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清史稿》的说法。
1、蒋干盗书从小说走进现实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蒋干盗书的故事。赤壁之战前,蒋干跑到东吴劝降周瑜,被灌得酩酊大醉,与周瑜同榻而眠。半夜蒋干爬起来,翻出一封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周瑜假装不知,清晨起来还密商蔡张两人的事情……蒋干最终跑向曹操告密,蔡张两人都被误杀。
情节活灵活现,全是杜撰胡编。不过,清史稿记载崇祯杀袁崇焕就中了此计:皇太极在北京城受到袁崇焕阻击,下决心要铲除袁崇焕,召集鲍承先、高鸿中商议后,捉来一个姓杨的太监,囚禁在大帐里,假装神秘又故意让杨太监听到下面的谈话:
“这次退兵解围,是根据袁都督的意思,由皇上(指皇太极)决定的。刚才皇上和袁都督的两个将领面谈了很久,双方已有约定,袁都督来投诚的事安排好了。”杨太监“佯卧窃听”,次日被鲍承先放走,杨太监把自己听到的奏报给崇祯,于是袁崇焕被下狱,然后惨遭凌迟。
2、崇祯中计的可能性有多大
皇太极照着小说用计,崇祯照着小说中计。看来皇太极打天下,是靠一本《三国演义》,北京城下被袁崇焕捣蛋,怎么办?皇太极回到大帐里,拿《三国演义》找啊找,嗯!这个蒋干盗书之计不错,来人啊,给我用这招!崇祯也非常配合,马上向曹操学习,杀了袁崇焕。
看来崇祯没读过《三国演义》,否则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演义胡编乱诌,历史不能胡说八道。袁崇焕被杀,经由了三法司8个月会审,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罪名宣布时,在场的人有辅臣并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记注官,吏科、河南道掌印官等。如果真如清史稿所说,不仅崇祯中计了,满朝文武全中计了,而且一中就是8个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相信大家都有个准确的判断。
3、崇祯杀袁崇焕没有“蒋干”啥事
崇祯中蒋干盗书之计,最早出自于《明史》。但只说清军设反间计,称与袁焕密有密约,让所抓宦官得知,暗中放走,宦官报告了崇祯。《明史》成书后,礼亲王代善六世孙爱新觉罗昭梿又把故事扩展了,在他所写的《啸亭杂录》中首次有了鲍承先、高鸿中、杨太监等情节。
《明史》从清初写到乾隆年间,所述历史的真实性历来被诟病。那么,清人热衷讲述崇祯杀袁崇焕的故事是为什么?不外乎表明崇祯其实很昏庸,大明丢江山是天意。为了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最终写了一个所谓的蒋干盗书之计,用来表明袁崇焕是冤杀的。
也正是蒋干盗书之计,让清人的心思露了马脚:崇祯和满朝文武,智商全是零下,这故事编得也太离谱。其实,从三法司宣布的罪名就知道,崇祯杀袁崇焕没有“蒋干”啥事!
《明史》的语焉不详,让人摸不到头脑,让想质疑的人也无处落脚。而《啸亭杂录》、清史稿弄巧成拙,彻底使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那么,你认为崇祯杀袁崇焕,究竟与皇太极的反间计有关吗?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啸亭杂录》、《明史纪事本末》、《明季北略》,感兴趣者可详细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