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柏举之战”——吴国攻入楚国都城的一次战役

“柏举之战”——吴国攻入楚国都城的一次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08 更新时间:2024/1/15 16:52:41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混乱非常,局势动荡,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各大诸侯纷纷伺机争夺地盘,扩大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个时期爆发了多起堪称经典的战役被后人们津津乐道。相信大家一定早已对书籍杂志中称赞了无数遍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耳熟能详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之时爆发了一起取胜速度极快的对战,在这场战役中吴国以弱胜强,以三、四万左右兵力击败楚军,攻进楚国都城。吴国采取了十分灵活的战术,因敌用兵、后退疲惫敌方战斗力,伺机决战而大获全胜。这场以少胜多,这次快速取胜的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柏举之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精彩绝伦的战役的全过程吧!

[var1]

战役背景

在春秋时期吴国只是一个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寿梦继位之后吴国开始慢慢崛起。当时的晋国与楚国正处于争霸的重要时期,晋国为了增强自己在此次争霸之战中得胜算采取了联合吴国牵制楚国的计策,在吴国与晋国联合交好之后,晋国对吴国进行了非常大的援助与扶持,使得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也逐渐增强。

《史记·吴太伯世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史记·吴太伯世家》:“(巫臣)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

此时寿梦认为吴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国便自号为吴王,开始与楚国发生战争。并且在战争中取得不小的战果。在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的时候,公子光通过政变的手段登位称王,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在上位之后后任用贤才如楚国的亡臣伍子胥等人为谋士、任命孙武为大将军,负责日复一日操练部队,提高吴国军队战斗力,在阖闾的统治之下吴国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

[var1]

《史记·吴太伯世家》:“伍子胥之初奔吴……乃求勇士专诸……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楚国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从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的时候,楚平王去世,楚昭王即位之后,楚国就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不仅仅是内政腐败,而且对外楚国与周边国家唐、蔡等国的关系也开始亮起红灯。吴国利用这个机会,对楚国发动进攻。

《史记·吴太伯世家》:“二子(伍子胥、孙武)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阖庐从之,悉兴师。”

[var1]

战役过程

三国伐楚

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的时候,楚国围攻蔡国,吴国大举发兵支援蔡国,直逼蔡国国境。吴国解救了蔡国,在蔡军和吴军会师之后,唐也选择加入其行列之中奉献一份绵薄之力,随后这三国成了一个战壕里的弟兄国,三国联军浩浩汤汤的继续向楚国前进。吴军在快要到达淮汭(具体位置不明,淮水某一段)之时,放弃水路,改走陆路,来到汉水附近,和楚军夹着汉水相持。

《左传·定公四年》:“秋,楚为沈故,围蔡……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

[var1]

楚军夹击

吴军出现于汉水东岸之时,楚国也发兵抵达汉水,抵抗吴军。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向楚国令尹,也是楚军主将子常提出一个建议。沈尹戍的建议是这样的:子常率领楚军在汉水抵抗吴军,阻止吴军渡水南下;沈尹戍自己率领位于战场西北方的方城的兵力,先破坏吴军的舟船,让吴军撤退时失去交通工具,然后堵截大隧、直辕、冥厄三个关隘(位于淮水和汉水之间,由于楚军在这里防备空虚,已经被吴军突破),断绝吴军的退路以及后方的补给路线,让汉水的吴军成为一支孤军。这个时候吴军前有子常,后有沈尹戍,处于一种被包夹围攻的状态。这个时候子常渡过汉水进攻吴军,后方的沈尹戍同样截击吴军,吴军会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var1]

《左传·定公四年》:“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水公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

本来子常是同意沈尹戍的建议的,然后这个时候又有人出来捣乱。一个叫做武城黑的人鼓吹要与吴军速战速决;一个叫史皇的人更是直击要害:沈尹戍在楚国名望高,如果他破坏吴国舟船,堵塞关隘反攻吴军,那么他的功劳要大于子常。于是子常贪功冒进,渡过汉水,与吴军正面交锋。

初战不利

吴军一看楚军已然渡水,寻求自己交战,便迅速采取后退拖疲敌军的的战略,主动撤兵,而子常心中只有战功,根本不多加思考便开始挥军直追。吴军在退至小别山与大别山之间开始正面迎战楚军,楚军在三连败之后,子常便想要弃军而逃,但是史皇阻止道:“国家太平之时,你争着抢着要执政,现在战局不利你却要逃之夭夭,你这可是犯了死罪,现在唯有与吴军决一死战才能弥补你的罪过。”尹子常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排兵布阵,准备再次迎战吴军。但此时楚军的锐气已经消磨殆尽,全然没有斗志。

《左传·定公四年》:“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

[var1]

吴国大胜

在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吴军和楚军陈军柏举。阖闾的弟弟夫概在观察两军战场情形之后,对阖闾说道:“子常这个人十分不义,我相信楚军中没有几个人心甘情愿的为其卖命,如果我率领先锋主动出击,楚军就会失败而溃逃,然后我军大举出击,必然会大获全胜!”阖闾本来并不同意夫概的想法,但是夫概坚持己见,率领五千吴军直闯楚军,果然是不出夫概所料,楚军被击的溃不成军。随后吴军乘胜追击,连战连胜,攻入楚国都城。楚军即使垂死挣扎也于事无补,柏举之战以吴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var1]

《史记·伍子胥列传》:“於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

[var1]

小结

本来吴国军队长途跋涉,又走陆路,属于一支疲惫之师。沈尹戍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将汉水和三关一堵,楚国有源源不断的支援,吴军会成为困兽。然而子常没有听从沈尹戍的建议,贸然渡过汉水,与吴军进行交战。在初战不利后又心生胆怯,动摇军心。吴国的夫概敏锐地抓住战机,对子常发动进攻,导致楚军的溃败。可以说通过“柏举之战”这一场战役,完全能够体现出将领的军事素质对于一场战役的胜负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2个文化鼎盛时期,一个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另一个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十大盛世,中国古代历史之春秋争霸,历史各个朝代的盛世

    [var1]春秋战国虽然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也是被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除了春秋战国,另一个文化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呢?小编认为就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的民国时代。那么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哪些文化人物,会被认为是中国两个文化鼎盛的时期呢?春秋战国,史学家将这段大分裂时期的时间总结为公元前

  • 为何商鞅最后受车裂之刑?这3个原因最真实,也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商鞅是怎么被处死的,为什么商鞅要经历五马分尸之刑,商鞅是死后才被车裂的吗

    [var1]首先,商鞅变法所采取的的法制代表着时代的进步,很有效地规范了人们的言行,让封建统治更加稳固。但是其中有很多规定过于严苛,他主张轻罪重罚,不给犯错的人一点机会,还有严格的连坐制,一人犯罪多人受罚,让百姓都整日诚惶诚恐,生怕周围的人犯罪之后自己也会因此受到牵连,再加上繁重的徭役制度,更是越发

  • 孔子无意中说了一句话,竟然传颂千年,老师批评学生常常说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孔子弟子做了好事反而被孔子批评,庄子批评孔子的文章,孔子被误解的十句名言

    [var1]在孔子众多的徒弟中,宰予算是天资聪颖的一个人,宰予能言善辩,谈吐不凡,说起话来有板有眼,刚开始时,孔子非常欣赏这个徒弟,认为宰予日后必定能够有所成就,就想花大心思将宰予加以栽培。令孔子感到意外的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宰予身上的坏习惯全部显露了出来,尤其是懒惰的本性,一天,孔子慢慢地走进

  • 最牛调解员向戎,使晋国和楚国停战40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百年晋楚争霸谁最厉害,谁是春秋历史上最出色的谈判高手,八十年的晋楚争霸

    [var1]各个国家分成了两大阵营,晋国和楚国分别是两个阵营的带头大哥,晋国和齐国结盟,楚国和秦国结盟,其他小国纷纷选择站队,类似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战争最后都要回到谈判桌上,因为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都是为了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能在谈判桌上把这事说清楚,谁都不愿意打仗,战争

  • 桓是美谥还是恶谥,为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这个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齐桓公的桓是谥号吗,韩桓惠王谥号的意思,桓谥号的含义

    [var1]因此,齐桓公在位时期的功绩是辉煌的,那么其死后的谥号自然也是美谥。至于为什么是桓这个谥号,且听我细细道来。谥号的由来谥号,是人死后,后代根据其生前的功绩作出的一种或褒或贬的评价,一般作用于王侯将相或者名人。而谥号制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逸周书·谥法解》中所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一般有三种,

  • 农民挖水沟挖出20多公斤战国金器,纯度高达99.99%,获300元奖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老农挖出40公斤黄金,古墓出土107件金器视频,考古发现金器真相

    1982年2月10日上午,江苏淮安市盱眙县南窑庄村里面发生一件大事传遍了全村,怎么回事呢?原来,刚刚结完婚的年轻小伙万以全去村外积满淤泥的小水沟挖渠时,他用锹子向下挖了30多厘米的时候,意外发出清脆的声音,他定睛一看,只见金光灿灿的东西露了出来,当他用手挖出来后,又发现下面还有绿光闪闪的东西,[va

  • 春秋霸主之楚庄王,看熊旅怎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故事,一鸣惊人说的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一鸣惊人楚庄王完整视频

    [var1]早在之前齐国于中原称霸之后,楚国就因为受到齐国的打压而停止了向北进攻的步伐。无奈之下的楚国只好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吞并了一些实力较小的诸侯国,国力才逐渐旺盛起来。直到齐国的势力逐渐衰退以后,楚国便继续向北扩张,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强大的晋国一争高下。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领军队在河南

  • 春秋霸主之晋景公,如何继承先辈遗愿,续霸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景公妹妹,帝王晋景公之死,晋景公为什么灭赵氏家族

    [var1]晋景公是一位颇为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多次亲自率领着军队打败其他诸侯国的入侵,在战场上屡立功劳,展露出了出色的军事天赋。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发展的越发强大,重新回到了实力的巅峰。[var1]对于晋景公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积极的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早日实现先辈遗愿,再次振兴晋

  • 长平之战,赵括替廉颇背了千年的黑锅,“纸上谈兵”纯属无稽之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平之战廉颇和赵括,赵王派赵括代替廉颇成语,小说赵括廉颇

    文|刘叔叔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战争,那是一段极具悲剧性的、波澜壮阔的但是又具有转折性的历史。秦与赵的长平之战相持了三年,最终赵军落败,五十万赵国将士的生命也被坑杀了,从此赵国由盛转衰而秦国达到了鼎盛,但是历史却把这样的责任推到了赵括身上。但其实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会看到,赵括是一个这样一

  • 从六世明君与六国君主对比,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富强到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七代明君简介,秦六世明君,深度分析秦国明君

    然而就是这个马夫所建、在周平王东迁后才跻身诸侯国俱乐部的小国,却在549年后一统天下。就让我们把秦国六世明君和六国君主进行对比,看看秦国是如何做到由弱到强并最终六王毕、四海一的吧!六世明君,多的是坚守“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是《过秦论》里对秦始皇的评价,其中“六世之余烈”有五个来自六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