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秦国杀卒45万,为何邯郸之战却损兵20万大败而归

长平之战秦国杀卒45万,为何邯郸之战却损兵20万大败而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77 更新时间:2024/2/27 16:24:41

[var1]

一、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将兵攻韩国,秦军攻占野王,切断了上党和韩都新郑的道路。韩王想要献出上党向秦国求和,但上党百姓不同意,上党郡守冯亭就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国接收上党以后,赵孝成王遣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韩国于是告诉秦国,《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说:“赵起兵取上党”,这样就把秦国的矛头引向赵国。

[var1]

公元前260年4月,秦昭襄王命王龁率军大举进攻上党。赵国名将廉颇奉命统率大军迎战秦军。两军发生过几次小战斗,赵军失利,但秦军也无大进展。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廉颇采取坚守不出避其锋芒,欲把秦军拖疲之后,再伺机反攻。秦赵两军相持于相距上党西境的长平,久未决战。赵王不能理解廉颇的意图和打法,以为其怯战屡次派人催促廉颇出战。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赵军以逸待劳,秦军则是远离故土作战时间一长则不利于秦国。这时秦国丞相范唯乘机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说: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赵王信以为真,就让赵括代替廉颇出任赵军统帅。与此同时秦国也暗中更换了统帅,秘密派遣名将白起统兵。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的作战部署,贸然率兵出击。秦兵佯装败走赵军追击秦军,被秦军截断粮道和后路包围在长平。

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包围断粮四十六日,赵括组织赵军突围,被秦军射死。赵军人心涣散,40万赵军全部投降了秦军。白起放走了年龄尚小的240人其余的全部被坑杀。战后,秦昭襄王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

[var1]

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国是远离本土进攻赵国,赵国则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此时的赵国处于有利的一面,故秦军虽来势汹汹亦不能占到多大便宜。其后赵国名将廉颇避其锋芒,筑城自守,战争进入对峙状态。由于秦国战线较长,随着战事时间的拉长其战场形势将会越来越不利于秦国。秦国统治者深知这种形势的不利,遂派人到赵国施行离间计。赵王竟然信以为真,以未经战阵的赵括代替一代名将廉颇,赵括一改廉颇之计,贸然出击终导致赵国40万大军被歼灭。在选才仍能上不得不说是赵国长平之战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var1]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势持续上升,不断进攻山东六国,吞并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列国深受秦国之苦视其为虎狼之国。然则在秦赵两军相持尽三年之久的时间里,山东诸国没有一国出兵帮助赵国,一方面只能说明赵国的外交政策不到位,另一方面可见秦国破坏列国合纵政策的成功。列国坐山观虎斗的举动表明了各国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纠葛。

二、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内生产,重整军备,以防备秦国的再次来攻。另一方面派出使者结交联络各国,商讨合纵抗秦。秦国在与赵停战八个月之后,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于是在公元前259年10月,令王陵率军二十万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var1]

赵国名将廉颇率十万赵军顽强抵抗,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伤亡五万后,秦昭襄王命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近半,仍不能下。秦昭襄王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

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向魏、楚两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出兵救赵,秦王威胁魏王,魏军于是驻军邺不前。

[var1]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夺取了晋鄙的军队统率权,率领八万魏军精锐进攻秦军。赵相平原君赵胜把妻妾编入行伍,散尽家财招募3000敢死队,命李谈率领进击秦军,击退秦军30里。自己亲自到楚国迫使楚王同意出兵10万救援赵国。

秦军在赵、魏、楚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损兵20余万,大败而归。赵国最终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亡国的危机。

[var1]

邯郸之战是在赵国损兵折将国力极其虚弱的时候,秦国意图灭掉赵国的战争。从国力的对比上来看,此时的赵国完全没有和秦国对抗的能力。但历经长平之战的惨败后,赵国人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大力恢复生产,充实武备,同又极力同魏、楚等邻国搞好关系,达到了“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的稳定局面,此时的防备力量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白起说:“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var1]

发展生产,加强军备,全民同仇敌忾。是赵国在一定时间内得以抵抗住秦国进攻的重要原因。战争的胜利却是离不开,魏国、楚国的出兵帮助。相较于长平之战时,列国观虎斗的情况来说,这次魏楚出兵相助是赵国积极主动外交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魏信陵君和赵平原君的努力,但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对抗秦国了,唇亡齿寒,不联合就要被秦所灭的危机加强了,这样各国就不能不考虑救赵以图自存了。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楚国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为何秦国笑到最后?事功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国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战国七雄争霸楚国崛起,四川属于秦国还是楚国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争霸天下,但各个诸侯国地缘政治优势,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才资源,国内政治情况,以及统治者对外战略手段不同,造成了在诸侯国兼并混战中,原本并不强大的秦国笑到道了最后统一了天下。[var1]纵观战国七雄,在地缘政治和自然资源上楚国、七国占据优势,但他们或由策略的失败,或由被盟国所累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何不杀掉60万六国贵族?他有3点考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统一6国谁的功劳最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啥不扩张边界,秦始皇在哪一年灭掉了6国

    [var1]那么可能就会有人感到好奇了:迁移人口肯定会花费国家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秦始皇自己也并不是一个仁慈的君主,那为什么秦始皇不将这60万贵族全部杀掉,而是将他们迁到秦朝首都咸阳的附近呢?实际上,他有着以下3种考虑。[var1]首先,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一统天下的时候,秦始皇的根本目的是

  • 三国之中魏国实力第一,蜀国倒数第一,为何蜀国还不停地伐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国vs蜀国vs魏国,魏国蜀国吴国最后被谁一统天下,蜀国五虎上将vs魏国五虎上将

    公元238年起,姜维开始北伐,截止蜀国灭亡时,一共有过11次北伐,其中蜀国灭亡的前一年,姜维还曾率军北伐,最终败给了邓艾,另外姜维北伐的两次大败,都败给了邓艾。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大,其次是江东吴国,实力最弱的是蜀国。按照正常逻辑,国力弱小就该躲在一旁休养生息,积聚实力缓缓图之,坐看老大老二龙争虎

  • 如果我是魏王,我会用以下的战略,来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秦统一六国完整版,统一六国的哪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

    [var1][var1][var1]魏国境内多山地,良田相对较少,以有限的土地维持庞大的军队开销,也是一大难题,所以变法也是必须的。秦魏素来交恶,在黄河两岸拉锯了几百年,所以保持一只有相当战斗力的精锐部队,不断的袭扰秦国,遏制秦国的发展更是必须的。能做到以上三点的魏国国君一定是一位明君但仍然称不上圣

  • 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其实是个意外,这源于他在赵国的一次奇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是如何治理天下的,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之路

    [var1][var1][var1]秦始皇(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公元前210年),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出生,出生的确切地点在当时的邯郸的廓城(大北城)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var1][var1

  • 穷的只剩下钱的齐国,为何还是被穷鬼秦给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灭五国齐国见死不救,齐国怎么被灭的,秦怎样统一齐国

    [var1]当时为数不多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春秋五霸的第一位君主,就是齐桓公小白。至于秦国的秦穆公,也属于“有争议”一类。姜太公建立齐国的时候,齐国很强。史记上说,当鲁国的第一任君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那个周公听说齐国的建设成就后,当时就觉得鲁国前途无亮了。当时齐国的特点是:通脱。按我理解

  • 秦国统一天下后,战国的六国国君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灭六国国君怎么处置的,秦国灭六国后怎样对待六国国君,秦国灭六国国君的下场

    [var1]韩国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不仅地盘最小,而且还处在四战之地,被赵、秦、魏、楚包围,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也正因如此,秦国才选择韩国为首要攻打目标。从公元前231年秦国发动灭韩之战到公元前230年秦军攻陷韩都新郑,弱小的韩国仅仅坚持一年就被秦国所灭,韩国末代君主韩安被俘。秦国在韩国

  • 赵武灵王悲惨收场,孔子一句名言诠释沙丘宫之变,原来这是平常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武灵王名言,赵武灵王与沙丘的故事,赵武灵王沙丘之变的原因

    这里的“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儿子,“小人”则指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或宦官之类的人。综合理解,孔子的这句话谈的就是关于统治权的交接与继承问题,这是先秦政治中的一大问题,也是世袭制、宗法制的一个重大问题。[var1] 赵武灵王的创意治国理念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改革,

  • 《孔子来访》作者:宁廷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宁廷常简介,孔子临死前预言,孔子作者简介

    磁窑,属鲁国,是千年古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此设钜平县衙。后汉为侯国,设钜平侯。北魏设钜平公钦,北齐省,宋设巡检司。宋朝水淹钜平县,钜平改为“太平”,明朝,清末,设太平镇。新中国设磁窑镇(太平河东有了村落,“太平”改为西太平)。磁窑,地灵人杰。公元25年6月,赤眉军拥立钜平15岁牧童刘盆之为

  • 秦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并非秦始皇,而是承上启下的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历史上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有哪些名将

    [var1]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秦昭王的继位颇具戏剧性,他的哥哥秦武王和大力士孟说在东周的太庙比赛举鼎,结果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无子,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继位,是为秦昭王。秦昭王在位共56年,超过了前三代君王孝公、惠文王、武王之和,也超过了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