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为何自己没有被彻底架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33 更新时间:2024/1/24 9:37:49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

他是明朝最特殊的皇帝,整整28年没上过朝。在躲避朝臣的第25年,因为太子遇刺,他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出来接见了朝臣。

这个事件,又被称之为“梃击案”,也被称为明朝末年的三大疑案之一。

这件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皇后没有儿子,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便要册立郑贵妃的儿子,即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大臣们都不同意,要求以长子为尊,应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明朝的皇帝,都比较听大臣的意见。

最终,朱常洛就当上了太子。

但没多久,也就是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一个叫做张差的人,拿着木棒闯入了太子的住所,打伤了守门太监,还囔囔着要去刺杀太子,最终被太子的近侍逮捕了。

审问之下,张差交代自己是被两个庞保、刘成两个人引进宫的,并且交代,只要他拿着棍子打倒一个穿着黄袍的人,下半辈子的吃喝就不愁了。

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

合理推论,郑贵妃夺太子之位不成,便想要杀人灭口。

群臣激愤,大家都开始上奏,要求处置郑贵妃,以谋杀太子之罪处死。

当时的万历皇帝,本来都不想搭理政务,但问题是,这件事涉及到了国本之争,如果他再不出面,基本上等于释放信号:我要改立太子!

一边是宠妃,一边是太子。

这件事,朝臣们都没有权限来处理,于是乎,躲避朝堂整整25年的万历皇帝,只能站出来处理这件事。

不过,他没有处置郑贵妃,还对她说:“你去求太子吧!”

《明史列传》: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

而太子一听,父皇显然不想要处理贵妃,于是,他马上表态,不想要大动干戈。

最终,梃击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过错全归到张差和两个太监的身上。

处理好家务事,万历皇帝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25年没有上朝的万历皇帝,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对群臣说:“你们放心,太子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太子也很上道,连忙表示:罪魁祸首是张差和两个太监,如今已经处死了他们。

连当事人都不追究了,群臣也没有道理发脾气。

就这样,一场谋杀太子的大案,就这样草草解决了。

在任何朝代,谋杀太子都是天大的事,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这件事是否是郑贵妃所为,亦或者是太子自导自演?

事情的真相,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也能看出,哪怕25年不上朝,万历皇帝依然能够把朝臣玩得团团转,依然能够巧妙实现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知,这个不上朝的皇帝,绝非庸碌之辈。

那么,问题来了。

万历皇帝有手段、有见识、有胸怀,他为什么不上朝呢?他不上朝之后,又是如何把控朝政的呢?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一直以“懒政、怠政”闻名。

但最开始的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10岁登基为帝。

登基后的前10年,他一直兢兢业业,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监督下,天蒙蒙就起床,听儒臣讲经,然后学习史书,听朝臣上奏。

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如果时间停留在这里,那么,能比朱翊钧还要勤奋的,可能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了。

朱翊钧不仅勤奋学习,处理朝堂也是一把好手。

他大力支持张居正改革,改善明朝经济,也改良了党争的混乱局面。

当然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有了不小的意见。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皇帝老师,又和司礼监是同盟,尽管不曾危害国政,但在很多事情上常常忽略了万历皇帝的感受。

帝王权威是不容冒犯的。

朱翊钧很不爽,但他没有发脾气,而是一次与又一次嘉奖张居正。

太后有时候也会忽视朱翊钧,因为每次有大事,太后都会问朱翊钧:“使张先生闻,奈何?”(取自《明使》)

由此可知,从10岁开始,朱翊钧就生活在老师张居正的阴影之下。

万历十年,朱翊钧迎来了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因为这一年,张居正去世了。

老师去世,朱翊钧终于可以亲政了。

而上台之后,他性格大变,骤然翻脸,直接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荣誉,还查抄其满门。

在朱翊钧心中,只要清算掉老师张居正,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帝王权威。

然而,他错了。

虽然,亲政后,他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了西北、西南和朝鲜边境,但他也发现,朝堂上的尔我诈,数不胜数。

最初,他清算张居正,本意是想要自己掌控局面,结果,受益的却是另外一批文官。

这些人,借着打倒张居正的名义,背地里谋取自己的利益。

因为这些人,朱翊钧对朝堂很失望,也产生了倦怠之意。后来,另外一件事的发生,直接让他萌生了退意。

这件事,就是立太子之事。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要册立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可朝臣们纷纷以祖制、国本等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朱翊钧不愿意,但又没办法不顾朝臣们的意见。

于是,他选择了“拖”字解决。

与此同时,勤勉政务的朱翊钧,也整日开始流连酒色,身体每况愈下。到后来,他直接以身体原因为由,心安理得地罢朝。

但在群臣的压力下,朱翊钧的“拖”字没有奏效。

万历二十九年,他被迫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进入了完全消极懈怠的状态。

他的这种怠政治,被后人称为“六不做”,即:

不郊,不亲自郊祭天地。

不庙,不亲自祭祀宗庙、太庙,无视臣民的诉求。

不朝,不上朝,不主持朝廷会议,就算大臣跪宫门也不予理会。

不见,不接见大臣,一般的官员根本见不到皇上,台省各路官员更是二十几年没见过天颜。

不批,不批示大臣的奏章。明朝大臣不轻易上奏,除非有急事。而万历皇帝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将大臣的奏章“留中”。不给批示,事情就完全办不了。

不讲,不参加经筵讲席。经筵本来是为皇帝专门设置的讲席,由大学士等人每日为皇帝讲经史,探讨治国理念。但这万历皇帝连朝都不上了,自然也就不参与经筵讲席了。

因为他长年累月的“六不”作风,朝廷各个党派林立,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派别众多,有的官员位置更是空缺许久。

但即便如此,万历皇帝一朝,并没有让大权旁落。

皇帝真正的权威,依然掌握在万历自己手中。

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万历皇帝多么厉害,而要感谢明朝的制度。

其一,完善的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

明朝的上传下达,是通过两个制度完成的,即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

内阁的官员,是由皇帝选派的,负责将向上帝奏报,写意见,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

一般来说,皇帝不需要自己想解决方案,只需要对内阁官员的意见给出批示就行,也就是所谓的“批红”。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能够完成批红,经常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明成祖感觉,皇帝这样过劳实在不行,就搞出了司礼监。即由翰林院大学士,教会太监识文断字,然后太监们帮着皇帝搞朱批。

为什么非要由太监来做这件事情呢?

主要还是因为太监的身体特殊,他们没有后代,容易被人瞧不起,就更能够忠心为皇帝办事。

在这两种制度下,如果要掌控朝政,那么这批人不仅要掌控内阁,还需要掌控司礼监。

而这二者,基本不可能达到。

一个是属于官员外部系统,一个是宫内系统。

一件事情要想通过去执行,就要必须要有批红和皇帝的盖印。

因此,虽说万历皇帝不上朝,但朝政的上传下达,他完全可以通过这两项制度基本控制。

其二,不上朝,不见臣子,不等于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不上朝,不怎么接见臣子,并不等于他不理朝政。

事实上,自从张居正死后,内阁的首辅就出现了频繁更换的局面,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王锡爵、沈一贯……

里面干不到一两年的人,大有人在。

首辅频繁更换,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真正掌控内阁,最后受益的自然是皇帝。

而且,自从张居正去世后,内阁首辅中就再也没有人和司礼监混成同盟。

万历皇帝,牢牢地把司礼监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如果发生什么大案子,必须由皇帝出面才能解决时,万历皇帝一定会自己站出来主持,梃击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样一来,朝廷党派虽然林立,但谁也没办法真正做大,更无法夺走皇帝的实权,真正的大权还是在皇帝自己手中。

只不过,随着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时间越来越长,明廷也逐渐混乱衰落。

真正的有识之士,对万历皇帝的行为深感失望,接连辞职的不在少数。

万历四十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也 “拜疏自去”。

深处朝廷之中的人,经常上奏得不到回应,官员空缺也没办法及时补上,有时候一个县令要当两个用。

《明史》:“至是六科只四人,而五科印无所属;十三道只五人,一人领数职。在外,巡按率不得代。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督抚监司亦屡缺不补。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以吏、兵二科缺掌印不画凭,久滞都下,时攀执政与哀诉。诏狱囚,以理刑无人决遣,家属聚号长安门。职业尽弛,上下解体。”

万历四十六年,当努尔哈赤征讨大明王朝,明军溃败,万历皇帝依然不管不顾不上朝,沉醉在他的花天酒地之中。

也正是因为他,大明王朝活生生由盛转衰,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你觉得明朝衰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欢迎留言。

更多文章

  • 岳飞后人不与两个姓氏通婚,原来有个有恩,有个有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岳飞后人改成哪几个姓氏,岳飞的后人从不与这2个姓氏通婚,岳飞的后代至今与秦姓通婚为什么

    中国古代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出名的武将,但如果要说哪个武将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最高,那么肯定就是岳飞了,他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的将军,率领岳家军和金兵战斗几百次,所向披靡,当时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北宋刚刚灭亡,南宋刚刚建立,金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而岳飞能够力挽狂澜,确实不容易,可惜宋高宗赵

  • 朱元璋的一项伟大发明,被韩国占为已有,如今还被他们申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发明了什么,朱元璋的发明视频大全,李白被韩国申遗成功了没有

    在之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所以才导致了不少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申请占有了,其中就有一项明太祖朱元璋的伟大发明,如今却被韩国占为己有,申遗成功,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我们国家的每一个朝代,他们都和其他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会进行互相的学习,因此我们国家很多的文化当时也被韩国引入,其中就有朱

  • 朱元璋建国初期,有位老妇人看到他,骂道:没良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建国后善终的元老,朱元璋建国后对百姓如何,老妇大骂朱元璋片段

    估计很多朋友会纳闷,这位妇人和朱元璋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们也知道,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几乎杀光了开国大臣,难道说说这个妇人在骂朱元璋的忘恩负义,但是一位妇人怎么会对他这么痛恨呢?原来,这位老妇人的儿子曾经救过朱元璋的性命。当年朱元璋在征战天下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兵力是非常薄弱的,

  • 北宋有钱有兵,为什么总被游牧民族欺负呢?原因有四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不是被女真挨打,就是被辽国暴打,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出气筒。我们都知道,北宋是中国史上少有富庶的王朝,兵力可以说是上百万了,各个方面的技术也发达,那为什么总会被游牧民族轮流欺负呢?总归就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点,北宋虽然经济发达,但军事力量非常薄弱,由于北宋处于中原,一直缺乏产马地。仅仅依靠西北林州

  • 袁崇焕本是明朝时期的将领,也是民族英雄,可为何饱受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袁崇焕简介,袁崇焕对明朝做了哪些事,明朝怎么评价袁崇焕的

    围观百姓大声喝彩,刽子手割一块,他们就竞相购买、就着烧酒生吃一块,3天后,行刑结束,袁崇焕的肉也被抢光吃完了。谁能想到,眼下这位被百姓恨之入骨、痛骂不已的“叛国袁贼”,就在2年前,还是备受尊崇、救大明于水火的擎天柱石。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实力倍增,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屡屡进犯大明边境,明军闻风丧胆、

  • 欧阳修是因何事被贬到滁州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欧阳修面色平静,25年了,他们整人的手段一点也没变。1043年,一个妙龄女子将欧阳修告上了府衙,二人的不伦之恋顿时大白于天下。这个妙龄女子,不是别人,竟是欧阳修的外甥女!原来,欧阳修不仅霸占了她,还企图侵吞她的财产!此事一出,满朝哗然!谁也没有料到,久负盛名的大才子欧阳修,私生活竟如此不堪!大文豪苏

  •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一根头发,御厨帽子一摘:我光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吃饭吃出头发御厨6字解围,朱元璋吃出头发御厨说了什么话,朱元璋帽子

    要饭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自然也是过上了帝王生活,并且很忌讳别人提及他的穷苦经历,甚至开发了最早的“文字狱”,只要是他认为别人对他有讽刺挖苦的嫌疑,那就会大开杀戒,所以这也是朱元璋帝王生涯中,不怎么光彩的一个方面。在明朝的一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是朱元璋有一次陪着马皇后一起吃饭,朱元璋边

  • 赵匡胤一次又一次的纵容小舅子 四年多吃掉了接近一百多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小舅子的真实身份,赵匡胤猖狂的小舅子,赵匡胤的小舅子居然欺负人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皇帝。在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妻子,只是很可惜没活多久就病死了。所以后来他就又娶了一个妻子,结婚以后非常的宠爱这个妻子,后来登基以后还把她封为了皇后。因为宠爱这个皇后,所以对她的家人非常的好,尤其是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小舅子。

  • 最大的冤臣岳飞,他比秦桧更奸更高明,他是导演岳飞之死的另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被杀的原因,还是在于赵宋两家的兴起,他们刻意防范军队势力,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虽然说的轻松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想要除掉一位皇帝自己都感觉有危险的人物,那是更不容易的事情。赵构作为一位历史政变的统治者,他选择自己的同盟秦桧的办法。但是想要一位文官去除掉带兵十万的将领,是怎样下去的手?如果没有

  • 乾隆坑子奇案:一个歹毒的爹,一个孝顺的儿,酿成一场离奇的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乾隆民间奇案,乾隆手下的四大奇案,乾隆阴兵借粮奇案

    赵成虽然流氓惯了,胆子却很小,看到气急败坏的儿媳妇和明晃晃的菜刀,赵成赶忙给儿媳妇赔礼道歉。晚上儿子赵友谅回家之后,儿媳妇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赵友谅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不愿意跟老爹饭翻脸,于是便带着媳妇离开了这个家,只要老爹见不着他们,就两下安好无事了。在山阳县城外30里处,有一个村子。村子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