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的李治并非耙耳朵,而是守成英主

夹在李世民和武则天之间的李治并非耙耳朵,而是守成英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33 更新时间:2024/1/20 8:45:56

李治: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这两句诗是李治写的,是他也大慈恩寺时写就,要说是赠寺院中的哪位大师也许还说得过去,但他却是拜寺时写自己心灵的感受,这便稍稍有些奇怪了。

作为一个皇帝写这样的诗,看来是气定神闲,但要说能有“超然物外心”怕就不太可能了,乾纲独断,掌控江山,社稷百姓还指望着你雨露沾润,如何会能有这超然之心,除非是那热衷修仙炼丹求长生的皇帝,不然,定是作秀无疑。

李治这个名字其实知道的人并不多,他也叫作唐高宗,从这庙号上来看便能知道他是大唐第三位皇帝,但是,他在唐朝前期皇帝的排名中显得很是尴尬,前有唐太宗李世民,后有唐玄宗李隆基,他就如同汉初之时夹在刘邦和汉武帝之间的文、景,或者那“康乾盛世”中的雍正帝一般,所以声名不响亮便也自然了。

但是广元人民很多是知道他的,因为他有一个据说是出生在广元的媳妇,把大唐王朝搅得是天翻地覆,一个“无字碑”让她成为后世最难评价之人,她便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我是很瞧不起这李治的,一个“耙耳朵”能得到几许赞扬,他费尽心机地把小妈弄成自己的皇后,却又放纵其在宫廷中翻云覆雨,将原皇后及众多嫔妃被害,最后他又管不住这武后,“牝鸡司晨”,竟至让这娇羞的武媚娘弄出个武周王朝来。

可以说,他成全了武则天的女皇梦,幸好后来女皇心事地还政李唐,如果一意孤行地让武家子孙继统,天下大乱,这李治怕会成为唐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让人不耻的亡国之君也未可知。

李治,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长孙皇后,21岁时即位,56岁时逝世,葬乾陵,庙号高宗。

历史对李治的评价其实还是很不错了,至少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这也要感谢他老爸留下的一个运转正常的机制,他便“萧规曹随”,不知不觉中,也弄出个“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永徽之治”出来,不过,这个名词怕是知道的人不多。

他的身体一直很不好,经常头晕目眩而无法处理政事,于是便给了武后机会,先是帮着批些奏折,结果东弄西搞的,权力是越来越大,与李治平起平坐,被称为“二圣”,及至后来李治病重不起之际,权力便归于武则天一人之手了。

历史上皇帝身体不好之人多多,皇后参政之人也是不少,前期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刘娥刘太后了,也就是历史民间被黑最厉害的“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但是,如那辽国的萧燕燕或北朝的冯太后,都没有弄成武则天这般大的动静,看来这不怪李治的无能,而怪武则天太能干了。

不管后世对他如何评价,但说他是一个合格的承平之主当是无疑,在唐朝历代皇帝的排位中,进前五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在高宗一朝,唐朝的疆域最大,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上升,人口数量是稳定增长。

稍显诡异的是,他在位期间先后灭了西突厥和百济,更让人骄傲的是,将那隋炀帝三次征伐皆败北,唐太宗二次出征被打脸的高句丽也灭掉了,这可谓是给大唐王朝挣大脸了。

我一直对这蕞尔小国的高句丽战力充满了怀疑,为何多次将中原王朝的百万大军打得屁滚尿流,特别是对战将如云的太宗朝亦是如此,而这李治一朝算来名将没几人却能将其灭国,也许,这李治的运气太好,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表面上看,李治很窝囊和懦弱,是历代帝王中“妻管严”的代名词,是一个对武后唯命是从的妻奴形象。

其实,如果认真读史书后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其实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一个既聪明又低调,有野心有谋略的薄情冷血之人,武后所行之事一直是在他的掌控之中。

世人都觉得他同那武媚娘的感情很深,不然不会如此地迁就和信任她,其实这是错觉,想那武媚娘在感业寺中晨钟暮鼓地一呆就是两年,一句“开箱验取石榴裙”饱含了多少的委屈,而李治却是早就将她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至于后来的他,对那聪明极致的武媚娘是一种依赖,是他病秧子身体的一种无奈,但即使如此,大权亦从未旁落,相反,却将这武后当作“白手套”,一举将长期拿捏自己的老臣铲除。

如罢杀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没有他的首肯那武媚娘如何能做到?其他如处死王皇后萧淑妃,处决废太子李忠等,皆出自他的授意和决断,他也藉此完成了对世家,宗族,二代,权臣,外戚等势力的无差别打击,使中央集权达到空前的地步。

如果这些算作是“恶行”的话,那就是武媚娘替他背了黑锅,他就如同当年吕后杀韩信般地“且喜且悲之”,掉几滴清泪装装伤感的样子罢了。

但是,他最终还是低估了武后的能量,即使后来有所察觉也为时过晚,重病已折磨得他没有那个能力了,于是才发生了后来武则天那一系列惊天动地之事。

同历史绝大多数皇帝相比,李治还算是比较仁慈的,这看似同薄情冷血有些矛盾,这要看是对谁,对他权力有威胁的所有人和势力,他冷血,但对老百姓来说,他算是很注重民生之人了。

李治不是一个尚奢侈之人,他低调俭朴,即位之始便停止了大修宫殿的工程;他不大动干戈地四处征伐,而是以蚕食为主却也收到奇效;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施政亦是宽仁平和,这是在继承李世民既定的大政方针上,更加重了发展生产及稳定社会方面的政策比重。

李治肯定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作为一个守成之主还是相当合格的,他于治国上虽然没有引人注目的业绩,却也勤勉执政,一日一朝,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国家在稳定中前行,加上老天似乎对他也很是眷顾,那几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社会也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象。

但是,无论是正史还是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他的确是给人以优柔寡断和惧内善变的形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接说他是“昏懦”,而现在所有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也都承袭这一观念,就如同秦始皇的“暴君”标签一般,与他们始终是形影相随。

如果没有武则天,那么可以想象这李治会有很多的加分,新中国建立之前,历代对武则天是口诛笔伐,不断地抹黑和丑化她,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自然要归于李治纵容,所以,在这一点上,李治是脱不了干系的,被人诟病在所难免。

承平时期的皇位更迭于升斗小民来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要对老百姓好就是好皇帝,就这点来看,李治至少还是当得起这个词的,更为难得的是,他亦继承了乃父“善纳谏”之风,所以,高宗一朝也是良臣济济,吏治清明,是前期贞观,后开元的高光之际。

说了李治一堆的好话和功绩,但我还是很不喜欢他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他想废除武后,让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当被武后责问时,居然把责任全部推了个干净,一句“上官仪教我”便让上官仪被武后忌恨,导致后来身首异处,这李治还有点男人的气概吗?

值得一提的是,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才傲世之人,虽然没有李后主或宋徽宗那般地出名,但他的诗歌造诣也算是一流了;特别是他的书法,曾被谀称书圣,力贬“二王”,这虽不免谥美,有高抬之嫌,但从目前能看见的《李勋碑》及《淳化阁帖》等遗存来看,也算得上是神品了。

温渚停仙跸,丰郊驻晓旌。

路曲回轮影,岩虚传漏声。

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

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

眺听良无已,烟霞断续生。

他留下的诗作并不多,但从这首《过温汤》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他的诗虽然也属宫体一例,却也写得很有韵味,疏林黄叶,溪泉留声。薄雾轻寒,白曙烟霞,借着周遭景物的描写,将一份惬意的心情衬托得是无以复加,很有点仙家步履林泉之意。

个人觉得,李治在历史的形象同汉文帝很是相似,尤其是在玩弄权术上少有人能同其相匹,简单说就是表面上仁义,但内心却凶狠的角色,他们对于政敌从来都不正面打击,而是借力打力,借助他人之手而除之,所以,要说他懦弱,实在是没读懂他。。

而在治理国家上二人亦是相同,但历史大概只对开疆拓土的帝王情有独钟,汉文治理下的国家远比武帝时好,李治时的百姓也比太宗朝幸福,可惜,大家讴歌的是汉武帝铁血开疆的功绩和唐太宗的不世武功,至于谁是刘恒,谁是李治,便无人关注了。

轰轰烈烈的业绩让人激动和向往;而和风细雨的耕耘却总容易被人忘却,李治可能注定是出不得名的,他前有与秦皇汉武并肩的唐太宗李世民,后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不管你是如何折腾,都只能默默无闻的一边喝茶晒太阳去了,这就叫历史。

更多文章

  • 临终前,朱元璋吃力地重复着四个字,所有人却都装作没听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是创立皇帝制度的第一人,他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用来皇权独尊的地位,而在前面冠以“始”字,则蕴含了嬴政另一个想法,那就是他希望大好江山在家族中永世传下去,一代两代三代以至万代。可惜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在君临天下后无不为子孙计长远,他们千方百计为

  • 待创新高的黑定窑变盏——沙家櫪谈定窑窑变赏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待创新高的黑定窑变盏近期备受瞩目的临宇山人藏黑定窑变釉笠式盏即将于两周后在纽约佳士得上拍,这件传奇的黑定窑变盏应该是二战后趋起的极为著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大家之一的藏品,战后日本建立了多个水平极高的、让世人羡慕不已的博物馆,大阪的安宅与万野的藏品、东京的松岗与岛山藏品、梅泽与户粟藏品都是佼佼者,这次将

  • 安史之乱参战士兵百万,死亡人数却高达千万,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安史之乱资料,评书安史之乱全集,安史之乱45集免费观看

    安史之乱的规模安史之乱大家都很熟,但是真正关于安史之乱这场战争的规模,很多人也许就不太清楚了,在古代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中,经常可以听到带甲数10万这种话,因为10万军队已经是一场决定性战争需要用到的兵力,而安史之乱时间跨度很长,时间是公元755年到763年,长达8年的叛乱当中,唐军与叛军共计集结

  • 明英宗发起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英宗结局,明英宗对樊忠的评价,明英宗朱祁钰简介

    公元1457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后,又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从被囚禁的太上皇变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贞、石亨发动的“夺门之变”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八年前,年轻的明英宗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抵御北方入侵的瓦剌,结果在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之下,20万大军进退失据,在土木堡被瓦剌

  • 成吉思汗征服40多国,他是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呢?看看专家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是12-13世纪的人。而12-13世纪的中国和今天中国完全是两回事。姑且不说“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这样的历史原因按今天的国际法是不能作为领土依据。今天的中国最多只能视为是清朝领土的继承者。考虑到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产物之一,那时候的汉人就更不可能会有“中华民族”的概念。成吉思汗自然就不可能会成

  • 宰相写下青鹅两字被处死,众人不解,武则天:你们把两字拆开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文字狱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长一段时间,最为严重的文字狱出现在明清之际。中国朴素的观点认为,文字狱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出现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无情的迫害,是一种残酷的政治与思想的垄断。有如龚自珍所言,文字狱

  • 明朝初期,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他的带领下,人们都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朱元璋也是一位做事狠绝的人,他十分痛恨贪官,他在位期间杀过的贪官不计其数。他盲目“崇拜杀戮”,手段也是让人闻风丧胆。但总得来说,他还是算一位为国为民,勤于朝政,在政绩上颇有建树的一位君主。但是天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位皇帝来治理,一位优秀的君主身边必定缺不了几位得

  • 安史之乱只记得安禄山?最残忍最有心计的其实是他,玄宗都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要说一下史思明的谋略,在跟随安禄山之前,他凭借了自己的忽悠功力,使得自己的官运亨通。根据史实开元24年,史思明本来是讨债逃亡北边的奚族地区,并且还忽悠人家说自己是和亲的来使。史思明利用小国惧怕唐朝这一特点,顺便在回国的时候,向当地官员说奚族来偷袭我方,由此歼灭了着一队来使。史思明更是利用自己的骗

  • 明朝灭亡24小时前,发生2件“怪事”,至今都让人觉得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同时朱元璋也是古代历朝历代皇帝当中起点最低的一个,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皇位。在登上皇位之后,朱元璋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明朝发展迅速,其部队的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强大。但是所有的王朝都避免不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开国皇帝能文能武且兢兢业业,但是之后的历任皇帝便一任不如一任,最终使得国

  • 女皇武则天的一项发明,让我国受益千年,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发明了18个字却无一人敢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5个事实,武则天的五个历史贡献

    自隋朝时期发明科举制度后,之后的朝代选拔人才都用该制度。起初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不少漏洞,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考官在批阅考生的考卷时,能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如此一来,只要是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可以拿钱贿赂考官,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迫考官为考生放水,从而导致选拔出来的考生大都是没有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