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记》说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后代?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器或能证实

《史记》说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后代?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器或能证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4/1/23 14:18:23

提到,西周时期陕西陇县一带存在个“夨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太伯兄弟所奔的“吴国”。从时间方位来看,夨国的文化遗存集中在西周前期,且陇县距离岐山仅100公里左右。从器物铭文来看,“夨”“”“吴”三字可通,说明夨国即是虞国、也就是吴国;夨国与散国、郑国均有通婚,是周天子的分封诸侯;但其却又称“”,表示地位又与普通诸侯不同。那么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夨国正是太伯南奔建立的国家。

不过,这种的解释始终包含较大的推论成分,因为在出土夨国铭文中,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与太伯、仲雍的关系。而夨国这个国家在传世文献中完全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山西平陆的虞国、江苏苏州的吴国是太伯、仲雍之后。如果认可夨国才是太伯、仲雍南奔之地,那么也需要解释虞国、吴国与夨国的关系。

首先说虞国。实际上,近现代不少学者主张虞国才是太伯所奔之地,最早钱穆先生在《史记地理考》提到。他认为《左传》“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中的“不从者,谓太王之自邠迁岐,逾河西行,而二人未之从也”,可以印证的是《穆天子传》“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太王从邠(豳)迁到岐山,太伯、仲雍没有随从,而是往南到达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建立虞国。

前文我们提到,周人起源于山西的观点正是钱老提出来的,“山西说”与“陕西说”争议的一大焦点就在于“邠”到底在关中还是河东。不少支持“山西说”的学者,也顺理成章支持太伯所奔为虞国,如童书业、王玉哲、杨宽等。按照这种观点,太伯南奔是在太王迁岐之前,而非《史记·周本纪》所叙述的迁岐之后。

随着夨国考古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夨国成为讨论无法回避的一个嫌疑地。于是又有学者尝试调和“夨国说”与“虞国说”,如晁福林先生就认为,太伯所奔为虞国无误,但《左传》只说“太伯不从”,那么仲雍还是到了岐山,所以夨国其实是仲雍后代。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个疑问,如果虞国和夨国是分别分封于太伯与仲雍,为何两国国名也一样呢?

而且,如果太王当时真的举族西迁,分封太伯至虞似乎意义不大。太王受到戎狄的骚扰,以致从河东远徙关中,难以想象,在此之前太王有必要将长子、次子分封出去,这样只会使得本来就弱的周族更加削弱。所以《周本纪》说太伯奔吴在迁岐之后,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太伯、仲雍所到达的就更可能是夨国而不是虞国,何况周人也未必起源于山西。

那么,虞国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和太伯、仲雍联系上的呢?

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说法,太伯无子,之后是仲雍即位,仲雍之后是其子季简、其孙叔达、其曾孙周章。周武王灭商朝,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虞国。这条记载没有很大的疑点,姑且认可其为真实史料。那么实际情况很可能就是,太伯、仲雍所封为夨国,至仲雍的曾孙周章时,周武王将周章弟弟仲封到虞国。夨仲出自夨,为夨氏,所建立的国家也叫虞(夨)国。周人经略山西是在王季、文王时期,周武王分封比周太王分封确实更可信。

至此,我们建立起来了周太王封太伯、仲雍于夨——周武王封虞仲于虞这一相对可信的线索。那么,江南的吴国又是何时与夨国、虞国建立联系的呢?如果说从夨国到虞国的分封,反映了周族扩张的动态,那么,周族又是什么时候扩张到江南的呢?

1954年,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烟墩山西周大墓,出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叫“宜侯夨簋”,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镇江博物馆“古吴神韵: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也陈列了复制品。

这件青铜器的价值极大,李学勤先生认为“宜侯夨簋的珍贵,正在于它是已发行的唯一详记‘封建’诸侯的金文”。关于宜侯夨簋与分封制度,我们后文会详述,这里要说的是,更多学者更加关注其与吴国的关系。这件青铜器大致讲的是一个“王”在阅览武王、成王伐商的地图后,觉得要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于是将虞侯夨改封于宜,宜侯夨得到了一系列分封的人口、土地、器物。他为了答谢君恩,并为纪念父亲虞公父丁,于是铸造了这件青铜器。

唐兰先生于1956年发表《宜侯夨簋考释》,就提到“它是吴国最早的铜器”;之后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又释为“俎侯夨簋”,认为反映的是周康王分封虞侯夨(周章)的史实,周章作为长子被封于俎,其弟虞仲继承虞国国君之位。俎即江苏丹徒,之后发展到太湖流域的苏州一带,结论是“俎国就是后来的吴国是无可疑的”“太伯仲雍出奔荆蛮是战国后期的传说”。

唐兰的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相对于太伯直接奔至江南建国,迁徙流动无疑更让人能接受,既兼顾吴国为太伯之后一说,也符合周族发展的战略。

顾颉刚先生早在《太伯至荆蛮为周人经营南土之始》一文就认为“疑吴始立国于江汉,其后迁于鄱阳湖滨,最后乃迁至无锡、苏州也”,即认为吴国初封于江汉(荆蛮),后来进入江西(樟树出土吴王皮然之子者减钟),最后才到达太湖流域。高强先生在《浅议“太伯奔吴”》中则综合夨国考古与宜侯夨簋的发现,认为“太伯、仲雍为了周族利益,也为了自身安全避往宝鸡吴山”“武王克商后封太伯之后于‘河东之虞’,成康时又封太伯后裔于苏南”。

那么,宜侯夨簋真的就毫无争议地证实了吴国分封吗?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更多文章

  • 这件文物证明周朝诸侯没有五等、只分三等,中间这个您可能没听过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朝青铜器考古资料,周朝十二大诸侯,周朝的诸侯有哪些权力

    我们知道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追根溯源可以到《周礼》。但实际上,学者普遍认为,公侯伯子男未必是周代现实的制度,而是《周礼》《礼记》的理想蓝图。最早提出五等爵的孟子说“其详不可得闻也”,但又说“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看来,孟子所谓的五等爵是

  • 老外:夏朝不存在!中国却发现5000年前的文字,老外却说是鸡抓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不少老外眼里中国的夏朝就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朝代,其实大部分的中国人对夏朝的了解也少之甚少,难道它真的不存在吗?其实对于这样的质疑,只要我们能够拿出相关的文物或者找到相应的遗址就能够对他们进行有力的回击,然而想要说服这群顽固的外国人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并不是没有找到过任何一点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的,

  • 夏朝是否存在?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开馆,学者称发现了夏代的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夏朝博物馆,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夏朝时期的夏都

    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李维明先生于2009年就发表过《夏代、商前期牛骨刻辞试读二例》,于2011年又发表过《“夏”字形探源》,其中就提到二里头文化的一片卜骨上有两个刻辞文字,并认为可能是“夏”字的早期写法。这片刻辞文字,据李先生的参考文献,出自《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的一篇考古报告。也就是说,这

  • 700年后齐国国君从姓姜的变成姓田的,姜太公气得都要爬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国为什么从姜变田,齐国田姓与姜子牙关系,齐国国君姓姜的原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老少皆知的一句话,没想到七百多年后,无意中说中了他那不肖子孙丧国无力行为,心甘情愿将自已的王国送入别人的怀抱。姜子牙协助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受封建立齐国说起齐国,历史真的是悠久,可以说是比整个西周东周还要漫长,当周武王建立西周时,姜太公因功劳最大,获受封地,建立齐国,东周

  • 周朝唏嘘落幕的时候,你猜猜这个王朝最后管辖人口还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朝是最长命的王朝,周朝开始的王朝叫什么,周朝的真正历史

    在中国上古时代,我们提起的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其中周朝分西周和东周,周朝可以说是奴隶制社会最鼎盛的朝代。最早的周王继承夏、商两大王朝遗产的时候,实行封邦建国,提出“天下共主”概念,并且告诉所有人民,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周天子是“君命神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邻国,日本菊花王朝,至今存在了2680年,

  • 古人的表字为什么很多都叫“子某”?与来自商朝的这一称呼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皇帝取表字吗,称呼别人的表字,商朝子姓的由来

    上一讲我们提到商朝的“外服”,提到商朝存在侯、甸、男、卫、犬、牧等外服职官,这一讲继续说商朝的“内服”。在《尚书·酒诰》里,商朝内服包括“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些职务在甲骨文中基本都能得到印证。首先说“百僚”。甲骨文有“寮”无“僚”,“寮”从表示宫室的“宀”与表示燃火的“尞

  • 周文王死后留下四个字,千百年无人参透,最终被洪七公给破解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文王陵,周文王历史资料,老梁讲周文王完整版

    欢迎各路江湖大侠前来捧场!所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都知道,金庸笔下的作品基本都是以中华历史时代为背景来排列的,因此其小说之中也出现了许多历史上出名的事物,比如《天龙八部》主角段誉,此人的历史原型就是大理国的宣仁皇帝(即段正严);而后来的《射雕英雄传》里的一灯大师

  • 学者如何从甲骨文中释读出商朝历史,为何章太炎会认为是假古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商朝需要甲骨文证明吗,章太炎不承认甲骨文,商朝后字甲骨文怎么写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以身殉国,但对于“龙骨”的研究却刚刚开始。1901年,刘鹗从王懿荣家购得大部分“龙骨”,经过几年搜集与研究,于1903年写了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广为世人所知。不过,此时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只注重甲骨文的古

  • 《史记》里这个五帝时代的人物,为何在这件文物里一直活到商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史记五帝配图讲解,五帝的传说史记,史记记载五帝是哪五帝

    小时候看过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彭祖活了八百八,有话莫对妻子说。”大意说的是,人的寿命都记载在阎王爷的生死簿里,有一天阎王发现生死簿的线松了,就顺手撕了一页纸把生死簿串起来。而彭祖的名字就在这页上,所以彭祖再也死不了。八百多年过去了,彭祖也换了五十个老婆,终于被阎王爷注意到了。于是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

  • 此人是周文王的祖父,被戎狄驱逐得奔走,但却开启了灭商的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文王之祖父个人简介,戎狄王,狄国是戎狄么

    先周与商的关系如何呢?“周”自然不属于商的内服。按照今本《竹书纪年》,商王祖乙册封邠侯高圉、盘庚册封邠侯亚圉、祖甲册封邠侯组绀;到武乙时邠迁于岐,然后周公亶父被册封。那么周人一度属于商的外服。不过今本《竹书纪年》的可信度不高,太王之前的周人历史仍处于迷雾之中,只有亶父时期从邠迁于岐是符合历史的。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