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魏国妃萧讹都婉:15嫁给和鲁斡,22被休,死后又被皇帝下诏复婚

宋魏国妃萧讹都婉:15嫁给和鲁斡,22被休,死后又被皇帝下诏复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14 更新时间:2023/12/13 12:11:32

有一位出身名门的贵女,人生经历和宗政有点相似,她是在被丈夫休弃回娘家、死后20年,又被皇帝外甥做主,与前夫合葬、复婚,这位悲催的贵女,就是出自应天太后、法天太后、宗天太后家族的——宋魏国妃萧讹都婉。

01,命运多舛的贵族女

大辽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氏(1056-1080),小字讹都婉,又作乌鲁兀衍(出自张志勇、齐伟论文《萧和家族在辽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未知所据为何),即宋魏国妃。

她是辽兴宗之子、辽道宗母弟、天祚帝叔祖、北辽宣宗耶律淳之父、义和仁寿皇太叔祖耶律弘本、契丹名和鲁斡、被休弃、死后又被皇帝强行复婚的妻子。

萧讹都婉出身名门,是兴宗生母法天皇太后萧耨斤三弟兰陵郡王萧孝诚的孙女;她的堂姑妈分别是兴宗继后、道宗生母宗天皇太后萧挞里,和道宗皇后、顺宗生母懿德皇后萧观音;她的亲姑姑萧氏则是兴宗胞弟皇太弟重元的嫡妻皇妃,亲堂姐萧骨浴是太子妃顺宗贞顺皇后、天祚帝生母,亲姐姐萧阿姆哈则是皇孙耶律弘用的嫡妻。

她的父亲萧知玄,契丹名时时里,小名迪烈,被追赠守司徒、兰陵郡王。她的亲三伯萧知微,契丹名术哲,是天祚帝的外祖父。她二哥驸马都尉萧挞不也,尚道宗嫡女赵国公主糺里。

她有六个兄弟、四个姐妹,更有N个堂兄弟姐妹,她的家族人丁兴旺的让皇帝家都嫉妒,正是由于她的家族枝繁叶茂,一门生三后,四世出十王,才让耶律皇帝对他家又倚重又防范,不得不在枝叶茂盛的法天家族去通过搞分化,来削弱法天家族的势力。

萧讹都婉是个聪慧、美丽的女孩子,良好的教养让她进止有度、顾盼生辉,很受堂姑妈宗天皇太后萧挞里的宠爱,在萧讹都婉十五岁的时候,就被萧挞里做主,许配给时为宋魏国王的道宗胞弟耶律弘本,两人是门当户对的中表婚。

温顺的萧讹都婉是个贤良淑德类型的贵女,她没某些姑姑、姐妹那样的骄纵,这或许有她父亲萧知玄站队皇太弟重元被修理打压的原因,当然更可能是她本人性格软弱的缘故。

总之,在婚后,萧讹都婉“婉娩奉馈,日以孝闻”,温婉柔顺的侍奉婆母兼姑妈宗天太后,不论是对待姻亲妯娌,还是对待丈夫弘本的妾室仆从,她都“无不顺适”。

虽然墓志的用词是赞誉的态度,但从文字描述也能窥探出萧讹都婉其实就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在外畏缩,在家也立不起当家主母的气概,显然,也得不到丈夫弘本的爱重。

在婚后六七年,因为政治原因的介入,也因为夫妻感情的淡漠,22岁的萧讹都婉被弘本休弃,回到娘家生活,平时连门都不出,不知道是被幽禁还是怎滴,在渡过三年幽静孤寂的日子后,就神秘的、突然的亡故,享年只有25岁。

寿昌七年(1101)正月十三,辽道宗驾崩,皇孙延禧即位,是为天祚帝,二月改元乾统。

新即位的天祚帝,为已经亡故很久的堂姨妈、前宋魏国妃萧讹都婉出头平反,重新承认她是叔祖父宋魏国王弘本嫡妻的身份。

乾统三年(1103)十一月,天祚帝尊叔祖父宋魏国王弘本为皇太叔祖。乾统十年(1110)闰八月二十五,70岁的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弘本薨。

天祚帝几次亲临丧礼,素服祭奠叔祖,在皇太叔祖弘本下葬时,天祚帝特意下诏以故皇太叔祖妃萧讹都婉祔葬,并命节度使耶律药哥,以及萧讹都婉的胞弟延昌宫副使、同签点检司事萧德恭(契丹名乙信),持节去奉迎萧讹都婉的灵柩。

就这样,15岁嫁给皇子和鲁斡(即弘本)为妃,22岁被休弃回娘家,25岁暴亡,被安葬在彩云山的萧讹都婉,又被迁葬去和丈夫弘本合葬,天祚帝还下诏追赠萧讹都婉为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妃。

这一对生前离异的“怨偶”?在死后,却又被皇帝强行合葬复婚,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知道他们夫妻合葬的尸骨,会不会像《夷坚志》里的王八郎夫妻那样,自动背向呢?

02,萧讹都婉汉文墓志的记载

萧讹都婉在《辽史》中没有任何痕迹,如果参考史籍那是查无此人,1997年5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瓦林茫哈地方的、辽兴宗永兴陵西侧出土的陪葬墓中,发现义和仁寿皇太叔祖耶律弘本和萧讹都婉夫妻的合葬墓。

该墓葬出土了契丹小字皇太叔祖哀册和汉文皇太叔祖哀册,同时出土的还有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讹都婉的契丹小字和汉文墓志。

随着墓志的出土,沉睡了近千年、被史书忽略的悲剧女性萧讹都婉,才被现代人发现,她令人唏嘘的人生,也呈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令专家学者们困惑的是,萧讹都婉的两方墓志内容,不管是萧讹都婉本人的生卒年,还是她被休弃的原因,都各不相同。

按萧讹都婉的汉文墓志记载:她是在15岁嫁给宋魏国王弘本,重和八年(1039)被册为宋魏国妃。到清宁末年,因“元恶衅,祸连戚里由,妃以亲累,诏归于舅氏,尔后尤以贞素自守,非命召未曾逾阈。”在大安六年(1090)十二月二十三薨于保州,享年25岁。

如果按照汉文墓志的卒年大安六年(1090),倒推就是1090-25=1065,古人习惯虚龄,所以要在1065的基础上加上一年,也就是说,萧讹都婉生于咸雍二年(1066)。

如此就不通了,如果萧讹都婉生于1066年,15岁嫁人就是1080年,即大康六年;而重和(即重熙,避讳天祚帝名字被追改)八年则是1039年,清宁末重元之乱发生在1073年。

一个生于1066年的人,如何在1039年还没有出生时就被册为宋魏国妃?又如何在1073年被休弃呢?所以,汉文墓志中的生卒年显然是有问题的。

如果说萧讹都婉在重和八年(1039)就15岁嫁人,那么倒推的话,她就是生于太平四年(1025),在清宁末(1073)被休她都49岁了,三年后在咸雍二年(1066)死亡,享年52岁。

但是,这样就更不通了,因为萧讹都婉的丈夫、身为辽兴宗次子的耶律弘本,是生于重熙十年(1041)十月,如果萧讹都婉生于太平四年(1025),就比丈夫大了16岁。

咱就不说契丹皇室的皇子龙孙们初婚绝对不会找那么大年龄的老婆,就萧讹都婉15岁嫁人时,她丈夫才堪堪出生,这也不可能啊!

可见,汉文墓志中所谓的萧讹都婉嫁人、册封的年份,以及被休弃的年份,也是有问题的。

从而可知,由朝散大夫、尚书都官郎中、充史馆修撰、应奉阁下文字、骁骑尉、赐紫金鱼袋李石,奉敕撰写的《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氏墓志》,简直是乱七八糟、混淆视听。

关于萧讹都婉的生卒年,盖之庸先生曾在《近年庆陵出土辽代墓志补正》中推测,认为汉文墓志中萧讹都婉的享年“二十有五”岁,疑似是“五十有二”岁之误。

盖先生认为:萧讹都婉在大安六年(1090)去世时是52岁,倒推就是生于重和八年(1039),比生于重和十年(1041)的弘本大2岁,在重和二十三年(1054)15岁嫁给13岁的弘本,经历了道宗即位,在清宁九年(1063)七月受重元之乱的牵连、25岁时被休弃,之后在大安六年去世,享年52岁。

猴格以为,盖氏之论太过牵强,其一,不管是萧讹都婉的汉文墓志还是契丹小字墓志,都明确说萧讹都婉享年25岁;萧讹都婉的妹夫耶律弘用的契丹小字墓志中,第十七行和第十八行的于义,也被明确译为“讹都婉妃成为今圣之大弟宋魏国王妃子,薨于二十六岁”,所以,不管是25岁还是26岁,萧讹都婉都不会是52岁。

其二,辽国中晚期的政局,由于兴、道父子的拉拢分化,法天太后萧耨斤家族已经分裂成两大派,长房萧孝穆、萧知足(兴宗后萧挞里的父兄)父子,和五房萧孝忠(道宗后萧观音父)是绝对的支持皇权,二房萧孝先早亡势弱不提,四房萧孝友、萧胡睹(重元女婿)父子是绝对的太弟重元派。

而萧讹都婉所在的四房,虽然亲姑妈、萧孝诚之女是太弟重元妃,但萧孝诚的七个儿子并没有拧成一股绳,只有老大萧知章和老七萧知玄(萧讹都婉之父)支持重元,其他如老三萧知微(女儿萧骨浴后来嫁给道宗太子浚,生天祚帝)等,则是唯堂兄萧知玄马首是瞻。

最重要的是,清宁末的重元之乱,依附重元的萧知章、萧知玄兄弟都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惩处,怎么可能让萧讹都婉一个出嫁女受连累被休弃呢?这于理不通啊!

其三,耶律弘用的契丹小字墓志中,有妻子、即萧讹都婉的二姐姐萧阿姆哈娘子的明确生卒年,她是生于清宁元年(1055)十一月二十二,在20岁时嫁给皇孙弘用;还有她大姐隋哥娘子,生于重熙(即重和)二十二年(1053)。

试想,身为大姐姐的萧隋哥生于重和二十二年(1053),身为二姐姐的萧阿姆哈生于清宁元年(1055),那身为三闺女、大妹妹的萧讹都婉怎么可能会生于重和八年(1039)呢?

所以才说,盖之庸先生的“萧讹都婉疑似52岁”的论点,过于单薄、牵强,并不足取。既然汉文墓志中的年份明显失误,那么,契丹小字中的年份有没有问题呢?

03,萧讹都婉契丹小字墓志的记载

猴格并不认识契丹小字,只能依据学者的解读,据刘凤翥先生在《契丹小字和考释》的记录可知,在契丹小字萧讹都婉墓志的第五行和第六行,就是叙述萧氏的生平:

萧讹都婉薨于大康六年(1080)十二月二十三,享年25岁。她是在咸雍六年(1070)秋天,15岁时嫁给宋魏国王弘本。大康三年(1077)夏,因受亲戚牵连,被休回娘家,三年后、大康六年(1080)就死了,大康七年(1081)十二月二十三葬于彩云山。乾统元年(1101)春,被天祚帝平反,乾统十年(1110)十一月初八,与皇太叔祖弘本合葬。

按契丹小字墓志的译文可知,萧讹都婉是死于大康六年(1080),享年25岁,倒推就是生于清宁二年(1056),比她的丈夫弘本小15岁。

萧讹都婉15岁时,就是咸雍六年(1070),嫁给了30岁的弘本。大康三年(1077)22岁时被休回娘家,大康六年(1080)突然死亡,疑似死于非命。

对比萧讹都婉的两方墓志,再参考耶律弘用的墓志内容,显然契丹小字墓志比汉文墓志更靠谱些,比较萧讹都婉两方墓志的内容就能看出,汉文墓志中的重和八年(1039)当为咸雍八年(1072)之误,大安六年(1090)当为大康六年(1080)之误。

因此,萧讹都婉的生平事迹,还是应该按照契丹小字墓志为准,毕竟契丹小字写错的几率要比汉文小得多。

契丹小字于义为:故宋魏国妃讳讹都婉。

所以,生于清宁二年(1056)的萧讹都婉,咸雍六年(1070)15岁时,嫁给了弘本、喜当妈,当时弘本的三儿子淳都8岁了,萧讹都婉明显是继妃,咸雍八年(1072)17岁时,被册为宋魏国妃,大康三年(1077)22岁时,受太子浚被废事件的牵连,也被休回娘家,在三年后暴亡。

随着太子浚的儿子天祚帝延禧的即位,就给堂姨妈平反,并在叔祖父弘本去世后,下诏追复萧讹都婉的位份,与弘本合葬。

既然受册年及卒年有误,那汉字墓志所谓的清宁末受牵连的记载,自然也是错误的,就不说重元之乱时萧讹都婉才8岁还没嫁人,就凭她那个依附逆贼重元的父亲萧知玄没有受惩罚的记录,也能揣测出牵连不到出嫁女的头上。所以才说,萧讹都婉被休弃是受了太子浚被废事件的牵连。

大康三年(1077),宋魏国妃萧讹都婉急功近利的亲三哥萧讹都斡,不甘平庸,就依附耶律乙辛谋求富贵,并成为乙辛和再从兄萧德良(契丹名余里也,萧知足次子)图谋储位扳倒太子的马前卒,举报太子浚谋反。

因为萧讹都婉的二哥萧挞不也,尚道宗次女糺里公主,也是太子浚的亲妹夫;太子浚的妻子太子妃萧骨浴,又是萧讹都婉兄妹的亲堂姐(萧知微之女);萧讹都婉的四弟萧德恭(契丹名:乙信)过继给无子的三伯萧知微,成为太子妃萧骨浴的嗣弟。

而萧讹都斡则是萧挞不也的亲弟弟、萧德恭的亲哥哥、萧骨浴的亲堂弟,所以,道宗对他的举报信以为真,大发雷霆之怒,废掉唯一的独子太子浚,并把他们夫妻幽禁上京,后被乙辛暗杀。

在这次事件中,身为驸马都尉的萧挞不也被下狱,严刑拷打致死;身为出嫁女的萧讹都婉也被休弃回娘家;那个权欲熏心的萧讹都斡,在逼娶嫂子糺里公主后不久,被乙辛过河拆桥杀人灭口。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萧知玄家同为出嫁女的姐妹五人,只有老三萧讹都婉被丈夫休弃,其他姐妹就没有受牵连呢?

原因很简单,只怪萧讹都婉所嫁非人!她的丈夫、平庸却不乏野心的宋魏国王耶律弘本,和道宗宠信的重臣耶律乙辛暗中有勾结,眉来眼去的两人是亲密的盟友关系。

再从弘本迎娶萧讹都婉时已经30岁的年龄,以及他的三儿子耶律淳生于清宁九年(1063)看,弘本另有情深义重的原配妻子,他对萧讹都婉这个没有生育一男半女的小娇妻并不上心。

同时,弘本还和萧德良的亲弟弟萧德恭(与再从弟萧乙信·德恭同名)是亲家,他的女儿郑国公主嫁给了萧德恭的儿子萧莹,儿子耶律淳又娶了萧德恭的第四女姚哥娘子,封魏国妃。

等乙辛和萧德良扶持的继皇后萧坦思(萧德良亲侄女,萧德温之女)一直没有生育时,乙辛公开向道宗举荐弘本的三儿子、萧德良的侄女婿魏国王耶律淳为太子,可见,耶律乙辛(外朝),萧孝穆系的萧德良(后族),宋魏国王耶律弘本(皇族)是勾结在一起的亲密盟友和姻亲。

所以,在太子浚倒台后,身为太子派系的法天太后三弟萧孝诚一系面临灭顶之灾时,弘本不但没有施于援手,反而冷酷无情的把年轻的妻子休弃。

还好,在大臣的劝谏下,道宗并没有立侄子耶律淳为太子,而是把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放在心上,并按部就班的为孙子铺路,让他成功即位,即天祚帝。

天祚帝在即位后,就给冤死的祖母萧观音、父母亲太子浚夫妇,以及受连累的相关亲戚、大臣们,挨个的平反,追复生前地位,已经死去20年的萧讹都婉,才被外甥摘掉“弃妇”的头衔,重新成为宋魏国妃,乃至皇太叔祖妃。

04,猴格说

历史从来不能单一的从字里行间去了解,毕竟,再权威的记载,也不意味着代表历史真相,不管是流传下来的正史,还是出土的石刻,都要结合对比着看,不然就很容易受蒙蔽。

所以,读史还是要兼听则明,才能把隐藏在层层叠叠资料碎片之下的历史真相给扒拉出来。而史料的缺失以及混乱,更需要读史者去抽丝剥茧、辨别真伪,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

从本文主角宋魏国妃萧讹都婉短暂的人生看,毫无疑问,她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身处皇族与后族明争暗斗的漩涡,出身显贵却性格软弱的她,并没有逃离的机会,不管是出嫁还是被休,都没有她自主的权利,最终在幽禁中香消玉殒。

这样一个悲剧女性,尽管出身很好,但史官也懒得记上一笔,如果不是她的墓志出土,谁又知道近千年前,还有这样一个倒霉闺女?

对所有人来说,第一次投胎都是没得选择,但在第二次投胎——婚姻上,男性却比女性拥有更大的选择权,而那些没有婚姻抉择权的封建女性,比如萧讹都婉,就只能祈祷自己嫁的是人,而不是鬼,但显然,萧讹都婉这闺女的运气并不好。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盖之庸《近年庆陵出土辽代墓志补证》、刘凤翥契丹小字《宋魏国妃墓志铭》和《耶律弘用墓志铭》考释、汉文《宋魏国妃墓志铭》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被比作圣人,却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上谁第一个为曹操正名,曹操把徐晃比作谁,曹操功绩不亚于帝王

    而曹操呢,我们都知道,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欺压汉献帝,擅杀董贵人,族诛伏皇后,全无臣子本分,说是汉贼不为过。而被比作圣人的荀彧辅佐的人,就是这个汉贼曹操。在初平二年,荀彧本来选择的是袁绍,而袁绍目无汉室,让荀彧感到失望。继而选择了当时还算有对汉室忠诚的曹操。其实从曹操主动奉迎汉献帝而袁绍不肯来看,曹操

  • 韩信占领齐地,如果他和刘邦决裂,他和刘邦项羽谁能笑到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邦项羽决战为什么韩信不出兵,刘邦项羽韩信辩论主题,为什么韩信背叛项羽投奔刘邦

    韩信攻占齐地之后,如果论版图来比较,韩信拥有赵、代、燕、魏、齐等大部分领土,当然有少数部分或许还在刘邦手里,但是版图之大已经超过了项羽,很接近刘邦了。并且人口士兵的数量也是相当多的,如果他要争夺天下,还是有实力和刘邦项羽扳扳手腕!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方的优势和劣势。刘邦优势和劣势:优势:刘邦手下有顶

  • 市井出身的汉宣帝刘病己是怎么摆脱傀儡的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宣帝刘病已真实身份,汉宣帝刘病已最新消息,汉武帝为什么不接回狱中的刘病已

    流落市井的倒霉孩子刘病已就是汉宣帝刘询,他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刘彻嫡长子太子刘据是他的祖父,父亲叫刘进,因为母亲姓史,所以人称史皇孙进。征和二年【前91】刘病己出生,人称皇曾孙。同一年出生的还有刘询的堂叔刘贺,二人是同龄。刘询出生数月,就遭遇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一系以及他的外戚被一锅端了,还是月子娃

  • 三国时期名人的真实身高,几乎都是“巨人”,唯有曹操例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上曹操身高,中国三大巨人身高,曹操和五虎大将谁厉害

    对于后人们来说,三国时期名人的知名度,是要远远超过其他时代的,作为枭雄的曹操、刘备、孙权,作为武将的关羽、张飞,作为谋士的诸葛亮、周瑜等人,都是为后人所熟知的三国人物,人们不仅对他们的生平故事感兴趣,甚至对他们的身高体貌也很感兴趣,那么这些名人的真实身高是怎样的呢?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的身高为

  • 楚汉争霸:刘邦溃败,30万将士阵亡,他如何在4个月内攻占西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楚汉之争时期刘邦兵力,楚汉争霸刘邦用的计策,楚汉争霸为什么输给刘邦

    前方,刘邦溃败抱头鼠窜;后方,萧何主持大局,稳定供给公元前205年四月,西楚国首都彭城,刘邦溃败,30万将士一日被灭。此时的刘邦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若不是天神护体,天气突变,刘邦就算变成苍蝇也飞不出项羽的天罗地网。(导读可参考资料)楚汉争霸:项羽率3万精锐,雷霆反扑刘邦40万部队,刘邦败走

  • 蜀汉灭亡后,张飞一家安然无恙,但为何关羽满门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飞得知关羽被杀,赵云关羽张飞战法推荐,关羽张飞魏延蜀枪

    一、猛将关羽跟随刘备打天下树敌太多。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关羽,义薄云天,更是深受刘备的赏识,刘备一生杀人无数,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与此同时换来的也是数不尽的仇恨和外敌。曹魏灭掉蜀汉后,关羽的敌人自然会找上门来复仇,其中直接让关羽绝嗣的人物之一就

  •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不往城楼上放箭?只因城楼上两琴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空城计这个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而是来自于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艺术创造,但是由于故事极其生动逼真,所以流传极为广泛,以至于“空城计”这个词都成为了汉语文化中的一个成语,对人们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诸葛亮于228年春天开始首次北伐,任命心腹参谋马谡为先锋将领,统率部队前去镇守要地街亭,让他凭借地利

  • 汉武帝阉了4个大人物,其中一个是司马迁,另外三位的身份更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这阉割他人肯定算不上是喜好,只不过是处理“罪人”的一种方式而已,但是这得多大仇多大怨才一定要对人家的命根子下手呢?咱们就一个个说吧。司马迁先说说这4人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司马迁吧,谁都知道司马迁著有《史记》名垂千史,汉武帝是为何非要阉割他不可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替判将李陵求情,说实话这还真是

  • 吕蒙为何能轻松拿下荆州?躲过关卡,来看看孙权安插的卧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权鲁肃吕蒙人物资料,孙权孙尚香吕蒙怎么配,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的语句

    于是关羽迅速在荆州布防,留下南郡太守糜芳镇守江陵。而傅士仁则镇守公安,为了防止东吴水军趁机占便宜,关羽还在江边设立烽火台,每座台上设有数十名精兵把守,一旦有情况立马放狼烟,南郡、公安便可迅速做出响应。由此来看,关羽在出征之前他是做好了荆州的防务工作的,但是让关羽没有料到的是,自己在荆州的所有军事布防

  • 韩国俯首称臣,嬴政过于喜爱韩非子,听从了李斯的建议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非子受到嬴政的赏识,李斯杀韩非子真相,嬴政为什么不直接重用李斯

    韩国郑城中的韩王安因赵国多次受到秦国的欺负,心中也很害怕。何况,近日秦兵在韩国边境上集结,声言要攻入韩国都城,韩王安废寝忘食,聚集群臣议论对付秦国的计策,最后决定:向秦俯首称臣。十四年八月,韩王安派使臣到咸阳,向秦王政表明自己的心意,秦王政答应了他们。接待他们的时候,赢政问韩使:“韩王安还挂念韩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