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赵充国(上)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赵充国(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717 更新时间:2024/2/14 19:37:18

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后来迁徙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他起初是骑兵,因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汉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身份随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匈奴骑兵所包围。汉军几天吃不到食物,死伤者很多,赵充国与一百多个壮士冲出重围,李广利带兵跟随其后,终于脱身。赵充国身上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向皇帝报告这个情况,皇帝下诏召见。武帝亲自察看他的伤口,颇为感叹,任他为中郎,迁为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时,武都郡的氏族人闹事,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了此乱,升为中郎将,带兵屯守上谷郡,又调回朝廷任水衡都尉。

在拥立宣帝的过程中,赵充国参与了霍光的定策,因此封为营平侯。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70年),为蒲类将军,带领三万多骑兵,出酒泉击匈奴。他本当与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没有赶到。他带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杀虏数百人,掠畜七千多。返朝后为后将军、少府。匈奴发动十多万骑兵向汉塞开来,打算侵扰汉朝边区。匈奴人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说起这个情况,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缘边的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个郡。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领兵退去。汉即罢兵。

羌族的动向这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宣帝知道了这事,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指出,羌人为患,一是羌族原来各部落互相攻击,易于控制,但近几年来他们“解仇合约”,共同反汉;二是羌族与匈奴早就打算联合;三是羌族还可能“结联他种”,即与其他种族联合。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为之备”的建议。过了一个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击鄯善、敦煌,以切断汉朝与西域的通道。赵充国估计事情不那么简单,需要深谋远虑。他向朝廷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军事上的边防;二是离间羌族各部落而侦探其预谋。

于是汉朝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

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为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本节主要取材于《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凡引此传文字不另加注。据《汉书•匈奴传》。

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时为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

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以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意思是说,用兵不能远离战场空想,而要亲临前线观察,然后作出对策。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赵充国到了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打算渡过黄河,又恐被羌人截击,就在夜间派遣三支小分队骑马衔枚先渡,渡后安营置阵,到了天明,全都完毕。于是大部队依次全都过渡。羌人百来个骑兵前来,出现在汉军近旁。

赵充国说:“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命令汉军不要攻击。派遣骑兵到四望峡中放哨,知道没有羌骑。夜间带领汉军上了落都山,召集各个分队的校司马,对他们说:“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岂得入哉!”赵充国用兵,“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为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他来到设在金城的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羌骑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命令坚守而不出兵。捉到的俘虏供认羌人内部各个头领互相埋怨说:“语汝毋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十矣,善为用。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这说明羌人畏惧赵充国之用兵,因而内部发生了矛盾。

赵充国之子右曹中郎将赵卬,带领一支队伍到了令居。羌兵出动截断这支汉军的粮道,赵卬向皇帝报告。皇帝下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联合搜捕山间的羌兵,以打通粮道。

起初,羌族部落头领靡当儿派遣弟弟雕库来向都尉报告先零部落谋反,过几天果然反汉。雕库那个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库留下作为人质。赵充国以为此人无罪,就让他回去告诉该部落头领说:“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意思是,汉军前来是诛羌族中有罪的人,区别对待,你们不要互相勾结,应当立功赎罪,还可论功行赏。赵充国是想凭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掳掠者,瓦解羌族联合之谋,待其松懈时击破之。

这时宣帝已调发六万人。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提出建议:郡兵都守备在南山,北边空虚,势不可长久。现在敌兵朝夕侵扰,土地寒苦,汉军之马不能过冬,驻守在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有一万多骑兵,马匹大多羸疲。可以增加马的饲料,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在鲜水上等部落。羌人以畜产为生命,现在都已离散,汉军分兵出击,虽不能全诛灭之,只要夺了他们的畜产,掠了他们的妻子,然后退兵,冬天再次出击,大军频繁打击,羌人必定丧胆。

宣帝把辛武贤的奏书交给赵充国,命他与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议。赵充国以为辛武贤之策不妥,他与长史董通年上书认为:辛武贤打算轻引上万的骑兵,分为两道出张掖,纡回千里之路。以一马驼负三十日粮食,大约米二斛四斗,麦八斛,还有衣装兵器,实在难以追击。辛辛苦苦到了目的地,羌人必然根据这种情况以定进退,稍稍退去,逐水草,入山林。汉军再深入,羌人随即占据汉军前后险要之地,切断粮道,势必有伤危之忧,为夷狄所嘲笑,千年也不得挽回。而辛武贤以为可夺羌人畜产,掠羌人妻子,这只是空话,不是什么好策。再说武威县、张掖日勒县都当北塞,有通谷水草。我们估计匈奴与羌族必有预谋,打算大举侵扰,希望能阻塞张掖、酒泉以断绝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所以那里的郡兵尤不可调发。估计先零部落首为反叛,其他部落是被迫胁从,所以赵充国等建议:欲捐K、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意思是,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的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宣帝将其上书发给群臣议论。公卿议论者都以为先零部落兵马强盛,而且倚仗K、开部落的协助,难以对付,不先破K、开等部落,就无法打击先零。这种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

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引兵便道西并进,虽不相及,使虏闻东方北方兵并来,分散其心意,离其党与,虽不能殄灭,当有瓦解者”。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赵充国受到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以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说:侵扰者乃先零羌,而不是K羌。“今置先零,先击K,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先零羌为主谋,深恐汉军到来而K羌、开羌背约,如果汉军“先击K羌,先零必助之”,以“坚其约,合其党”,这样,必然耗费巨大,旷日持久。最后说:“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K、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如果马上进兵,“诚不见其利”。宣帝很快地采纳了赵充国之策。

赵充国领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长久驻于一地,思想上松懈,突然看见汉军大部队到来,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道路险隘,赵充国缓慢地驱逐之。有人说逐利宜速不宜迟,赵充国说:“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汉军到了K羌地区,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K羌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果不击我矣。”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得还复故地。”赵充国报告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饮食,让他回去告谕K众。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赵充国说:“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意思是,你们都是从自己方便考虑,而不是忠于国家的打算。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玺书已到,命对靡忘以将功赎罪论。后来K羌竟不烦兵而平定。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西汉笃学之士刘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汉刘向是谁的后人,孟母三迁西汉刘向朗读,西汉刘向编的千金买骨

    刘向、刘歆、扬雄同是西汉末年笃学之士。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成帝时更名向,汉楚元王刘交的玄孙。刘向十二岁时,其父刘德保任他为辇郎。成年时提升为谏大夫,后又任为郎中给事黄门,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初即位时,刘向被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推举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皇帝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萧望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历史上真实的崛起,守夜者萧望最后去哪了,萧望墓全景图片

    到了萧望之后期,丞相司直緐延寿上奏,告发萧望之对使者傲慢失礼,对丞相患病也不过问,还有擅作威福和贪财行为,触犯了法律,要求逮捕查办。宣帝于是指责萧望之“廉声不闻,傲慢不逊”,沾染污点,于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左迁为太子太傅。萧望之左迁后,黄霸、于定国等相继由御史大夫升为丞相。他却不得为相。做太傅时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萧望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真实的汉朝刘彻,陆白纪萧望知乎,守夜者萧望最后去哪了

    萧望之(?—前46),字长倩,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徙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家庭世代以种田为业,到了萧望之开始学习儒学。他“好学”,起初学习《齐诗》,师事后仓达十年。后来到太常受业,又事同学博士白奇,还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的儒生们对他都很称赞。他还写有赋四篇。那时大将

  • 历史上真实的汉朝-王莽的故事(1)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真实的王莽,刘秀与王莽真实的故事,古代王莽的故事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皇朝的建立者,在位十五年(9—23)。王莽的祖先,原为战国时期齐田氏,因汉初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文景时,王氏处于东平陵,武帝时徙至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莽的祖父王禁,少时学法律于长安,为廷尉史,自此以长安为家。王禁生四女八男,其中,次女政君,为元帝之后(称元

  • 韩国专家宣称朱棣是韩国人,中国学者只说四个字,韩国人立刻闭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国际上对朱棣的评价,韩国电视剧朱棣,朱棣被高估了吗

    [var1]明朝皇帝朱棣,可以说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之一,因为其他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管理朝政的。朱棣与其他皇帝不同,他在位期间带领着大明朝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复苏,以至于最后形成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不过,朱棣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迷。[var1]在《明史》中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但是根据民

  • 战神白起自杀是秦国的一大损失,700年后也有同样经历的名将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名将白起详细资料,秦国名将白起简历,关于秦国战神白起的生平事迹

    [var1]白起,他的举荐人就是魏冉。这样,后世闻名的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的白起才开始自己的辉煌。后来秦昭襄王亲政,宣太后、外戚魏冉被罢黜,白起的重要性也开始减弱。毕竟他也曾是宣太后一党,他的不尊王命更刺激了秦昭襄王,这就造成了杜邮自杀事件。[var1]中国历史久

  • 战国七雄中赵国实力强劲,为何却最晚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拳头面前,礼法就不算什么了,诸侯国僭越称王是时有的事。我们先来看看赵国的称王之路。王以下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赵国的起点是“子”。[var1]晋文公重耳人到中年还在流亡赵氏先祖赵衰帮助晋文公重耳继位并成就霸业,赵衰成为晋国重臣,也是著名的六卿之一。赵衰就是赵氏的第一代宗主,被称为赵成子

  • 蔺相如完璧归赵并不代表胜利,秦王的目的已经达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是谁,蔺相如完璧归赵读后感,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新编

    [var1]和氏璧是难得的美玉,被献给赵王,又被秦王惦记着。可在这战乱时期,野心勃勃的秦王真的会大费周章地去讨要一块玉?不免引人深思,这玉,怕是块敲门砖。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秦王索要和氏璧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阴谋。[var1]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吞并其它国家的时期,虽然秦国是最强大的,但是在丘沙之乱后,赵的

  •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终结局如何?课本上没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负荆请罪时廉颇和蔺相如会说什么,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负荆请罪后廉颇和蔺相如都怎样了

    [var1]后来,秦军在赵国的长平发动了一场战役。秦军虽一时赢取,但是两军对峙后,秦军的粮食问题是一大问题。当时的国王赵孝成王并不看好廉颇,认为廉颇与秦军对峙就是软弱,要换成赵括进攻。蔺相如也积极劝赵孝成王,结果因为不听两人的劝说,最终导致了赵军40万兵力被坑杀。扣来,听从廉颇意见后,再次抵抗住了秦

  • 先秦时代的三大商业奇才,吕不韦最会投资,一人是孔子得意门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奇人吕不韦,先秦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吕不韦经商事迹

    一、子贡[var1]生意场上推崇“端木遗风”,指的是做生意要讲究端木赐留下的诚信经商的品质。端木赐就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贡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成,还当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而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生意场上的成就,司马迁认为子贡擅长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做买卖,所以才能成为巨富。后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