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赵武灵王在世,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果如何?

如果赵武灵王在世,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果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380 更新时间:2024/1/4 10:20:42

长平之战遗址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军队,仅放回240名年幼赵国士兵。这次大战距离“胡服骑射”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去世时间还不到50年,当时的赵王正是他的孙子赵孝成王赵丹,指挥的“长平之战”一败涂地。如果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由赵武灵王指挥,那么结果如何呢?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15岁即位,公元前302年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北击匈奴、阴山筑赵长城、公元前296年吞并中山国等等。就连发动长平之战的秦昭襄王,也是赵武灵王强行扶立的,他还乔装打扮面见自己扶立的秦王,勘查地形,亲自打探秦国的虚实,制定了从云中郡或九原郡南下,通过陕北高原,快速抵达关中咸阳,一举消灭秦国的方略,可惜没来得及实施。

赵武灵王

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如果遇到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我想他起码不会输。赵武灵王面对决定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至少会在政治、外交、军事这三方面立体化对抗秦国。

政治方面: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谴责秦昭襄王发动的不义之战

首先,赵武灵王宣传秦国的野蛮残暴,号召全民参军,支援前线,赵国的子民们应该保家卫国,抵抗侵略,御敌于国门之外。只有全民参与,不管入侵者有多强大,都能打败侵略者。

秦昭襄王嬴稷

其次,赵武灵王派使者去秦国质问秦昭襄王嬴稷,为什么进攻赵国,不就是为韩国的上党之地吗?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坐下来好好谈嘛,难道忘了是谁扶植你登上秦王之位的了。赵武灵王质问秦王是个幌子,以此来麻痹秦王,暗地里积蓄力量,整顿军队,寻找战机,打败秦军。

最后,使者在进入秦国咸阳后,适当散布“秦军在长平大败,损失几十万军队之类”谣言,扰乱秦国的后方。

赵武灵王

外交方面:与其他五国建交,孤立秦国,得道者多助

赵武灵王在刚即位时,年仅15岁,面对各派一万军队来参加会葬的魏、楚、秦、燕、齐五国,他联合韩国和宋国组成联盟来对抗魏、秦、齐,又重赂越王无疆牵制楚国,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化解了一次赵国非常凶险的危机。

从这可以看出,赵武灵王非常懂得使用外交,寻找盟友,孤立敌人,面对“长平之战”,他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派出使者出使韩国,以战胜秦国之后,上党郡重归韩为条件,获取韩国的支持,起码获得粮草等后勤上得支援;他派出使者去魏国,晓以利害,劝说魏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三晋本为一体,共同抗强秦,还有点不足,如果秦灭赵,下一个就是韩、魏;他派出使者去齐、楚、燕,争取这三个不相干的国家支持,哪怕是一粒粮食的支持也行。

赵孝成王

军事方面:发挥“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骑兵的特长,从云中、九原奇袭咸阳

不论是政治,还是外交,对于战争来说,都只是辅助性的,决定战争胜负根本还在于军事上强大的铁骑。赵武灵王特别注重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招募胡人充实自己的军队,短短几年,就建立了可以和强秦对抗的骑兵部队。赵武灵王看到自己的孙子赵王丹在“长平之战”的垃圾表现,非气的活过来不可。

如果要是赵武灵王指挥这场战争,任用大将廉颇以偏师守卫长平,扼守住秦国进攻的咽喉要道,坚持一年半载。他自己亲率赵国铁骑主力从云中、九原南下直攻咸阳,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实施“围魏救赵”之计,可以轻松破解秦赵在长平的僵局,如果运气好,还可能一举灭掉秦国,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赵武灵王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统帅,曾经吞并中山国,收复娄烦,开疆拓土千余里。因此,站在赵武灵王的高度,指挥“长平之战”对赵国非常有利,不说打败秦国,打个平手还是绰绰有余的,起码不会输的那么惨,四十万主力部队被围歼、团灭。

赵括长平之战被杀

赵武灵王如果看到自己的孙子在“长平之战”中,在政治上,被秦国抓住理,是自己不顾秦韩条约得到上党郡;在外交上被秦国耍得团团转,断绝了赵国可能的一切外援;在军事上,临阵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廉颇,他作何感想?估计他会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自己经营十数年的大好局面,被他的孙子赵孝成王和儿子平原君赵胜毁于一旦,赵国焉能不败。

武安君白起

可以这么说,没有赵武灵王的“长平之战”,秦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都完胜赵国。如果赵武灵王在世,指挥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面对秦国的武安君白起,胜负估计在五五之数。“长平之战”是关乎两国命运的国祚之战,两国在这一战下的赌注太大了,胜者统一中原,败者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没有如果,笔者只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分析了如果赵武灵王面对秦赵之间的国祚之战“长平之战”,可能如何应对,供各位爱好历史的朋友参考,如有不同见解,请不吝笔墨,在下面评论区畅所欲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齐桓公以盟主身份会合诸侯,开春秋霸主之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侯争霸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读后感,齐桓公为什么充当盟主

    君子报仇,不分早晚。虽然自己当了国君,可潜在的竞争对手还在鲁国,何况鲁国还曾发兵伤过自己,于是齐桓公光明正大的兵发鲁国。两国军队在一个叫乾时的地方激战一场。[var1]双方这么一交战,高下立判,鲁军不是齐军的对手。齐军先是大败鲁军,而后截断了鲁军的退路,这个打击可不小,那是精神、肉体双重的,消息传来

  • 夷陵之战失去的人才,他是诸葛亮义弟,前途无量,能改写蜀汉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夷陵之战预测,替代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小说,火烧夷陵

    马良,字季常,出生于襄阳宜城郡,马氏在当时是有名的名门望族,马良在五兄弟中位居行四,但此人却是兄弟中最为杰出的一位。因为马良的眉毛中有白毛,所以在当地留下“白眉马良”的称呼。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后,于209年自任荆州牧,时年仅22岁的马良,被刘备征召为荆州从事。刘备为了夺取蜀地入川的时候

  • 项羽权位继承到刘邦以后,被楚国统一可能性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且项羽此时不杀刘邦,绝对也会削弱楚国人,就算在楚国灭了刘邦也不能算是彻底灭了刘邦,那么在楚国灭了刘邦之后,楚国灭了刘邦的诸侯,楚国的大王权又该如何继承给刘邦呢?项羽权位继承到刘邦以后,被楚国统一可能性大不大?有人说过,项羽的继承权不大,项羽灭了刘邦后楚国的大王权自然还有公孙衍继承,项羽

  • 他是曹操手下真正第一谋士,却被曹操逼死,他儿子杀尽曹操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在古代历史的地位十分重要,三国小说的精彩以及三国历史本身的魅力所在让历朝历代的人们都是积极的去讨论有关于三国的桥段。而最常被提到的自然是几位武将了,在战场上,这些人厮杀来回,可是,一个优秀谋士的地位还是要远远超过武将的,毕竟,武将决定的是一场战斗的胜利,而谋士却是决定的大方向的胜利,比如说诸葛亮

  • 长平一战中赵军主力己经被秦军消灭了,为什么40年后才灭掉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或许要说了,范雎就是个奸臣,他收受了苏代的贿赂,然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名,请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议秦兵班师,后来又进谗言,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被杀,赵国或许很快就被灭掉了,白起的功劳更大了,正如那个说客苏代所说:“白起会在秦国位列三公

  • 三国被严重低估的一位君主,整个三国只有他不在曹操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孙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拿下整个江东,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孙权虽然在开疆拓土方面颇不如其兄长,但其守成之战略极为出色,终其一生也没有让曹操和刘备占到便宜,而且谋得了荆州,使得东吴跨有扬州、荆州两块地盘。很多人认为孙坚的才能并不如他的儿子孙策和孙权,如果孙坚没

  • 三国唯有他能救关羽,曾留下八个字泄露天机,可惜关羽太傻没听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生在三国时期,各国纷争,每天随时都会有战争发生。当年,刘备终于决定入川,于是便派得力大奖关于去镇守关键要地荆州。此消息被诸葛亮听到了,便觉得大事不妙,觉得单凭关羽是守不住荆州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因为足智多谋而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神”,所以在当时人人都很敬拜诸葛亮先生,对他说的话可是深信不疑

  • 资治通鉴卷第三(1):张仪说魏王反纵,司马错谏秦灭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资治通鉴张仪详解,史记秦灭蜀,资治通鉴之纵横家张仪

    本卷是《资治通鉴》第三卷,名为“周纪三”,起于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止于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共记录了战国各诸侯二十三年间的历史大事。主要事迹有秦惠文王采用司马错的计策收服巴蜀;秦国甘茂攻占韩国宜阳;燕国内乱,名君燕昭王即位;张仪游说六国割地纳币结交秦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振兴赵

  • 诸侯列国都是24个节气,为什么齐国偏偏要有30个节气?^Retitle^1675816105045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有个稷下学宫,学宫里各种人才应有尽有,懂天文地理的也比比皆是,这些人身处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但对齐人的风俗都非常不认同,曾说“明国异政,民人殊俗,不及天下。”这就是说齐人跟周人采用的节气不同,是一种“异政”。在周人的观念中,只要带了个“异”字,都不是什么好事情。东夷西戎是“异”,北狄南蛮是“异”;

  • 曹操为什么不请孔明出山?绝对不是请不动,真正的原因很好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有的人说可能是诸葛亮当时隐姓埋名,没有太大的名气,所以曹操并不知道这样一个神一般的人物,理所当然的就错过了,但是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诸葛亮是贵族世家,他与刘表等人的关系十分的好,关系网是很复杂也很有用的,可以说的上是名声在外的,曹操不去请诸葛亮并不一定是对诸葛亮闻所未闻。其次刘备请诸葛亮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