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各个国家分成了两大阵营,晋国和楚国分别是两个阵营的带头大哥,晋国和齐国结盟,楚国和秦国结盟,其他小国纷纷选择站队,类似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战争最后都要回到谈判桌上,因为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都是为了利益分配的问题。如果能在谈判桌上把这事说清楚,谁都不愿意打仗,战争狂人除外。
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史,当双方经过最初的快速扩张,进入相对稳定的僵持阶段之后,再继续打下去很难取得进展,这个时候晋国和楚国都想坐下来谈谈了,但是大国都要面子,谁都不愿先认怂,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调解员出面协调,这个时候,向戎登场了。
调解这个活可不是谁都能干的,必须是双方都认可的人,跟两边关系都不错。向戎是宋国的执政,和晋国正卿赵武(赵文子)、楚国令尹屈建私交甚好,正好这三人又是各自国家的掌政者,所以向戎成了调停的最佳人选。
[var1]
向戎能够斡旋成功,有三方面的因素:
1、双方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兵疲民怨,人财物消耗巨大,折腾不起了;
2、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晋国略占优势,但这种优势不足以改变局势,停留在拉锯的状态;
3、双方都有停战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受到第三方胁迫,而是君主内心的想法。
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搞定晋国和楚国加入和谈,向戎略施小计,就使晋国和楚国都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还很积极。向戎首先找到晋国的赵武,跟他说:“我打算建立一个停战同盟,将召集各个诸侯加入,你们晋国加入吗?我可是第一个告诉你的哦”,这时晋国大夫韩宣子在一旁跟赵武说:“虽然我不看好这次的和谈,但你一定要答应加入,如果我们不加入而楚国加入了,到时楚国就成了诸侯的盟主,我们晋国就后悔莫及了。”赵武一听有道理,马上就答应加入。然后向戎又去跟楚国的屈建说了同样的话,屈建也怕被晋国抢了风头,也答应加入了。两个大国都同意加入了,其他一众小国也都纷纷加入进来。
[var1]
一共召集了大大小小十四个国家,人到齐了,经过几番商讨争论,最后得出了停战罢兵的三条共识:
第一条,晋国和楚国并立为霸主,平分权利;
第二条,除齐、秦外,其余国家都要向晋楚纳贡;
第三条,擅自破坏协议者,将遭到其他国家的群殴。
[var1]
关于第二条,齐国和秦国在实力上与晋国和楚国相差不大,让齐国和秦国接受纳贡有伤大国颜面,齐国和秦国当然也不会同意,势必引发新的矛盾纷争,这就与此次和谈的宗旨相悖,所以这份协议并不公平,不过丛林法则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要法则,公平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公平,作为小国只能选择接受。
此外,在纳贡的国家中,晋国的属国要多于楚国的属国,霸主接受各自属国的纳贡本没有问题,但这样的话,楚国获得的纳贡就会少于晋国,于是楚国提出,双方的属国都要同时给晋国和楚国纳贡。对于纳贡的小国来说,要受到双份的剥削,而对于霸权国来说,都获得了利益增长。所以这份停战协定,对小国就是个坑,不过相比于战乱对于国家的摧残,多花点钱消灾,小国们也是完全愿意接受的。这也算一种平衡,毕竟和平才是最可贵的。
接着,各国君主都按照这份协约行事。鲁襄公、陈哀公、宋平公、郑简公、蔡景侯、杞文公、许悼公都要分别朝见晋平公和楚康王。
[var1]
停战同盟成立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攻伐暂时告一段落,晋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强国出现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期。得益于向戎的巨大贡献,各国得以休养生息,由乱到治。不过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之下依然暗流涌动,战场延续到了东南方向的吴越两国,而中原各国则由外部征伐转为内部斗争,春秋时代进入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