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是周文王的祖父,被戎狄驱逐得奔走,但却开启了灭商的基业

此人是周文王的祖父,被戎狄驱逐得奔走,但却开启了灭商的基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47 更新时间:2024/1/11 5:25:31

先周与商的关系如何呢?“周”自然不属于商的内服。按照今本《竹书纪年》,商王祖乙册封邠侯高圉、盘庚册封邠侯亚圉、祖甲册封邠侯组绀;到武乙时邠迁于岐,然后周公亶父被册封。那么周人一度属于商的外服。

不过今本《竹书纪年》的可信度不高,太王之前的周人历史仍处于迷雾之中,只有亶父时期从邠迁于岐是符合历史的。也正是从亶父开始,周人才开始进入信史时代,“周”这个名号也是从此才拥有的。

《诗经大雅緜》最早讲述了亶父迁于周原岐山的故事。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水浒”一词就是出自这里,是水边的意思。通过这段,我们可以知道周人本在沮漆流域,公亶父的时候还在住陶穴,没有房屋。他沿着水边向西走到了岐山脚下,并且娶了姜姓女子为妻,在这里观察定居的地方。

后世一般认为,亶父就是文王的祖父——太王。在《孟子》里,就提到当年太王居住在邠,被狄人攻打了。太王一开始用皮币贿赂狄人,但狄人还要攻打;后来又以全马贿赂,仍然不能幸免;不得已又以珠玉贿赂,但还是避免不了兵灾。于是太王对父老说,狄人所贪图的是我的土地,我不能因为土地而连累大家,你们也不用担心没有君主,我自己离开吧!然后就离开邠,经过梁山到了岐山之下。邠人都感慨太王是仁君,于是大家都追随太王而去。

滕文公问小国如何生存,于是孟子就向滕文公讲了这个故事,意思就是要滕文公实行仁政。当时齐宣王也咨询过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于是孟子说公刘难道不爱钱财吗,关键是能够和百姓一道分享;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又说周太王不爱女人吗?他还带着自己的妻子姜氏来视察居所。当时男男女女都能找到伴侣,不存在单身狗。如果大王您能爱护百姓,那么对于统一天下又有什么困难呢?

孟子对于《诗经》的记录有所补充,提到了太王迁岐是遭受了戎狄的进攻,还说“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獯鬻,又作荤粥,是对当时北方部族的一种称呼,也叫戎、犬戎或狄、戎狄,称呼并不固定。

在这个故事里,孟子反复强调太王的仁政。事实上,周族的迁徙可能确实缘于外族的进攻,但并没有太王对民众说的这些故事,民众能够追随太王,仅仅因为周人本就是一个族群,迁徙当然也是来自共同意志,不存在周族拥立戎狄为主。

在《史记周本纪》里,整合了《诗经》《孟子》的相关记载,不过司马迁却称太王为“古公亶父”,以及后世的一些文献中,都把“古公亶父”当作一个称呼,“亶父”是名,而“古公”是号。这个出自《诗经》的称呼看似没毛病,实则不然。如果“古公”是称号,“古”就应该是地名,但哪里提到周人居于“古”呢?公刘、公非、公叔祖类都只称“公”,而《尚书盘庚》有“古我先王”,很明显,“古”应该是古时候、过去的意思,公亶父就是公亶父。

《诗经鲁颂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这是对于“大(太)王”最早的记载,似乎区分了亶父与太王。于是就有人质疑亶父与太王是否为一人。

如童书业在《春秋史》指出:“据《诗经》说,古公亶父的初年还是住在窑洞里的,而公刘迁豳时已经服用皆备,绝不像穴居的情形了。而且《诗经》上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岂有在其迁岐之前还住在窑洞里的道理?我们以为:避狄迁岐自是古公亶父事。太王时周势已强,只有‘翦商’的野心,而无‘避狄’的怯志了。

如果这种质疑成立,那么周人迁岐要早在太王之前。但目前来看,亶父与太王应该还是一人。

《诗经》既然提到了姜嫄生后稷,亶父就绝对不是始祖。至于《诗经》有“亶父”“太王”两种称呼,可能与时代不同有关,《大雅》是西周作品,当时还称亶父为“公”;而《鲁颂》是春秋作品,此时已经称亶父为“王”了。至于“实始翦商”,确实有一定的美化色彩,亶父可能从来没有梦想灭商。但从亶父到岐山定居后,周人开始迅速发展,那么从整个周族发展史来看,说亶父“实始翦商”当然也没错。

亶父到达周原后,计划在这里定居。也就是《緜》接下来的记载: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说的是周原这个地方土地很肥沃,多么肥沃呢,苦菜种下去也会长成麦芽糖一样甜。所以亶父就开始用龟甲占卜居所,结果还不错,大家很满意。于是就从左右两边开辟田界,治理土田,大家都在忙碌着。

接下来就是: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也就是说,让管理土地的司徒、管理工程的司空去监督房屋建设,因为房屋要直,所以需要以绳子为标准,立好木柱、捆上长版来做成版墙,然后将土填入版墙之间,一道土墙就建成了。大家一起动工,建造声音比鼓声还大,宗庙和室家终于建成了。

最后是: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也就是先把宫室的外门(皋门)和正门(皋门)建造得富丽堂皇;然后就建立起神社祭台,用来恐吓敌人;最后把路边的草木除掉,开辟出一条大道来。周人从此有了正式定居的都城——岐周。混夷都被吓跑了。《诗经大雅皇矣》说“串夷载道”,应该都是一个意思。

大约从太王亶父开始,周人才初步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当然,现在要与商人掰手腕,还为之过早。此后,太王亶父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对于后世周王朝的建立有决定性影响。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更多文章

  • 考古发现的商王世系表,证明商朝存在,但颠覆了《史记》这些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王世系,甲骨卜辞中的商王世系,史记佐证商朝考古

    上一期我们讲了夏朝,因为目前所见记录夏朝的文献最早只在周朝,所以关于夏朝的存在一直有争议。但商朝却是明白无误的存在。这当然要归功于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当然,与商代甲骨文同期的还有金文,不过商代金文记录的信息远不如甲骨文多,所以重要性也就颇不如。甲骨文作为一种古文字被发现,一般认为始于晚清的王懿荣。18

  • 这件文物记录了夏朝历史,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夏朝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香港的战国楚简。经整理者统计,该批竹简约2500枚,内容多为经史一类典籍,而且大部分材料都是前所未见的,具有极高的学术史价值。“清华简”第五辑有一篇文章题为《厚父》,记录的是这个“厚父”和“王”的对话。这个“王”是谁,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是商王太甲,有

  • 正月初一元旦节的盛世大典,乾隆建极亿龄启,嘉庆承恩万福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死时嘉庆多大,乾隆传位嘉庆完整版,乾隆嘉庆铜钱价格表

    嘉庆元年的正旦就是这样一个大喜大庆的好日子,宫廷内外都是喜气洋洋,鼓乐之声不断。老乾隆的坎坷立储路乾隆帝从继位之初的乾隆元年【1736】,就遵照秘密立储制度,内定二阿哥、嫡长子永琏为储君,亲书永琏的名字,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但是很不幸,仅仅过了两年,乾隆三年【1738】十月,九岁的永琏夭折,悲

  • 陕西宝鸡发现一西周神秘古国,可能是《史记》春秋吴国最早所在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宝鸡西周有什么历史,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西周吴国青铜鼎

    在《诗经·大雅·皇矣》中,有一句:“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说的是上帝为周人开疆拓土,从太伯与王季开始,王季能够与兄长团结友爱,因此包有了四方。《大雅》是周人的史诗,从中大约可以认定,太伯确实建立了国家,而且似乎离王季不太远。可

  • “姜子牙”原来是周代女子的名字,那么他的标准称呼应该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子牙在周代的地位真的高吗,老姜子牙,姜子牙老婆扫把星

    “日名”来源于商代的祭祀制度。我们在《史记》里看到商代诸王一律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十日命名,如商汤又叫大(天)乙、商纣又叫帝辛,这里乙和辛就是日名,代表他们去世后在周祭中受祭的日期。但周代诸王一律以文、武、成、康等谥号称呼,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观点,即以铭文是否有日名区分商周断代或族属。但随着近现

  • 历史上仅是纣王宠妃之一的妲己,是如何被后世丑化成狐狸精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妲己和纣王的历史资料,妲己去纣王寝宫吻戏,纣王戏弄黄飞虎的妻子妲己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纣王的形象是历史文献不断层累出来的。而在《封神演义》里,纣王还算不上第一大反派,他在执政前期还大体算是明君,只不过对女娲神像动了邪念,以致遭到女娲娘娘的报复,被妖狐妲己魅惑才一步步走向堕落的道路;而事后女娲又把妲己当替罪羊灭口。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妲己这个人物,她的形象又是

  • 国家博物馆这件与司母戊鼎并列的青铜器,证明商朝真的存在龙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去国家博物馆旅游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的子龙鼎。这件鼎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陈列在展厅中间,一圆一方,高大魁梧,浑厚凝重。子龙鼎之所以能与司母戊鼎并列为国之重器,主要在于其体格庞大,分别代表出土圆鼎与方鼎的体积和重量之最。司母戊鼎高133cm、长100cm、宽78cm、重875k

  • 纣王妲己的罪名大多是后人泼脏水,只是因为改革过激导致商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又正在上映了,所有《封神》电视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反派两个主角——纣王和妲己。因为这一对男女,可以说是集合了千古坏事于一身。什么剖心肝啊、敲骨髓啊、建肉池酒林啊、设炮烙之刑啊……每一件都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我们知道《封神演义》是类似《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演

  • 周朝存在姬姓和姜姓戎狄部落,是否说明周人起源于戎狄而非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周本纪》的说法,后稷是帝喾之子,在虞夏世代为农官,但到了夏代后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一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时,又“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似乎周人从开始就是华夏,但到不窋时变成了戎狄,到公刘时才恢复了华夏。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质疑:既然周人与五帝的关系是后来才攀附的,那么周人

  • 周朝著名的五等爵是怎么来的?在商朝的外服制里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内服外服的含义,周朝和商朝的关系

    西周初年,周公旦给弟弟卫康叔发了一份诏书,这就是《尚书·酒诰》,其中提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这里说的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服”的本字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像一个用手执持跪坐之人,代表屈服、降服的意思。所谓“内外服”,也就是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