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真相到底如何?

明朝的“红丸案”是什么情况?真相到底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806 更新时间:2024/1/24 13:28:24

《起居注》是一本记录皇帝言行的册子,其中特别详细地记录了皇帝何时何地临幸了哪位女子。

王氏又拿出万历帝临幸后赠给她的饰物。万历帝虽然嫌弃王氏身份卑贱,百般不情愿,却也不得不认下了王氏腹中的孩子。

可是,经此一事,万历帝对王氏更为嫌恶,一眼也不想看到她。虽然提升了她的位份,却将她打发得远远的。

1582年,王氏熬过了怀孕的艰难日子,生下儿子朱常洛

这是万历帝的长子,李太后的大孙子,她欢喜不已,将刚出生的朱常洛抱走抚养。

从此,这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

朱常洛做了19年太子,却只当了29天皇帝。身不由己被卷入明末三大疑案中,38岁的人生笼罩着神秘的传奇色彩。

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按照明朝建国时制定的一系列汉家礼仪制度,皇帝传位必须选择嫡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万历帝的皇后没有子嗣,朱常洛是长子,顺理成章应该成为太子。

可是,万历帝厌屋及乌,他讨厌王氏,也不喜欢朱常洛,因此迟迟不立太子。

1586年,万历帝最宠爱的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之前她曾经生下皇二子朱常溆,可惜夭折了。

郑贵妃仗着万历帝的宠爱,央求他立朱常洵为太子。

朱常洵与皇位之间,只隔着一个朱常洛,万历帝和郑贵妃对王氏和朱常洛更为怨怼。

万历帝打心眼里希望太子是朱常洵,可是碍于祖宗制定的宗法和制度,他又害怕政治动荡,只好采用“拖字诀”。

太后和大臣们担心万历帝废长立幼,认为立长子为国本,宗法不可违。纷纷上书请求尽快册立太子,奏章像雪片一样飞来。

这一番有关国本的立储争执,搅和得朝廷内外一团混乱。

这次事件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300多位,100多人被罢官、流放、充军,可是呼吁立长子朱常洛为储君的声音依旧此起彼伏。

立储之争僵持了15年,最终太后大发雷霆。万历帝无奈,终于在朱常洛19岁时,将他立为太子。

此后,在万历帝成长的十多年时间里,万历帝和郑贵妃也没有停下更换太子的念想。

无奈反对的声音太激烈,即使万历帝贵为天子,也不敢独断专行。

万历帝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竟然20多年不上朝。

备受父皇冷眼和怨恨的朱常洛整日提心吊胆地活着,性格懦弱,逆来顺受。

久居深宫的王氏日日为儿子担心,惶恐不已,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

1611年,王氏离开了这个让她痛苦万分的世界,临死前满心惦记着这个偶然来到人世间的儿子。

懦弱的朱常洛偏偏握着未来号令天下的机会,就像懵懂无知的孩童却怀揣着金银宝贝,时时面临着生死危机。

大大小小的灾祸几乎从未断绝,最大的一次危机是发生在1615年的梃击之案。

一日,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所居住的慈庆宫,见人就打。

击伤守门太监后,张差直往宫内闯,被闻讯而来的侍卫抓获。

经审讯,张差本是猎户,被两位太监带入宫中,他们交给张差一个木棒,又让他喝了很多酒,将他带到慈庆宫,告诉他见人就打,特别是见到穿黄袍的,要往死里打。

两位太监还保证,如果打死穿黄袍的(即太子)就有重赏,如果被抓住,也会救他脱险。

供言中所说的两个太监正是郑贵妃手下的庞保、刘成。

庞保、刘成只是两名地位低下的太监,单凭这两人,不可能有动机和胆量做出此事。

因为他们是郑贵妃的内侍,很多人怀疑郑贵妃背后指使,想要谋杀太子。

郑贵妃向万历帝哭诉,万历帝不愿深究,太子也不敢深究。终以张差疯癫为名,将他处以杀头之刑。

万历帝又密令处死太监庞保、刘成,失去了人证,背后的指使之人到底是谁再也无从查起。

也有人怀疑此事是太子自导自演的苦肉计,想借机陷害郑贵妃。

真相如何,已经埋入历史的尘烟中,不得而知了。

梃击之案成为发生在朱常洛身上的一大谜案。

随后发生的事情更为匪夷所思。

二、短命的朱常洛

1620年,万历帝驾崩。

从万历帝重病到去世的半个月时间里,朱常洛作为皇太子都没能见到父亲一面。

“壬辰(七时至九时),九卿台省入思善门,候问。甲午(十一时至十三时)召见阁部大臣,寻即出,皇太子尚踟蹰宫门外。(杨)涟、(左)光斗语东宫伴读王安曰:“上病亟,不召太子非上意!今日已暮,明晨当力请入侍,尝要视膳,而夜毋轻出。”丙申(十五时至十七时),神皇崩。”----《三朝野记》

这对冤家一样的父子总算停止了互相折磨,尘归尘,土归土。

即使万历帝再不愿意,他也不得不将皇位传给朱常洛,即泰昌帝。

遗诏上写:皇太子聪明仁孝,睿德夙成,宜嗣皇帝位。

此时,朱常洛已经39岁,做了19年太子。

朱常洛被压制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他上位后,发银200万两犒劳辽东等处边防将士,罢免了很多税种,增补了内阁大臣。

万历帝曾经因为立储之争与朝臣们僵持对立,导致28年不上朝,百官们都已经习以为常。

朱常洛恢复了每日朝会制度,官员们最初不知所措,乱成一团,继而大受感动。

眼见新皇帝“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身体非常健康。百官纷纷跪地,大呼万岁。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仅仅十天后,朱常洛就一病不起。

朝中大臣纷纷猜测,朱常洛生病与郑贵妃不无关系。

万历帝临死前虽然不见朱常洛,却给他留下了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待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

对于一直生活在万历帝和郑贵妃阴影下的朱常洛来说,如果对待郑贵妃是个天大的难题。

如果违背父亲遗言,对待郑贵妃过于刻薄,可能会让人说他“不孝”,朱常洛没有这个胆量。

如果按照父亲遗言,将郑贵妃晋封为皇太后,显然非朱常洛所愿,也不妥当。

于是,朱常洛耍了个小聪明,将父亲的遗言发给礼部,要求他们按照先例来处理此事。

礼部右侍郎孙如游上奏章说,历史上并无此类先例,

奏章上说:“其以配而后者乃嫡体之尊,其以妃而后者则从子之义,先帝念皇贵妃不在无名之位号,殿下体先帝之心亦不在非据之尊崇”。

意思是,生下朱常洛的王氏都没有晋封为皇太后,将郑贵妃晋封为皇太后并不合适。

朱常洛顺理成章地将先帝的遗言拖延下来,迟迟不立郑贵妃为太后。

此时的郑贵妃惶惶不安,现在掌握生杀大权的是她以前千方百计想要除去的朱常洛,她不得不兵行险着,以免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于是,郑贵妃采用了美人计。

在朱常洛登基之日就献上八位美女,这些美女并不是仅仅拥有过人的美貌,而是受过训练,懂得如何服侍男人。

朱常洛不懂得节制,常常上演车轮大战,疯狂纵欲。

他本就因为多年的抑郁导致身体孱弱,又忙于处理先帝的丧事和登基典礼,操劳过度。

这一番纵欲让朱常洛的身体无法支撑,登基仅仅十日就缠绵病榻。

御医崔文昇为朱常洛开了一剂泻药,一昼夜连泄三十多次。

崔文昇何许人也?朱常洛登基后,将他晋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御药房太监,而在此之前,他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

“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明史》

经过这样的折腾,朱常浩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心灰意冷。

正在等待死亡时,鸿胪寺官员李可灼突然求见,声称有仙丹进献,可以包治百病。

朱常洛像是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立即命李可灼献上红色的仙丹,迫不及待地服下。

仙丹吃下后,朱常洛感觉通体舒畅,似有好转之象。于是几个时辰后,他又服了第二丸仙丹。

当晚朱常洛感觉不错,没想到的是,第二日身体迅速衰竭,很快就一命呜呼。

朱常洛继位29天后就突然死去,他的死因又一次成为朝廷党争的起因。

激烈的交锋进行了两年,崔文升被遣送至南京,李可灼流放边疆。

这样的处罚显然并不严重,原因就在于朝臣们对于朱常洛的死因一直无法确定。

朱常洛到底是不是因为服用红丸而死,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的死是劳累所致,有人说他的死是因为沉迷女色过度,有人说他的死是庸医误诊,还有人说他的死是郑贵妃的阴谋造成的......

“红丸案”的余波荡漾了八年,多次成为大明王朝党争的导火索,影响深远。

可是其中的内情,却没有人能够知晓。“红丸案”成为发生在朱常洛身上的第二大谜案。

三、死后仍然不得安宁

朱常洛死后,他的宠妃李选侍仍旧住在皇帝、皇后专用的寝宫乾清宫,无论朝臣怎么请求,她都不肯搬出宫。

在朱常洛生前,他将太子朱由校放在李选侍身边抚养。

李选侍多次要求朱常洛将她册立为皇后,可是朱常洛担心她一旦被册封为皇后,将会通过朱由校控制朝政,因此无论如何也不同意。

朱常洛死后,李选侍赖在乾清宫不想搬走,她想借15岁的朱由校实现统驭后宫,控制朝政的目的。

群臣怂恿朱由校强行赶走李选侍,而支持李选侍的太监又劝朱由校好好对待曾经抚育过自己的李选侍。

朱由校一方面对李选侍心怀恐惧,不敢下令,另一方面又碍于抚养情分,不忍下令。

最终,朱由校被群臣说服,在登基前下了旨意,命令李选侍移出乾清宫,移住仁寿殿。

李选侍无奈,只好同意移宫,这时候群臣们反而倒过来劝皇帝,请他不要对先帝遗孀太过刻薄,要善待李选侍母女。

以李选侍的身份,做出这样的事有些匪夷所思。是否背后有幕后主使?

有人说她的背后是郑贵妃,她与郑贵妃一直交往甚密,互相扶持,都期望能够掌握更大的权力。

也有人说,李选侍背后是太监魏忠贤

到底此事内情如何?也不得而知了,虽然此时朱常洛已经去世,可是“移宫案”却与他不无关系。

四、结束语

朱常洛的一生,身不由己,可以用“憋屈”二字来形容。

虽然身份上贵为帝王,实际上却只是各方博弈的一枚棋子。

可悲可叹!

更多文章

  • 明朝“红丸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明朝的红丸案,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下,红丸案是明朝哪位皇帝

    而他的死,源自于八个美女。由于在此之前的万历将近三十年不上场,群臣早就对新君翘首以盼,巴不得万历早点死。而作为新君的明光宗也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上位就做了三件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将辽东以及北方各个军区的欠饷补齐,杜绝了发生兵变的可能;第二件、召回万历用来敛财,而引起官愤民怨的矿税太监;第三件

  • 据说土木之变中,有三百名锦衣卫在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保护他到最后,真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朱祁镇锦衣卫,土木堡之变锦衣卫战死

    在明朝的所有政治系统中,“锦衣卫”是最为神秘的,就算是东西厂,明朝的史料都对其职能有着明确的记载,对其主要组成群体有着记载,可是锦衣卫,从朱元璋建立起,一直到明朝灭亡,关于他们“啥事都做”的传闻不绝如缕。正因为众说纷纭,这才让锦衣卫显得神秘,所以才有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一直有“三百锦衣卫”保护着

  • 展昭是包拯的左膀右臂,包拯为何却忍痛处死展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哪了,包拯斩展昭完整版,展昭怎么决定跟随包拯的

    展昭去了哪里?包拯又为何要将展昭处死?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梳理展昭和包拯之间的关系。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三侠五义》

  • 西辽、金和西夏被蒙古按在地上摩擦,而南宋为何坚持这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国,1252年蒙古灭吐蕃,1253年蒙古灭大理,1279年蒙古灭南宋。南宋估计就打得过大理,那么为什么南宋能够坚持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南宋占了地利优势纵观蒙古灭国之战,似乎是先北后南的。北边的金和西夏,西边的西辽吐蕃,南边的大理

  • 少妇骂街,圣人王阳明该怎么对付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好吧,要我介绍一下王阳明?明朝人,小时候被人脱了裤子打过屁股,憋出了内伤,从此病怏怏。专心于“格物致知”,每天没事对着竹子瞪眼,结果瞪出病来。后来成了伟大而多病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个从小被人公开打过屁股的少年,成就了儒家最大的中国梦:立德,立言,立功。在文化上,他在日本的影响,貌似比在中

  • 宋朝的官帽造型为何如此奇葩?左右两根长长的翅膀到底有何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官帽有几种,宋朝官帽有两根翅膀吗,宋朝官帽为什么两边有一根翅膀

    北宋初年宰相寇准有一天微服出巡,他打扮成一个小书生的模样在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私访,了解民情。当他到了街上,准备上前和一个老翁谈话时,老翁对寇准卑躬屈膝,行跪拜礼,表现出非常地恭敬。寇准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老先生,鄙人一介书生,您为何行此大礼?”老翁反而问寇准为何要打扮成书生隐瞒自己是朝廷

  • “家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大同百姓的梦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时,人群之中身着窄衣秃帽的一老二少突然从袖子里掏出斧子锤子,不由分说的就向周围的人挥去。百姓四散而逃,也没有官差过来阻止这三人的暴行。施暴者中为首的老头见百姓全部跑光了,才无趣地带着两个小的回家。这一幕时不时就会在大同城内上演,却没有一个人敢挺身出来制止。因为为首的老头身份不一般,他是朱元璋的第十

  • 成化十四年:贾静雯出境,和小皇帝完全没CP感,为啥万贵妃那么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化十四年贾静雯集锦,贾静雯成化造型,成化十四年万贵妃

    最近开播的《成化14年》,再一次看到了贾静雯的身影。她扮演万贵妃,第一次就是和皇帝、太后一起出场。太子的伴读韩早突然不见了,太子来哭求,万贵妃说,这孩子就是一时贪玩,看来太子要换一个伴读了。太后说,万贵妃平日里这么关心,一定是知道韩早的下落了。万贵妃被推到了死角,只得道歉“臣妾不是这个意思”,皇帝也

  • 苏轼弟弟做了一个梦,梦里和老子进行对话,老子三言两语点醒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苏轼有关于弟弟的故事,苏轼与老子,苏轼写给弟弟的诗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全唐文·卷八百七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六十七》今天的主角是严震,唐朝中期四川人,家里是农民(财力丰厚),早年捐官得以入仕。后来当过几州刺史,在山南道(道:行政区域)政绩无人能比,因功授冯翊郡王。在凤州担任刺史十四年,不断地为当地做好事,

  • 因军队不能战,导致北宋亡国,罪魁祸首是谁?或是那份著名的和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描写北宋亡国的野史,北宋与西夏和约图片,北宋和南宋是怎么亡国的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朝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至此,两国之间有了难得的和平,这个时间长达一百余年,一直持续到辽国即将灭亡时。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朝跟金国达成《海上之盟》,随即,童贯奉命率军征讨辽国,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这一仗,结果是宋朝拿回了部分燕云十六州的地盘,但过程对于宋朝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