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花金球
作者兰台
古代东西方交流虽然缓慢,但是并不是没有交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在各个方面交流都很频繁。
比如通过丝绸之路,中亚乃至西亚地区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极大的丰富了当时汉朝民众的经济生活,而当时汉朝领先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也通过汉朝使者传到了西域乃至中亚地区,同样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东西方在文化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上,各自都在取长补短,比如中国地区的青铜器、玉器、漆器、瓷器工艺是领先世界;而由于东亚内地地区缺少金银,所以金银饰品无论从工艺还是技术上都逊色于西方。
当然,这本来也没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
只不过有些网友似乎把文物当做了“比大小”的工具,一定要证明古代东方什么都领先于西方,结果有一次在网络上文物“比大小”时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2015年湖南省博物馆在社交平台“晒”自己博物馆一些珍藏的文物,其中有一批是东汉时期的“镂空花金球”,湖南省博物馆称这十一枚“镂空花金球” 有的用薄金片制成球形,周围用细金丝捻成边饰;有的球面用焊缀金丝捻成花瓣和极为细小的金珠;有的用金环拼焊成形,空当处堆焊小如芝麻的金珠,如同粟米,粒粒可数,纵横成行,组织巧妙,造型别致精巧。
湖南省博物馆“晒家底”
这十一枚“镂空花金球”确实很精致,不愧是湖南省博物馆的珍藏文物;本来网友们只是在社交平台欣赏这些精美的文物,没想到有一个网友带有挑衅意味的留言一下子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一位网友略带火药味的留言称湖南省博“搞错了”,“这么精美的工艺品,专家们会说这种上档次的工艺一定是欧洲传入的。”
当时的截图
当时就有许多网友表示说这种“镂空花金球”工艺从资料上看,确实是希腊工艺。
有热心网友表示,湖南省博馆藏的东汉“镂空花金球”也称焊金珠,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而多面金球制作工艺最早源自希腊迈锡尼;我国两汉时期南方突然出现许多多面金球,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林梅村直接判断说“镂空花金球”应该是罗马产品东售;
丝绸之路地图
而京大学考古学院另一位教授俞伟超则认为“镂空花金球”技术源自欧洲,但是随着亚历山大东征,技术传入印度;“镂空花金球”是欧洲的技术印度的产品。
还有网友直接引用北京大学考古学院齐东方教授的研究成果,表示焊金珠技术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两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达到了技术高峰。
意大利伊特拉斯坎的“镂空花金球”死用鱼胶或白芨类粘合剂,可处理直径0.14mm金珠;这种技术传入中国后改锡焊,东汉能处理金珠直径最小只到0.5mm,且无法焊接金圈成金花球;
另有网友直接表示“镂空花金球”其实是沿南海贸易线的产物,这种“镂空花金球”从印度河旦叉始罗遗址、印度东海岸、越南古海港奥埃奥、汉代南海港合浦都出土不少,传入线路很清晰。
古希腊遗址
当然,也有网友支持“镂空花金球”是100%东汉自己的工艺技术,并且表示那些认为是外来技术的网友是对中国古代工匠高超工艺不自信。
正在两方争论不休的时候,湖南省博物馆出面回复了最初“引战”的那位网友:
这类金饰件最突出的特征是形制奇特,而且都以掐丝和焊缀金珠工艺制成,从形制到工艺均非中国传统风格,应为输入品。
终结的这一次“茶杯里的战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