授学生就业技能,生存之道。

796年,韩愈主持汴州乡试,写《进士策问十三首》,其中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德也。”即学生掌握了生存之道,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了。

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性格必然有异,能力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必须给不同学生授不同的业。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之本义。曾国蕃谓”授业乃授六艺之业“,是针对古代学子读书入仕而言。

今天,学校教育也讲因材施教,却是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分而教之,授以难易多寡不同的知识。已然是片面狭隘的理解。

授业必须以“传道”为前提。否则,学生可能就会乱用生存之道。

三、解惑

曾国蕃谓解惑乃解答传道授业中的困惑。于当今而言,学校教育主要是看成绩,解惑则是解决知识疑问。

按照韩愈的教育理念,知识教学应该是排在教育之末的。今天的教育,把知识教学当作首要任务,已失去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精髓。

04 学习目的

我国几千年以来,一直存在关于学习目的的两种争议:读书是为了物质还是精神?

实际上,这两者皆有,主要是看以谁为主。宋朝张载《语录钞》言“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我也这样认为。

物质是外界的,精神是内在的。只有内在的精神储备到一定层次,才能把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再才有谋求更多物质的可能。否则,知识必然是浅层次的,纵用来获取物质也多是捉襟见肘。

只有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才能真正建立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把知识学通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韩愈在《论语笔解》卷二中言:“为己者,谓以身率天下也;为人者,谓假他人之学以检其身也。”意思是古人学习是提升自己的修养以作为天下表率,今人学习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检验自己,获得自身的名利。把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也正是古今之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意义就是点亮自己内心的道德明灯,同时迪他人,达到完美和谐。

更多文章

  • 唐朝另类武将,仗百战百败,但升官没耽搁,李世民只敢责怪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四大名将的资料,唐朝李晔是李世民的什么人,李世民生在唐末能挽救唐朝吗

    名字非常霸气的李神通,身世显赫无人可比,钟鸣鼎食的贵胄之家子弟,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是李世民的长辈堂叔。由于家族的原因,于长安之闾里混迹的李神通,认识了一大帮子黑道白道的朋友。随着隋朝末大乱,李渊起兵,李神通也受到牵连,与长安结交的不务正业的朋友柳崇礼、裴勣、史万宝等一起混江湖。躲避隋朝的追杀,逃亡

  • 西晋仅存在50年,最后亡在了两个傻子手中,一个比一个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晋的灭亡时场景有多惨烈,西晋为什么最短命,西晋存在的时间段

    晋惠帝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个皇帝,也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主角,他当皇帝当了十七年,晋惠帝从小就有些痴呆,所以司马炎并不是很看好他,而之所以最后把皇位传给他,完全是因为他生了个聪明的儿子,尽管司马炎想法很好,但是最后也没能实现,因为西晋王朝就断送在了他的儿子司马衷手里。因为司马衷的痴呆,所以在刚刚登基的

  • 世界各地都在争“李白故里”,此国在挖出一块破石后瞬间占了上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白故里以前的图片,江油和安陆李白故里,李白墓发掘全程视频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过一本书《李白与杜甫》中对李白的原始国籍做过论述,郭老认为,李白当时出生地是碎叶城。碎叶城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是大唐的边境重镇,如今不在中国的版图。在大唐与阿拉伯打了一场遭遇战后,大唐被迫退出碎叶城以东地区,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夺取西域,这就让大唐在中亚更加没有

  • 唐朝为何被称为古代最开放王朝,看看这些贵妃,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贵妃古装图片,唐朝贵妃杨玉环,唐朝宫廷历史记录

    朋友们肯定都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盛世,光是唐朝的时候就有两个,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能够吸取前朝的教训,任用贤臣、不问出身、不计前嫌,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大唐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农民不但有了自己的土地,而且赋役的负担也有了减轻,社会经济一片繁荣。

  • 唐朝初年的怪相,杀太子几乎成为了一种传统,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太子死亡率,唐朝诡事录太子和公主为何不和,唐朝太子李玙的下场

    东汉末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开化,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维持皇权稳定的法家吏治、谶纬神学、地方控制、平铺社会四大依靠已经逐渐行不通了,皇权的权势在国家层面的权威也是越来越地位最终只能像一些豪门低头,一方面皇室为了安抚这些世家大族割让了大量的权力一方面不愿意成为世家傀儡的皇室也在培养和扶持能和氏族像抗衡的

  • 一生留下2首诗,只用一首击败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白最著名的三首诗,李白杜甫最经典的一首诗,李白最经典四首诗

    唐朝时期,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灿若繁星,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优秀作品,其中以李白杜甫最为出名, 然而就有这样一位不怎么出名的诗人,却写出了一首足以超越李白杜甫的作品。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被后世成为“孤篇压全唐”的绝作。那么这首诗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张若虚的诗 张若虚,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武则天退位后的宫廷乱局及李隆基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中宗重新即位以后,政治上毫无抱负,武则天虽然退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政权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由于中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的皇后韦氏就乘机参与政事,妄图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武三思(武则天侄)与韦后,由私通发展到政治上的互相利用,结成武韦集团。韦后嫁女安乐公主于武三思子武崇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武则天执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武则天执政多少年,历史上武则天和唐朝有关系吗,武则天执政是什么朝代

    显庆五年(660)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在排除异己方面,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至德二年(757)二月,郭子仪率部从洛交进攻冯翊县,继又攻取河东。唐军既达关中,肃宗也移住凤翔。四月,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俶),继续讨伐叛军。叛军到了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这就给唐军收复长安提供了机会。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之众,逼近长安,与

  • 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杨国忠与安禄山为了在玄宗面前争宠,互相倾轧,都想压倒对方,抬高自己的地位。天宝十四载(755)二月,安禄山要求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吏部侍郎韦见素与杨国忠坚决反对,玄宗派宦官辅璆琳到范阳去观察安禄山的动静。安禄山对辅璆琳行贿,辅璆琳回京对玄宗盛言安禄山竭忠奉国,没有二心。这时,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