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学者如何从甲骨文中释读出商朝历史,为何章太炎会认为是假古董?

学者如何从甲骨文中释读出商朝历史,为何章太炎会认为是假古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07 更新时间:2023/12/7 13:36:33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以身殉国,但对于“龙骨”的研究却刚刚开始。

1901年,刘鹗从王懿荣家购得大部分“龙骨”,经过几年搜集与研究,于1903年写了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从此甲骨文广为世人所知。不过,此时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只注重甲骨文的古董价值,即对其时代和产地更感兴趣,而其中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似乎没有受到更多关注。

刘鹗是第一位认识甲骨文字的人,在《铁云藏龟》序里认出了40多个字,但未介绍具体方法。

1904年,孙诒让撰写第一部甲骨研究著作《契文举例》,将甲骨文分为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等十篇,成为系统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1905年,他又在《名原》中提到《契文举例》所用的方法,即“略摭金文、龟甲文、石鼓文、贵州红岩古刻,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揭其歧异,以箸渻变之原,而会最比属,以寻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

简单说,他的主要方法就是古文字字形比较与偏旁分析。

1914年,罗振玉出版《殷虚书契考释》,真正进入甲骨文的考释时期。

他“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穷其蕃变,渐得指归”,相对于孙诒让的相互比较,用了更为简捷的逆推法,最早释读了一些殷商先王先妣的名号,并反过来用卜辞证实《说文解字》存在的讹误。《说文解字》一书以秦小篆为主,秦小篆基本来自战国大篆,战国大篆又上承商周文字,也就是说《说文解字》是沟通古今文字的重要桥梁。

不过此时,却有人与罗振玉唱反调,他就是章太炎。章太炎于1919年在《国故论衡理惑论》中,指出“其人盖欺世豫贾之徒”,认为甲骨文系伪作;搜藏传播者“非贞信之人”,当然说的就是罗振玉。实际上导火索源于《说文解字》与甲骨文的冲突,以致章太炎宁可抱残守缺。

但《说文解字》的传统理论终究守不住,唐兰于1935年作《古文字学导论》,建立一个全新的“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对于《说文解字》“六书说”致命一击。

1917年,王国维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标志甲骨文又进入一个新的史料时期。

王国维在《毛公鼎考释序》提到:“苟考之史事与制度文物,以知其时代之情状;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义例;考之古音,以通其义之假借;参之彝器以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于字之不可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间有获焉。”也就是说,他已不偏重于单纯的文字考证,放在具体历史语言环境里,结合所有辞例释读文字。

举个例子,王国维发生卜辞中有一个经常被祭祀的“高祖”。这个“高祖”的名号像人首手足之形。王国维联想到《说文解字》戈部一个“夒”字,此字“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已止戈其手足”;并联系到西周金文毛公鼎中的“羞”字与克鼎的“柔”字,此两字与“夒”也字形相似,因古音同部而互相假借。故王国维认为“夒”与这个“高祖”的名号,从商代甲骨文到周代金文再到秦代小篆均一脉相承,故将其释为“高祖夒”。

那么,“高祖夒”能对应哪位商王呢?王国维先生认为“夒”被称“高祖”,与被称为“高祖乙”的商汤齐名,所以应该也是最显赫的先祖,从音来推测,大概就是《史记殷本纪》的殷商先王帝喾;那么《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帝喾名夋”,正是“夒”之讹误;故《山海经》的帝俊,也应当就是帝喾。郭璞注《大荒西经》曰“俊宜为喾,余皆以为帝舜之假借。”而《祭法》“殷人禘喾”在《鲁语》作“殷人禘舜”,所以帝舜也是帝喾。

1930年和1931年,郭沫若相继发表《卜辞中之社会》与《甲骨文字研究》,标志甲骨文研究进入综合论史时代。

郭沫若“就诸家所已拓印之卜辞,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古代”,成为第一个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如在《释祖妣》中,郭沫若联系到早期婚姻,认为“祖妣”为“牡牝”的初字,来源于生殖神的崇拜;如在《释臣宰》中,郭氏又联系到奴隶社会,认为“臣”是首俯目竖的奴隶,“宰”是屋下执事的罪人,等等。

唐兰则是首位把甲骨文字纳入到古文字学领域的学者,他在《甲骨文字释读》中总结出辨明古文字形体的四种方法,即对照法或比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并于1949年作《中国文字学》。

除了唐兰之外,还有于省吾对甲骨文字理论方法也有较大贡献,在1979年的《甲骨文字释林》中,提出不少文字形旁互用乃至语法现象的归纳,并揭示出了“独体象形字”“原始指事字”,相较唐兰的“三书说”又更进了一大步。

时光流逝,今年已甲骨文发现第一百二十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0月22日展出“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这是国博一次举办以甲骨文为主题的专题展,也是该馆首次向公众大规模展示馆藏甲骨。站在这穿越四千多年的文物面前,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孜孜不倦的前辈学者,正是他们薪火相传的学术研究,才向世界证明了这个文明的存在,才向我们讲述了这个王朝的故事。

参考文献: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修订本)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更多文章

  • 《史记》里这个五帝时代的人物,为何在这件文物里一直活到商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史记五帝配图讲解,五帝的传说史记,史记记载五帝是哪五帝

    小时候看过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彭祖活了八百八,有话莫对妻子说。”大意说的是,人的寿命都记载在阎王爷的生死簿里,有一天阎王发现生死簿的线松了,就顺手撕了一页纸把生死簿串起来。而彭祖的名字就在这页上,所以彭祖再也死不了。八百多年过去了,彭祖也换了五十个老婆,终于被阎王爷注意到了。于是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

  • 此人是周文王的祖父,被戎狄驱逐得奔走,但却开启了灭商的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文王之祖父个人简介,戎狄王,狄国是戎狄么

    先周与商的关系如何呢?“周”自然不属于商的内服。按照今本《竹书纪年》,商王祖乙册封邠侯高圉、盘庚册封邠侯亚圉、祖甲册封邠侯组绀;到武乙时邠迁于岐,然后周公亶父被册封。那么周人一度属于商的外服。不过今本《竹书纪年》的可信度不高,太王之前的周人历史仍处于迷雾之中,只有亶父时期从邠迁于岐是符合历史的。也正

  • 考古发现的商王世系表,证明商朝存在,但颠覆了《史记》这些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王世系,甲骨卜辞中的商王世系,史记佐证商朝考古

    上一期我们讲了夏朝,因为目前所见记录夏朝的文献最早只在周朝,所以关于夏朝的存在一直有争议。但商朝却是明白无误的存在。这当然要归功于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当然,与商代甲骨文同期的还有金文,不过商代金文记录的信息远不如甲骨文多,所以重要性也就颇不如。甲骨文作为一种古文字被发现,一般认为始于晚清的王懿荣。18

  • 这件文物记录了夏朝历史,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夏朝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香港的战国楚简。经整理者统计,该批竹简约2500枚,内容多为经史一类典籍,而且大部分材料都是前所未见的,具有极高的学术史价值。“清华简”第五辑有一篇文章题为《厚父》,记录的是这个“厚父”和“王”的对话。这个“王”是谁,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是商王太甲,有

  • 正月初一元旦节的盛世大典,乾隆建极亿龄启,嘉庆承恩万福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死时嘉庆多大,乾隆传位嘉庆完整版,乾隆嘉庆铜钱价格表

    嘉庆元年的正旦就是这样一个大喜大庆的好日子,宫廷内外都是喜气洋洋,鼓乐之声不断。老乾隆的坎坷立储路乾隆帝从继位之初的乾隆元年【1736】,就遵照秘密立储制度,内定二阿哥、嫡长子永琏为储君,亲书永琏的名字,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但是很不幸,仅仅过了两年,乾隆三年【1738】十月,九岁的永琏夭折,悲

  • 陕西宝鸡发现一西周神秘古国,可能是《史记》春秋吴国最早所在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宝鸡西周有什么历史,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西周吴国青铜鼎

    在《诗经·大雅·皇矣》中,有一句:“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说的是上帝为周人开疆拓土,从太伯与王季开始,王季能够与兄长团结友爱,因此包有了四方。《大雅》是周人的史诗,从中大约可以认定,太伯确实建立了国家,而且似乎离王季不太远。可

  • “姜子牙”原来是周代女子的名字,那么他的标准称呼应该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姜子牙在周代的地位真的高吗,老姜子牙,姜子牙老婆扫把星

    “日名”来源于商代的祭祀制度。我们在《史记》里看到商代诸王一律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十日命名,如商汤又叫大(天)乙、商纣又叫帝辛,这里乙和辛就是日名,代表他们去世后在周祭中受祭的日期。但周代诸王一律以文、武、成、康等谥号称呼,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观点,即以铭文是否有日名区分商周断代或族属。但随着近现

  • 历史上仅是纣王宠妃之一的妲己,是如何被后世丑化成狐狸精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妲己和纣王的历史资料,妲己去纣王寝宫吻戏,纣王戏弄黄飞虎的妻子妲己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纣王的形象是历史文献不断层累出来的。而在《封神演义》里,纣王还算不上第一大反派,他在执政前期还大体算是明君,只不过对女娲神像动了邪念,以致遭到女娲娘娘的报复,被妖狐妲己魅惑才一步步走向堕落的道路;而事后女娲又把妲己当替罪羊灭口。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妲己这个人物,她的形象又是

  • 国家博物馆这件与司母戊鼎并列的青铜器,证明商朝真的存在龙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去国家博物馆旅游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的子龙鼎。这件鼎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陈列在展厅中间,一圆一方,高大魁梧,浑厚凝重。子龙鼎之所以能与司母戊鼎并列为国之重器,主要在于其体格庞大,分别代表出土圆鼎与方鼎的体积和重量之最。司母戊鼎高133cm、长100cm、宽78cm、重875k

  • 纣王妲己的罪名大多是后人泼脏水,只是因为改革过激导致商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又正在上映了,所有《封神》电视剧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反派两个主角——纣王和妲己。因为这一对男女,可以说是集合了千古坏事于一身。什么剖心肝啊、敲骨髓啊、建肉池酒林啊、设炮烙之刑啊……每一件都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我们知道《封神演义》是类似《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