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六世明君与六国君主对比,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富强到崛起

从六世明君与六国君主对比,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富强到崛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227 更新时间:2023/12/16 21:17:53

然而就是这个马夫所建、在周平王东迁后才跻身诸侯国俱乐部的小国,却在549年后一统天下。就让我们把秦国六世明君和六国君主进行对比,看看秦国是如何做到由弱到强并最终六王毕、四海一的吧!

六世明君,多的是坚守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是《过秦论》里对秦始皇的评价,其中“六世之余烈”有五个来自六世明君。

[var1]

说到秦国的明君,很多人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有“秦晋之好”的秦穆公,然而遗憾的是,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却不在六世明君的行列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六世,辈分就必须得连着。

秦穆公固然是明君,但是在他之后一连几代君王都在混吃等死的边缘疯狂试探,直到六世明君的第一任君主秦孝公。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即便是到了第二任秦惠文王,也是“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秦惠文王在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基础上稳扎稳打,连横稳住山东各国,远交近攻,先拿靠得近的魏国开刀,夺取河西作为大后方;接着秦武王再接再厉,继续东进、秦昭襄王化解合纵,长平破赵。

[var1]

到了秦孝文王,秦国总算消停了点,但是仅仅消停了三天,秦孝文王就驾鹤归西了(秦孝文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只在位三天),放了三天长假的秦国回来后,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再接再厉,秦庄襄王灭周,继续东扩进一步扩大优势,最终在六世明君全部离世后,交给秦始皇的已经是一个占尽天时地利的大秦。

从这里不难看出,六世明君对统一大业有着不忘初心的坚守,泱泱华夏的统一大业,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就可以轻取,六代君主为了统一天下,政策上承上下,工作上毫不懈怠,正是他们对统一大业的代代传承和坚守,让秦国达到了其他各国所不能媲美的高度。

[var1]

反观其他六国,并不是没有明君的出现,而是他们的治世不能像秦国六世明君那样代代延续,山东六国在争霸的过程中常常是明君与昏君交替出现。

负责任地说,六国其实一开始也都是有一手好牌,一位明君的,诸如魏国有魏文侯,推行李悝变法,使得魏国率先富强;齐国有齐威王“战胜于朝廷”;楚国也有宣王、威王时期的全盛,赵国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韩国有韩昭侯的术治变法;就连弱小的燕国在燕昭王时期也是欣欣向荣。

然而遗憾的是,山东六国在一代明君出现使得国家开始走上坡路后,总会出现昏君把国家拖入泥潭,以至于前代明君一辈子的努力功亏一篑,就这样,相较于秦国一连六任老司机的一路飙车,山东六国可谓是踩完油门开倒车,工夫没少花,国家却没前进几步。就这样,慢慢地先天发育不良的秦国在持之以恒的发展下最终超越六国。

[var1]

低开高走,六代明君从没忘记自己祖先是马夫

在秦国成为诸侯国之前,就是一个为周王室放马的边陲小国,这行当年孙猴子也干过。

这就使得“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不仅仅是秦孝公推动商鞅变法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六世明君励精图治的精神纽带。

相较于秦国的出身,六国则高贵得多,韩赵魏继承的是晋国的遗产(学名:三家分晋),子爵熊绎建立了楚国,燕国的奠基者则是周王室王族召公,齐国则是侯爵太公望(功臣吕尚),这样一来,出身马厩的秦国始祖自然就被六国所不齿。

事实证明,在六代明君之前,除了秦穆公外,剩下的秦国君主面对六国时多少都矮人一等。既然拼爹拼不过,那就拼自己,这就是秦孝公的觉悟。

[var1]

秦孝公有了这个觉悟,他的那几个后代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西南),夺取河西之地,就是继承秦孝公的遗志;接着秦昭襄王“大破赵于长平”,再接着秦庄襄王灭周,战国七雄的格局彻底形成,最后统一大业由秦始皇完美收官。

六世明君在他们任期里,没一个摸鱼划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几百年来,诸侯国们基本没正眼看过秦国,为了面子,也为了证明秦人从来不低人一等,除了低开高走,秦君别无他法。

相比之下,六国君主可没有这个精神包袱,毕竟他们的祖上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在诸侯国俱乐部里,经历了两周数百年的淘汰赛,能活到战国的,基本上都算得上是千乘之国,祖上留下的家底厚着呢。

[var1]

这样一来,就像是很多富二代那样,开始享受起自己前辈给自己留下的创业成果,过上了碌碌无为又衣食不缺的躺平生活。

当然要这么说其实还是片面的,毕竟也不是所有六国的败国君主都是混吃等死型的,比如魏惠王,他作为魏文侯的孙子,还是很想干一番事业的,这点和秦国国君很相似,不过他和秦国国君最大的区别在于,秦国国君把自己当成马夫,做事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魏惠王坐在李悝变法和吴起改革的高楼大厦上不可一世。

对比魏惠王和秦国六世明君,我们不难发现,秦国的每次东扩都是步步为营,六个君主分工明确,而魏惠王则是重拳出击,直接压上国运,以至于最后遇上了孙膑,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度败北,导致“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彻底地把自己爷爷魏文侯和老爹魏武侯打下的家当败的干干净净。

[var1]

地处边陲,被逼出来的尚武精神影响着六世明君

秦国的地理位置比六国特殊得多,自秦国立国之初,就地处戎狄的包围圈之中,常年征战,使得秦国人有着好勇斗狠的风格,这一点我们从《诗经·秦风》里就可见一般,诸如脍炙人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秦军战斗风格的一个缩影。

这种尚武精神不仅仅影响秦国的军民,也深深影响着秦国的国君,这也就是为什么商鞅在会见秦孝公时,在面对儒家的王道和法家的霸道的抉择时,秦孝公很坚定的选择了后者的原因,什么“先礼后兵”“春秋无义战”,这样的儒家思想在尚武的秦国根本没有市场,只有“奖励耕战”,才能使得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对此商鞅也毫不掩饰地说,要“民之见战,如饿狼之见肉”,最大程度地把尚武的精神转化为战争的积极性。

[var1]

尚武精神对秦国国君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军队的重视和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另一个则是培养了杀伐果断的远见卓识,这样一来,秦国的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秦国国君的对外政策也就不言自明了:兼并战争势在必行,兼并是秦国唯一的出路,也是必然的选择。

相比于六世明君尚武的精神,六国君主和他们的士兵就怂得多。据《韩非子》记载,六国军队战前“皆以言死”,但是一开打“而却走不能死也”,之所以这样,除了六国缺乏尚武精神外,也是因为“上不能顾也”,换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有类似思想的不仅仅是韩非子,苏洵在《六国论》里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认为面对自己的国土,六国国君“不甚惜”,割让大把的土地仅仅是为了“一夕之安寝”,然后第二天伸伸懒腰从床上爬起来,“而秦兵又至矣”。

[var1]

六国君主的这个态度,和秦国可谓是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积极备战,一个是消极避战,一个是“侵之愈急”,另一个却“奉之弥繁”,六国的这一举动刚刚好在不知不觉中为秦国的统一兼并做出了糊里糊涂的贡献。

因为尚武精神的缺失,六国君主逐渐地纸醉金迷起来,一方面在军事上自废武功,另一方面在战略上鼠目寸光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尚武精神的有无让秦国与六国的国力对比愈发此消彼长,可以说,尚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六世明君的一番事业。

知人善任:六世明君的一大特点

卓越的君王身边必然有着优秀的臣子,满足这一点的,不仅仅是六世明君,也包括了六国的部分君主,当然仅仅是部分而已。

[var1]

秦国的知人善任,不仅仅是任人唯贤,也包括了上下同欲。虽然说六世明君也杀过能臣(比如武安君白起),但是至少这也是因为赵国的反间计,而且这也是个例,六世明君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很能用贤的,尤其是到了我们的秦始皇同志时期,终其一生没有迫害过一个忠臣,这也真的是难得可贵。

然而反观六国君主,就暴露出了两个问题,六国不是贤才少,而是喜欢内讧加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谓的内讧既包括六国合纵的不齐心,也包括了窝里斗,合纵的不齐心很好理解,战国时期六国的兵连祸结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事了,这里我就不多述了;至于窝里斗嘛,举个名人的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人公和《田忌赛马》的当事人,就十分的不合。

[var1]

除此之外,六国的贤才多是一次性用品,比如赵国的李牧,廉颇,同是战国四名将(另外两个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一个到赵括在长平凉透了才出山挑大梁,最后抗秦事业也是中道崩殂;另一个廉颇,明明尚能饭,却给奸人污蔑成饭桶。

说完武的说文的,战国四公子里,除了平原君赵胜的结局是病死,剩下的那是一个比一个惨,孟尝君田文子孙抢着上位内讧,最后断了香火,信陵君魏无忌因为不得志借酒浇愁,死于酒色,春申君黄歇则是被满门灭口,这种结局,也难怪那么多像商鞅一样的贤才归附秦国。

[var1]

总的来说,低开高走的秦国六世明君之所以可以完成六国君主所不能完成的事,造就秦国的繁荣昌盛以至于一统天下,不仅仅是凭借兵戈之利,也有着尚武精神熏陶下的远见卓识,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持之以恒,六代明君一以贯之的推动统一大业,这更是难得可贵。

参考文献

《史记·秦本纪》

《史记·魏世家》

《六国论》

《过秦论》

《韩非子》

《商君书·画策》

更多文章

  • 被贵族把持的楚国,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楚国是如何灭亡的,芈月传楚国灭亡,思美人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作为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楚国是最有实力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国家,但终整个战国时期,楚国的发展都是中规中矩,从偶尔会出现那么一两位雄主,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过后的楚国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发展轨道。[var1]吴起变法,楚国崛起的最后机会公元前十一世纪,楚人首领熊绎册封为子爵,楚国建立。楚国建立伊始,

  • 论雍正: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雍正之死,雍正剑侠图1-13部全本,雍正对联俯仰无愧天地

    [var1]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不是很好,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杀了他爹当上的皇帝。不过我认为这不大可能,你想,他爹多精明啊,他肯定看出来了这个孩子的沉稳,野心,以及将来能成的大业,但他的态度是真的狠,他的兄弟中能活着出来的没有几个,好像是十弟活着出来了,还有老九的孩子(忘了叫什么了),野史上说

  • 在春秋时期,手把手帮助敌军逃跑的“仁义之战”——邲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邲在哪,邲地怎么读,邲之战发生背景

    [var1]战争背景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竞争霸主地位,弱小的诸侯国大都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国,成为强国的助力,也保护了自身。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是强大的诸侯国,这两个国家之间隔着一些弱小的诸侯国,自然是双方争夺、讨伐的对象,其中就有郑国。所谓“弱国无外交”,郑国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当墙头草

  • 制度总揽全局,可战国时代却出现制度上的奇葩,盘点战国畸形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期旧的制度,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战国四君子与战国四公子

    [var1]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核心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寻找到适合这个国家发展的制度,那么无论做多少努力都只不过是在走弯路而已。因此,很多时候选择要比努力更加重要,有一个合适本国发展的政治制度,才能够让本国的国情与人民相结合,才能让这个国家融合到时代的潮流当中去,尤其是像春秋战

  • 如果吴起,白起,韩信,李靖生在同一时代,最后能活下来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白起吴起谁最厉害,吴起李靖,李靖评价韩信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在13任封建王朝中,涌现出了极多冠绝天下的盖世将才,他们全部凭借着高深的谋略和不败的战绩,给自己的君王打出了一片威名远扬的显赫江山,那么,如果吴起,白起,韩信,李靖这四大全方位的名将生在同一时代,谁能笑到最后?吴起,他的人生经历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在魏国的时候,建立了魏武卒,以五万新

  • 宠臣卖官鬻爵,李治要治罪;为了私念,武媚娘反劝他贬黜揭发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媚娘头疼晕倒李治怀中,李治与媚娘,大唐情史李治媚娘生皇子

    李义府和许敬宗一样,都是“废王立武”的功臣,但他忠心的却是皇帝李治。因为得知李治想废掉太子李忠,便在朝堂上迎合他,不料被御史王义方和宰相杜正伦揭发罪行。王义方乃新进御史,怎么可能把宰相李义府卖官的事情摸得一清二楚?李治不知道的是:黄门侍郎薛元超和他是好友,而薛元超又是武媚娘的亲信,提供“黑材料”轻而

  • 文学中总是忽略李渊,其实此人并不逊色,或许该再读唐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砖李渊,中国通史李渊灭隋建唐,唐砖李渊封长公主

    文/千叶插画师/长生每说到一个王朝,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偶尔也有一些优秀的中心或者开拓之主,例如汉武帝之类。但总的来说,王朝的开国之君最为著名,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个规律在唐代却显得有些尴尬,作为开国之君的李渊总是被忽略,人们每次聊到唐朝就说李世民,对于李渊的态度则是表示此人幸运

  • 大臣被冤,妹妹改嫁后病逝,根源皆在武则天?李治决定废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李治废后,李治死后武则天改嫁吗,李治有过想废后么

    李治不信,刘仁轨乃一介文官,怎么突然就变成了大唐名将呢?水师都督孙仁师很惭愧,红着脸启奏:“陛下,臣抵达时刘镇守已打垮敌寇,臣只是帮帮忙打扫战场。”“那他为何不亲自回来叙功?”证实了刘仁轨确实蜕变成了大唐名将,李治又开心又疑惑。“陛下,这其中缘由您还不知道吗?”刘仁愿是从突厥投降来的大将,心直口快。

  • 李白又有新死法?小学生“沉迷网游”,闹出笑话!李白听了要气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白二次离开长安后谁陪伴李白,李白1v1单挑李白出什么装备,国服李白和国际服李白

    公元761年,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溘然长逝,享年61岁。然而对于他的死法,后世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甚至有些人不愿意相信李白就这样死了,而现在很多小学生,更是因为玩王者荣耀“走火入魔”,以至于闹出更大的笑话。中毒而死李白崇尚道教,和许多道人颇有接触,自己也以“青莲

  •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柱国基石,毁誉参半的士族政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晋八大士族名单,东晋士族门阀制度特点,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什么

    文/千叶插画师/长生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主导国家政治格局的势力就会不一样。自北魏到隋唐,掌控核心权力的势力是关陇集团。而提到东晋与南朝时期,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士族政治。“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与谢家即是南方士族的代表。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王与马共天下”。士族政治从汉朝中后期出现,到三国时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