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上巨贪和珅的崛起之路,父母双亡却才华出众,凭借肃贪展现能力

史上巨贪和珅的崛起之路,父母双亡却才华出众,凭借肃贪展现能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840 更新时间:2023/12/12 4:29:20

乾隆为遏制满人汉化,用人实行满人至上原则

满清入关以后,面对数量庞大的汉人,为了防止满人迅速汉化,满清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满人在语言、风俗、婚姻等方面的独特性,但为了稳固统治,他们却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从顺治帝开始一直到雍正帝时期,都在不断强调满汉一家。

清朝初期,为了迅速稳定统治,确保江山稳固,从顺治帝开始,便不得不对汉人采取笼络措施。在用人方面,顺治帝强调“不分满汉”,例如在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便曾谕内三院,“以后凡是进奏章,要满汉侍郎一起参酌公同来奏”,又如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下令印信掌管不必分别是满是汉。

康熙帝不仅延续了这种思想,而且更加注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在重用汉臣的同时,一再强调重儒学、兴礼教,甚至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并曾扩充江南地区科考录取名额,从而增加汉人当官的机会。

雍正帝在位期间,同样在用人方面采取了“不分满汉”的原则,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卫张廷玉便皆为汉人,而田文静则是汉军旗人。

不过,清朝统治者虽然重用汉人,但却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汉人不能威胁到满人的统治。到了乾隆时期,他发现虽然一直以来统治者都在强调满人不能忘本,但面对数量庞大且拥有文化优势的汉人,满人还是不可避免的开始了汉化。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清朝初期的科举制度中,曾专门设有一个翻译科,只要满人能够懂得满汉语言之间的翻译,那便可以录取。然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竟然已经没有办法招到足够多会满语的人了,以至于不得不取消了该科。

于是,为了扭转满人全面汉化的局面,乾隆在用人方面开始采取“满人至上”的原则,即在官员选拔方面,全面加大对满人的政策倾斜,从而进一步确立满人的优势地位。如此情形下,只要你出身满洲,拥有一定才学,那么很容易便能获得高位。

出身满洲且才学出众,和珅很快便迎来了机会

虽然乾隆在用人上大肆对满人倾斜,但以当时满人的才学来说,想要通过科举来跟汉人竞争,显然不太可能。因此,除了那些可以直接获得官职的满清贵族外,当时满人进入朝廷的一个很重要途径,便是通过充当皇帝侍卫或翻译,进而获得机会被提拔,而和珅正是通过此途径得以入朝为官。

和珅出身满洲正红旗,本名钮祜禄·善保,其父常保虽然是福建副都统,三岁丧母,九岁丧父的他,幸有老家丁和父亲偏房的保护,才与弟弟和琳免于赶出家门。或许是由于家中变故,和珅自幼便极为勤奋,不仅考上了咸安宫就读,而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深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喜爱。不甘平庸的和珅,甚至还费尽心机的搜集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模仿乾隆的字体。

虽然和珅才学出众,但却屡试不第,深知科举弊端的老师便劝其另谋出路,并将其推荐给了正黄旗护军统领冯英廉,冯英廉见和珅样貌出众且颇有才华,而自己则没有孙子,便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将孙女嫁给了十八岁的和珅。

正是凭借冯英廉的关系,和珅不仅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而且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予了三等侍卫,并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到了这一步,和珅终于得到了接触乾隆的机会。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将要外出的乾隆帝因为轿夫们突然找不到黄盖,而随口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对于这句话,周围的侍卫全都傻了眼,根本没人能听懂皇帝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有和珅应声回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正是这句话,引起了乾隆的兴趣,当即将和珅叫到了面前,见其容貌周正且颇有才学,当即便起了爱才之心,为了进一步观察和珅,看其是否真的是个可造之材,乾隆当即便将其调到了自己身边充作侍卫。

和珅因才能获得光速提拔,身为巨贪却因肃贪坐稳位置

由于善于为人处世,再加上凭借早年积累的知识,对乾隆帝的百般讨好,和珅很快便讨得了乾隆的欢心,而乾隆见和珅的确颇有才能,因而开始对其予以重用,于是和珅开始获得光速提拔。

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被擢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御前侍卫,并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次年正月,和珅又被任命为了户部侍郎,三月被任命为了军机大臣,四月又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八月调任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充任国使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又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这一年,和珅不过才26岁。

由于和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频繁获得提拔,这一年也被称为了“和珅年”。不过,由于年纪轻轻便官居要职,和珅难免会受到一些官员的嫉妒,再加上该年发生的“安明案”,导致和珅被文官们轮番弹劾,但凭借乾隆的宠信,和珅非但没有受到严惩,反而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又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又兼步军统领。

和珅也清楚,仅凭皇帝的宠信根本无法坐稳位置,他必须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才行。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以巨贪出名的和珅,竟然是通过肃贪来证明自己能力的。

和珅先是以“文字狱”大肆打击文官群体,又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弹劾阿桂之子阿迪斯贪赃枉法,并查获阿迪斯贪污所得的金银八箱,结果阿迪斯被发配伊犁充军,阿桂亦被官降两级,和珅更是皆此案大肆打击武将集团。

不久,“黄枚案”又爆发,经查黄枚的家产高达十二万两,黄枚乃是阿桂义父,结果黄枚被就地正法,阿桂也被牵连了进去,只是因为其在外带兵,这才没有受到惩处。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粮储道海宁又告发云贵总督李侍贪纵营私,乾隆又命和珅和喀宁阿前往查办,后经查证属实,于是乾隆下诏将其夺官拿办。此案后,和珅被任命为了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不久又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理藩院尚书事,并将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一时间宠冠朝堂。

如上所述,和珅之所以受到重用,即有乾隆时期“满人至上”的大背景,亦是因为和珅自身颇有才能,然而和珅之所以能够荣宠不衰,身为巨贪却依然受到乾隆重用,却是由于和珅所表现出的绝对忠心,他不仅对乾隆的指示不问缘由不折不扣的执行,甚至在生活上也能无微不至的关照,完全就是一副忠仆伺候主人的情形,对于乾隆这位年近古稀、精力不再的老人而言,这样的臣子又岂能不讨人喜欢。

更多文章

  • 明朝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却处理的很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与蒙古乃是天然敌对态势,清朝与蒙古则为天然友邻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在了敌对之中,大明毕竟是在推翻蒙古统治后建立的,自然而然便将其视为了敌寇,因此在大明建立之后,除了对已经投降的蒙古诸部采取笼络之外,洪武帝和永乐帝都选择了多次北伐,意图彻底摧毁蒙古残余势力,这种态势至少在明初的百年之内是

  •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表现如何,是否为临阵脱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甲午战争方伯谦之死,甲午战争方伯谦是哪里人,方伯谦在甲午战争中逃跑的视频

    方伯谦生平简介方伯谦,字益堂,于1854年生于闽县(今福州)。早年入私塾读书,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日本出兵台湾,因其在台湾积极备战,获得五品功牌,任“伏波

  • 清朝爵位中的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贡是清朝什么官,清代官职分九级,清朝爵位是怎么划分的

    清朝宗室爵位制度清朝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三等)、奉国将军(三等)、奉恩将军。而清朝世袭爵位实行的是降袭制度,分为恩封和考封两种方式(十二个铁帽子王除外):1、恩

  •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李自成能阻挡清军入关吗?显然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吴三桂和李自成一起能阻挡清军吗,吴三桂归降李自成满清会入关吗,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清军能入关吗

    漠南整体沦陷,清军全面威胁中原地区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清军似乎只是从东北对中原地区形成威胁,其实这种局面早已改变,随着蒙古诸部的接连战败和投降,整个漠南地区都已经被清军占领。在山海关难以攻破的情况下,盘踞于东北的清廷自然也在积极想办法,他们的办法就是向西扩张,将一盘散沙的蒙古诸部逐个击破,进而从整个

  • 顺治皇帝如何严刑惩治考试舞弊案?每一个处罚都令人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顺治科考舞弊证据,顺治年间的科举舞弊大案,康熙烧掉顺治御批

    这两场科场舞弊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顺天府科场舞弊案首先爆发。这是一次乡试,考试官李振邺、张我朴公开受贿。结果,京官三品以上的子弟全部被录取。但也有个别人花了银子,没有考上,于是投状叫冤。状子告到了顺治皇帝那里。经过查实后,顺治皇帝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蔡元禧等七人全部斩首,家产没收,父母妻子一起发

  • 民国借牛杀人案:儿媳妇谋害婆婆,最终自食恶果,人心应该向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民国偷牛案,民国奇案两女害死一男,民国电视剧婆婆杀害儿媳妇

    玉娇除了一日三餐让婆婆烧火做饭当保姆外,还把家里养的那头大牯牛交给她养。婆婆身材瘦小,年纪又大,那头牯牛身高力大,脾气倔强难以驯服。婆婆每次放牛就像在受苦刑,牯牛拖着她跑,非常危险。婆婆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于是就跑去老屋子里一个人生活。玉娇见婆婆跑去老屋,依旧不依不饶,她将牛继续牵到老屋,玉娇心想:

  • 清朝和宋朝在言论管控方面的差距,苏轼、欧阳修在清朝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乌台诗案如果发生在清朝,便足以团灭苏轼、司马光、王诜等人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触怒王安石,故而遭到于是谢景的弹劾,苏轼只得请求出京任职,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又先后被调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按照惯例,官员在调任之后,不论升降都要上谢表,于是元丰二年(1079年),四

  • 此人是民国的大军阀,却因一重要功绩,死后得以安葬在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唯一入葬八宝山的军阀,军阀为什么葬在八宝山,国军哪些将领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然而,在这无比光荣的地方却埋了这么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不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前辈。反而,他曾经还是我军的敌人,他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军阀龙云。按照常理来看,这样一个人是没有资格在去世后被埋在八宝山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呢?据说,龙云出生时就天生异象,他的母亲在分

  • 嘉庆原本不是乾隆心仪的储君人选,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嘉庆说故事里的嘉庆个人资料,嘉庆传奇安嫔与嘉庆,嘉庆传位给谁了

    乾隆先后看中的三位皇子均早逝乾隆虽然在位时间够长,但其立储君则属于比较早的,其即位后不久,便密立皇次子永琏为储君,奈何其先后密立的两位储君和欣赏的一位皇子却先后去世。皇次子永琏:永琏虽然是乾隆的第二个孩子,但却是他的嫡长子,其出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生母乃是后来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与富察

  • 曾国藩为何要发誓“不给子孙留金银”,不让子孙入伍当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曾国藩子孙近况,骆秉章杀石达开后曾国藩如何评价,人穷少说三句话曾国藩

    曾国藩在晚清危难之时操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成为了大清的“中兴之臣”,从一个无权无势的书生成为了国家重臣,曾国藩付出的艰辛又有几人能够体会?都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世间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而曾国藩就做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就发誓“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并且不准其后人入伍,要远离权力的纷争。曾国藩虽没有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