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中,赵括被白起围困长达46天,五国和赵国为何不救援?

长平之战中,赵括被白起围困长达46天,五国和赵国为何不救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430 更新时间:2024/1/16 20:31:45

[var1]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方面,也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赵军主力被白起围困长达46天,这期间为何其余五国和赵国都不派兵救援呢?

[var1]

我们先来说说五国为何不救赵国。

首先,现在很多人被后世的书籍影视作品影响,以为战国史就是六个国家抗秦史,这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战国七雄,并不是因为秦强大才不断合纵。战国早期诸国以秦为敌主要是因为把他看成和中山、夷狄一样的野蛮国家。实际情况是,战国七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谁强灭谁。这就是所谓的枪打出头鸟。比如说一开始的魏非常强大,魏武卒横行天下,结果被赵、齐、楚、秦打的惨不忍睹;后来的齐,差点被五国联军灭了。所以真正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才成了六国的眼中钉。

[var1]

那么了解这个真像,我们在看长平之战时期,谁是出头鸟?恰恰是赵国啊!赵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已经成了新的第一强国 ,他的骑兵横行天下啊!甚至他要从云中南下灭秦啊!只是因为沙丘之变,他才没有完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赵国才是大家记恨的对象啊!这个时候其他五国肯定不愿意帮他。最好是两败俱伤才好。这也是为什么到了邯郸之战,各国都来帮赵国,因为经过长平之战的摧残,赵国太弱了,帮他没有危险。而如果放任秦灭赵,那秦就过于强大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从齐楚等国的角度来看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国想要收割韩国上党,但被赵国轻松摘了桃子。即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夺取上党地区之战。齐楚等国没有必要在秦赵僵持阶段去帮助任何一方——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秦赵争夺上党,无论谁赢谁输,都对齐楚等国毫无利益关系。秦赵争夺上党土地的性质,决定了齐楚等国不会在毫无利益下免费帮助秦或赵。当然齐楚等国无法预料到赵国精锐在长平之战丧失这个结局;

[var1]

再次,从赵国角度来看,赵国要求齐楚等国介入的理由不足。史书上说是赵孝成王看到情势对赵国不利,与娄昌和卿商议。娄昌认为要向秦国求和,而虞青认为向秦国求和是不可能的。应该带着金银财宝,向楚国,魏国求救。赵孝成王采取了娄昌的建议,向秦国派出使者求和。如此一来,齐楚等国什么利益都没有得到,自然不会无端端的发军救援赵国。因此,在齐楚等国为什么不救赵的问题上,答案很简单——长平之战是秦赵争夺上党土地的战争,齐楚等国不可能免费救赵,赵国在没有支付对价的情况下,齐楚不会发兵;

而且,秦国为了麻痹赵国和其他国家,非常隆重的接待了赵国的使臣,摆出了一副议和的姿态。其它各国一看,秦赵两国开始议和了,都不再出兵救援了。否则人家在议和,你带兵来助战是几个意思?

[var1]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赵国为什么不派援兵救援。

一、赵国45万军在长平,主力更是被包围,赵国那里还有可以调动的兵力去救援?可能有人会说,李牧不是还带着一支部队在北边抵抗胡人吗?这是事实。然而,一来长平之战虽然进行了两年多,但是赵括被围困也只有46天的时间,从北边跑过来支援,这边仗早打完了;二来李牧如果带兵回来救援,那胡人可能就会趁虚而入,到时两头无法兼顾,情况只能更糟糕!

二、亲昭襄王举国出兵,赵国相救也救不成!这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原因。赵括被秦军围困后,无痕私以为赵国肯定也有过派兵救援的想法。毕竟被围在前线的可是足足45万大军,那是赵国的举国之兵,岂有不救之理。然而就因为秦昭襄王的一个举动,导致赵国想救也是无能为力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在得知白起率兵将赵括大军分割包围后,亲自来到河内郡,将该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派往长平,彻底断绝了赵国援军和粮草运输通道。

[var1]

由此可见,秦昭襄王战胜赵国之决心,虽说这些被征发的援军战斗力或许并不强,但赵国方面的主力也全部派往了长平前线,援军的战斗力也不会太强,再加上秦军可以构筑壁垒凭险据守,赵国援军想要冲破秦军防线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就因赵孝成王的议和之举,加上五国各怀鬼胎,断绝了赵国的外部援军;而又因为秦昭襄王的征兵之举,使得赵国国内援军无法到达战场。因此导致赵括虽然被围长达46天,却始终没有盼到援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胡十六国中最残忍的暴君,杀死儿子儿媳,让26人合葬一口棺材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程遐退下去以后,将此事告诉了徐光,徐光说:“中山王经常切齿痛恨你我两人,恐怕将来非但要危害国家,还会危害咱们的家族啊。”于是改天,徐光也悄悄地向石勒进言,说:“中山王借着陛下的威势,攻无不克,因此天下人都说他的英勇仅次于陛下。而且他天性不仁,见利忘义,父子全都占据很高的权位,势力超过了王室,他们内心

  • 长平之役,秦军胜于白起之功?赵括无能?其实背后早已注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影视作品中的“武安君”白起我们先从秦国说起,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这里有战国时期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统一战争前85年,秦军攻取巴蜀。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修成之后,灌溉了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关中、巴蜀作为秦国的两大粮仓就此建成。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人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

  • 长孙皇后难产将死,唐太宗大怒,不报此仇,名字倒着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太宗长孙皇后结局,怎么评价唐太宗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死李世民为啥没有再立后

    皇后产前虚弱,什么都吃不下,唐太宗急得团团转! 御膳房绞尽脑汁,早晨端去“清蒸鹌鹑蛋”,皇后只抿了一口;中午摆上“红烧鲜鲤鱼”,皇后一闻竟要吐……魏征得知,带了道佳肴,请皇后品尝。皇后一看,这哪里是佳肴,分明是一只“金碗”。她瞬间来了精神,捧起来仔细端详,竟有一丝淡淡的香甜!她轻轻咬下一块,竟又酥

  • 五本讲隋朝历史的书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一、《大隋兴衰四十年》从蒙曼的《四十年 Great Sui 的兴衰》开始,我们就被剧中人物的多面性所震撼。例如,隋炀帝就是一个极其矛盾和复杂的人物。我们对隋炀帝的了解大多来自历史教科书。细节早就还给了历史老师,好像除了“暴君”没有其他关键词可用了。由于阅读的深度,不禁惊叹,有这样一个隋炀帝!二、《隋

  • 灭齐之战,不仁不义之战,让韩信走上了巅峰,也踏上了死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一生创了34个成语,韩信死后季桃给他收尸了么,韩信临死一句经典的话

    韩信失败的原因,在于用人不查,和遇事优柔寡断。他自称忠于刘邦,然而蒯彻口出祸国之言时,他不仅没有一剑杀死蒯彻,反而认为这是蒯彻忠诚的体现。他一面坚守着自己的所谓忠诚,另一面又包容乱臣贼子。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游走于叛与不叛之间,把自己摆上了既不忠又不奸的尴尬位置。如此的韩信,他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

  • 这位宰相多次对安禄山暗下杀手,可惜功亏一篑,全被唐玄宗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玄宗为何重用安禄山,唐玄宗和安禄山尬舞,安禄山与唐玄宗的故事

    关注读书狗子盛唐之世,最为家乡增光添彩的人非张九龄莫属。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当时的两广一带是文化、经济极度落后的地区,被中原士人目为蛮荒瘴疠之地,当地人相应地被当作南蛮看待。一个“蛮”字,说尽了中原人对他们的鄙视。张九龄正是从这蛮荒之地走了出来,并在弱冠之年进士及第。仅凭在进士科中取得

  • 鲁国史话卅二:7国会战如此重要,桓公姬允为何还会姗姗来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齐桓公为什么要去攻打鲁国,桓公姬允为什么这么厉害,鲁隐公时期历史事件

    这次战前的会面,乃是鲁、纪、郑三国国君的小型聚会。虽然,三位国君在会上到底聊了些什么,或者计划了些什么,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咱们已不得而知。但从参会的这三个国家,以及之后那场战事来看,想必是鲁桓公收到了齐、卫两国放弃和鲁国修好,并与宋国联合的消息。为了应对之后将要出现的变局,姬允才邀请与宋人不和的

  • 司马懿看中的3个小青年:1灭魏,1灭蜀,1灭吴,奠定西晋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看中的3个小青年:1灭魏,1灭蜀,1灭吴,奠定西晋千秋霸业,那这三个人才都是谁呢?灭魏:王基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王基文武兼备,德高才广,深得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器重。在魏国黄初年间,各地推举孝廉,王基被任命为郎中,不久又被青州刺史王凌推荐为别驾,而王凌之所以被百姓称颂,基本都是王基的

  • 诗词里的唐朝 | 从唐诗中看遍大唐兴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真正的唐史,都在诗歌里!历经289年,唐朝开放包容,风气开放,诗人辈出,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在唐朝写诗就像今天发朋友圈一样,从皇帝到众生百姓都以此来抒发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写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写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写诗,“落花时节又逢君”还写诗……个人的悲喜、感慨都以诗意表

  • 长平之战廉颇李牧都拿不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千年黑锅背的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长平之战赵括对赵国的评价,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败

    [var1]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长平之战开战的背景。当时的秦朝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一跃为当时的大国,秦始皇吞并各国统一天下的野心日益增长,当时的六个国家,国力非常衰弱,国内状况也非常不好。当时的秦始皇的作战战略是远交近攻,这样的话,国力相对强盛的赵国就变成了秦国的首个阻碍。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秦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