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制度总揽全局,可战国时代却出现制度上的奇葩,盘点战国畸形制度

制度总揽全局,可战国时代却出现制度上的奇葩,盘点战国畸形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4/1/20 1:39:06

[var1]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核心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寻找到适合这个国家发展的制度,那么无论做多少努力都只不过是在走弯路而已。

因此,很多时候选择要比努力更加重要,有一个合适本国发展的政治制度,才能够让本国的国情与人民相结合,才能让这个国家融合到时代的潮流当中去,尤其是像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

那本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历史时期朝着另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枢纽阶段,如果不能够寻找到适合历史发展的制度,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在斗争当中一定会被淘汰。

因此,这个时间段的各种政治制度层出不穷,在这些所有的选择当中,也难免会有畸形出现,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在战国七雄当中的畸形政治制度有哪些?第一个畸形是最典型的楚国。

[var1]

楚国最典型的政治制度是世家大族分治制度,所谓的世家大族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被楚国所吞并的小国王室。

这些国家被楚国消灭之后,原本的王室就融入了楚国的王室当中成为了楚国的王族,也是整个楚国的贵族。

因为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立国,所以它模仿西周分封制建立了分治制度,给这些被吞并的效果保留了极大的自治权,甚至说只是让它们的君主归顺于楚国的君主,国内的层层领导都没有被改变。

国家还是那个国家,只不过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多了一个主人,那就是楚国的君主。另一个就是楚国原本的贵族,这一类贵族的权力不如第一类当中的权力大,但是它们也是整个楚国比较有力的力量,在后期的斗争当中也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这样的制度让整个楚国与西周的发展类似,楚国的国君依靠的并不是国家的力量而是贵族的力量,无论是行政,军事还是经济方面的发展。

[var1]

楚国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无数贵族的总和,就像是西周天子利用诸侯国发展一样,它实际上有的只有对这些诸侯的控制权,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些诸侯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周天子基本上就成了一个空头君主。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因,诸侯国自家强大起来之后,渐渐地开始脱离周天子的控制,它们开始独立发展整个国家,让整个国家的系统脱离出西周,如此一来,每一个诸侯国就成为了一个小国。

这个小的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它们有它们的朝廷,有它们的君主,由它们赖以生存的政治制度以及运转形式,这就给西周这个王朝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周天子手中没有了实际的掌控权,对于整个天下的控制变得越来越松懈,最终周天子成了有名无实的君主。

而楚国的君主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世家大族掌控整个国家,几乎国内的所有事物都要通过贵族的力量来解决,这几乎让楚国的发展停留在原始的阶段,可是因为这样政治制度的阻拦,任何触动贵族根基的变法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吴起曾经进入楚国进行变法,但是,在变法开始不到半年吴起就被贵族联合杀死了,屈原也曾经在楚国进行过变法,但是,当他的变法蓝图刚刚提出的时候就被赶回了老家,这并不是楚国的王室十分的愚昧不堪,而是整个楚国的国家形式根本容不下变法。

因为整个国家所有的权力都在贵族的手中,一个臣子想进行政治活动首先就要通过贵族,试问,这样的变法可能成功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楚国是战国时代最为畸形的国家,它沿袭周朝的统治形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var1]

不过话说回来,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模仿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它唯一的出路,毕竟创造一种新的制度是极其不容易的,所以楚国实际上也没有另一种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说楚国的亡国祸根在立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的原因。

第二个是燕国。燕国和楚国一样,都是一个坚持一种制度从未改善的国家,但是,燕国与楚国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楚国并不是中原王朝正统的诸侯国,但是燕国不一样,燕国第一任国君召公奭是西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并且召公奭在西周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可以说是周天子安定天下的左膀右臂之一,但是他在成为燕国国君之后,在燕国推行的是一种类似于王道的政治制度,这让王道的根基在燕国越扎越深,又因为开国君主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最为深重的,所以在召公奭的影响之下,整个燕国都在向着王道的方面发展。

这就让这个国家从立国到灭国一直都反对压迫性的国家融合,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自始至终都是反对通过战争进行统一的,它更强调的是以德行以仁政去治理一个国家,但是这样的想法在战国时代是根本行不通的。

如果王道和仁政真的能够改善战国时代的格局的话,那么战国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为什么会出现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

就是因为诸侯国之间有着强大的利益纷争,在利益争夺的过程当中不得已需要通过战争打到最终的目的,可燕国的王道仁政却要求诸侯国之间不能谈及利益,不能通过战争去得到利益,这几乎是让整个时代都被推翻了。

所以,这样的制度在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延续下去的。而燕国这样的行政制度在荆轲刺秦这件事情当中有着极其明确的体现。

[var1]

燕国太子丹在派遣荆轲刺秦之前,说了这件事情的两个目的:如果能够挟持秦王嬴政,让他归还攻占的诸侯国土地,让诸侯国重新回到那种势均力敌,互相竞争的局面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就直接刺杀秦王嬴政让秦国陷入内乱,给六国合纵攻秦灭亡秦国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燕太子丹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已经统一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原地区可以恢复到原来诸侯并立势均力敌的局面。

他不希望打破原来那种诸侯国林立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一种王道的体现。他希望所有的国家都处在原始的出发点不做任何变动,各个国家之间能够进行独立的发展,根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统一而消灭其它的国家。

因此,他希望荆轲能够让秦王嬴政归还诸侯虎土地。除去这一点之外,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燕国的王道影响是有多么的深远。

可以说是从立国开始到灭国结束,它们始终贯穿着王道仁政的思想,哪怕就是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燕昭王变法的中兴也没能摆脱这个怪圈。

当时燕国名将乐毅带领五个国家的联军攻打齐国,打下齐国近70多座城池甚至打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但是乐毅却并没有灭亡齐国,只是将齐国国内的财富运送到了燕国,这就体现了王道当中的核心思想:反对进攻性压迫性的国家臣服。

所以乐毅破齐却没有灭齐。因此,王道仁政在燕国扎根可谓是极其深重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与时代并不相符的政治制度导致了燕国最终的灭亡。

[var1]

第三个是韩国,韩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韩国的土地面积是最为狭小的,并且它与秦国有着非常多接壤领土,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宗庙社稷的保全也是一个难以做到的事情。

但是韩国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并没有寻求改善或者是寻求其它国家的庇护,它自始至终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朝堂之上的权力角逐。

韩国从君主到臣民,没有一个人不晓得阴谋权术的利用,整个国家可以说深陷在阴谋权术的泥潭当中,臣子想要位居高位不是通过本身的政治才能,而是通过阿谀奉承的阴谋权术来达到最终的目的。

臣民们想要踏入官场并不是通过寒窗苦读或者通过军功建立爵位,而是极尽钻研权谋之道,这就是韩国成了一个非常怪异的国家。

当其它的国家都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变法的时候,韩国整个国内的君臣醉心于权力的斗争,它们日思夜想的都是如何将韩国的国家权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们从来没有着眼于天下的权利,从来就对其它国家对自己的威胁置之不理,这是导致最终韩国覆灭的一个根本原因。

比如当时震惊天下的郑国疲秦事件。当时的秦国正处在天下大旱的阶段,800里秦川受到了极其残酷的考验,那个时候的秦国正需要一个优秀的水工来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国内大旱的局面,韩国就在这个档口为秦国送去了著名的水工郑国。

[var1]

它当时想的竟然还是让水工郑国通过建立水利设施作为一个幌子来消耗秦国国内的经济,这简直就是一个无稽之谈。秦国从秦孝公时期开始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时期已经历经了六代,六代百世余年的发展,国家财政的积蓄有多么雄厚韩国难道不知道吗?

就算是不晓得秦国到国家财政积蓄,秦国国内的经济运转优势难道它也不清楚吗?当时的咸阳已经成为了国际大都市,是媲美大梁的存在,韩国竟然想通过一个水工来拖垮秦国的经济,这简直让人忍俊不禁。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韩国当时的行政制度已经有多么的荒诞了。也正是因为这样荒诞的朝堂制度拖垮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要本来已颈韩之势威胁中原的韩国成为了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其实就算是秦国铁骑不君临城下的话,韩国也支撑不了多久,因为当秦国出兵消灭韩国的时候,韩国已经成了一张千疮百孔的网,几乎只剩下它的都城新郑还有一点人烟之外,其它的地方要么是被其它国家吞并,要么是早已荒无人烟。

一个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国,最终沦落到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令人惋惜,但是在惋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为什么一个曾经争霸中原诸侯大国,却已如此不堪入目的方式灭亡呢?

这样的结局所映射出来的道理是我们后来人所需要理解的重中之重。其实我们通过这三个国家畸形的政治制度来看,它们的灭亡实际上并不值得惋惜。

[var1]

楚国一直都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叛逆性国家,它从来没有想过要融入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服从周天子的统治,它从建国到灭国一直都在与中原文明互相敌视,并且以自己国内分治制度引以为傲,最终导致了这个国家的灭亡。

而燕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毫无作为的国家,在燕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九代君主的空白,这就表明这个国家真的是没有一件能够被当时的天下人津津乐道的事件,也没有一件能够改变战国时代的格局,所以才会出现大片大片的历史空白。

即便是史官想要记录这个国家一点一滴也无从提笔。而韩国呢?

这个国家原本是非常正直的一个国家,可是申不害变法之后却将韩国带上了术治的弯路,整个韩国被阴谋权术充斥着,一个国家的君主和臣民们不是考虑一个国家该如何发展,而是想尽办法争夺本就已经不牢靠的权利,这样的国家如果不灭亡,那么历史还怎么发展呢?

实际上,历史的发展总有它自己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灭亡和兴起也绝对不是单纯的偶然,如果秦国没有商鞅的铁血变法,如果我们上述所说的这些国家能够认识到它们制度上的缺点,那么,最终的结局也要另当别论了。

[var1]

本文由日居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更多文章

  • 如果吴起,白起,韩信,李靖生在同一时代,最后能活下来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白起吴起谁最厉害,吴起李靖,李靖评价韩信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在13任封建王朝中,涌现出了极多冠绝天下的盖世将才,他们全部凭借着高深的谋略和不败的战绩,给自己的君王打出了一片威名远扬的显赫江山,那么,如果吴起,白起,韩信,李靖这四大全方位的名将生在同一时代,谁能笑到最后?吴起,他的人生经历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在魏国的时候,建立了魏武卒,以五万新

  • 宠臣卖官鬻爵,李治要治罪;为了私念,武媚娘反劝他贬黜揭发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媚娘头疼晕倒李治怀中,李治与媚娘,大唐情史李治媚娘生皇子

    李义府和许敬宗一样,都是“废王立武”的功臣,但他忠心的却是皇帝李治。因为得知李治想废掉太子李忠,便在朝堂上迎合他,不料被御史王义方和宰相杜正伦揭发罪行。王义方乃新进御史,怎么可能把宰相李义府卖官的事情摸得一清二楚?李治不知道的是:黄门侍郎薛元超和他是好友,而薛元超又是武媚娘的亲信,提供“黑材料”轻而

  • 文学中总是忽略李渊,其实此人并不逊色,或许该再读唐高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砖李渊,中国通史李渊灭隋建唐,唐砖李渊封长公主

    文/千叶插画师/长生每说到一个王朝,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偶尔也有一些优秀的中心或者开拓之主,例如汉武帝之类。但总的来说,王朝的开国之君最为著名,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个规律在唐代却显得有些尴尬,作为开国之君的李渊总是被忽略,人们每次聊到唐朝就说李世民,对于李渊的态度则是表示此人幸运

  • 大臣被冤,妹妹改嫁后病逝,根源皆在武则天?李治决定废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李治废后,李治死后武则天改嫁吗,李治有过想废后么

    李治不信,刘仁轨乃一介文官,怎么突然就变成了大唐名将呢?水师都督孙仁师很惭愧,红着脸启奏:“陛下,臣抵达时刘镇守已打垮敌寇,臣只是帮帮忙打扫战场。”“那他为何不亲自回来叙功?”证实了刘仁轨确实蜕变成了大唐名将,李治又开心又疑惑。“陛下,这其中缘由您还不知道吗?”刘仁愿是从突厥投降来的大将,心直口快。

  • 李白又有新死法?小学生“沉迷网游”,闹出笑话!李白听了要气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白二次离开长安后谁陪伴李白,李白1v1单挑李白出什么装备,国服李白和国际服李白

    公元761年,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溘然长逝,享年61岁。然而对于他的死法,后世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甚至有些人不愿意相信李白就这样死了,而现在很多小学生,更是因为玩王者荣耀“走火入魔”,以至于闹出更大的笑话。中毒而死李白崇尚道教,和许多道人颇有接触,自己也以“青莲

  •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柱国基石,毁誉参半的士族政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晋八大士族名单,东晋士族门阀制度特点,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什么

    文/千叶插画师/长生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主导国家政治格局的势力就会不一样。自北魏到隋唐,掌控核心权力的势力是关陇集团。而提到东晋与南朝时期,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士族政治。“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家与谢家即是南方士族的代表。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王与马共天下”。士族政治从汉朝中后期出现,到三国时渐渐成型

  • 李世民在众妃面前驯马“丢丑”,武则天一句话差点惹来大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侍奉过李世民吗,李世民武则天的吻戏,武则天驯马视频全过程

    第二天一早,李建义老汉就匆匆往自家山地赶,紧挨着他承包的那片果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墓,一个巨大的土冢,里面埋葬着着李世民的妃子如阴妃、苇妃、淑妃等。10几年前,这里曾被发掘,但那时没考察完。到了地头,打眼一看,李老汉心头一惊:靠着土冢另一侧被人炸开一个大洞!想来,昨晚的“雷声”应该就是从这里传来的

  • 她这首20字小诗,写出项王豪气干云,杜牧不及王安石难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劝学诗王安石,王安石梅花诗的志向,小学学过王安石哪些诗

    在这么多的诗词中,好多诗词圣手文章大家赫然在列。杜牧、王安石、陆游等很多文豪凭吊抒怀。我们今天就来欣赏欣赏吟咏项王虞姬的诗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杜牧的诗,诗题叫《题乌江亭》,乌江自从项王在此别姬自刎后,就成了项羽的专用地点了。杜牧在这首诗里,批评了项

  • 长孙被李治越级提拔,李勣以70岁高龄出征高句丽,却不是为了感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书记载,李敬业年幼时长相奇特,面带煞气,迥异常人。李勣为此十分担心,曾言“败我家门者,此子也”。为了不使家族灭于长孙李敬业之手,在他12岁的时候,李勣骗他去打猎,待他骑马进入树林,就放火烧林,意图灭绝后患。可是,李敬业很聪明,他竟把坐骑杀死,躲在马腹中避过此劫,让李勣错愕不已。既然老天让他逃过此

  • 唐高宗挑选他为顾命大臣,李显登基后,他却以孝道为由阻止其摄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显后来把皇位传给了谁,大明宫词安乐毒死李显,李显怎么对待狄仁杰

    数天后,始终吊着一口气不愿离去的李治,终于在洛阳别宫见到了群臣。须发皆白的刘仁轨、一脸戚色的薛元超、高门大阀出身的裴炎、刚刚晋升的岑长倩、郭待举......看着眼前这几位大唐宰相,回光返照的李治在冷静盘算、挑选顾命大臣。刘仁轨太老了,估计也没多少日子了,不适合;薛元超也病得不成样子了,也不适合;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