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家族辜负太原王氏的两个女人,子孙遭到屠杀

李世民家族辜负太原王氏的两个女人,子孙遭到屠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06 更新时间:2023/12/19 10:06:41

太原王氏,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姓七望高门令族。隋唐时期,男人们以娶五姓女为荣,女人们以嫁五姓男为荣。李唐皇室在龙兴之前,就喜欢和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联姻。大唐世祖景皇帝(追封)李昺唯一的女儿、高祖太武皇帝李渊唯一的亲妹妹、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唯一的亲姑姑,同安特进大长公主李氏,就嫁给了太原王氏王仁佑为妻。

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也和太原王氏联姻。李世民的三女儿南平公主,就嫁给了太原王氏王敬直。李世民的儿子晋王李治,就娶了太原王氏女为晋王妃。李治娶的这个老婆,是他的姑奶奶特进同安大长公主做的媒。李治成为太子之后,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太子妃。李世民对太子妃王氏非常满意,弥留之际还交代托孤大臣褚遂良说:“朕佳儿佳妇,尽托于卿。”

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登基称帝,太子妃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王皇后是大唐历史上第二位册封的皇后,王皇后后来被李治抛弃了。李治找了一个“谋行鸩毒”的借口,废了王皇后。王皇后被废之后,被打入冷宫。武媚娘还不放心,她怕王皇后死灰复燃,就要求李治杀了王皇后。

王皇后死后,李治得了头痛病,无法看清东西。这个时候的李治,才发现 悲剧了。李治头晕目眩看不清奏章,根本就没办法处理国家大事。李治没办法,只好把国家大事交给武媚娘处理,搞了个“二圣并尊”。

李治死后,掌握了大唐权柄的武媚娘,开始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武媚娘为了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对大唐皇室展开了疯狂的清洗。李世民的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遭到了大规模屠杀,李唐皇室几乎被武媚娘杀了个精光。

李治的儿子们,好几个死于非命,成为武媚娘登上皇帝宝座的垫脚石。活着的李显和李旦,也被迫改姓武氏,变成了武显和武旦。大唐的社稷,也被武周社稷取代。要不是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媚娘把皇帝宝座还给了李家,唐朝的宗庙社稷就完蛋了。李治辜负了王皇后,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他的孙子李隆基,又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

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也是李治和武媚娘的亲孙子。李隆基早年的时候,是废帝李旦之子,满朝文武和大唐宗室唯恐避之不及。李隆基倒霉的时候,也娶了太原王氏女为妻。当时的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王氏也就顺理成章当上了临淄王妃。

李隆基早年并不得势,是个奶奶不疼姥姥不爱的孩子。有一次李隆基过生日,堂堂的郡王生日,居然没人道贺。是王皇后的父亲王阿忠,买了半斗面,给他做了一碗长寿面。唐朝的时候,面条不叫面条,而是叫汤饼,长寿面的名字叫做“生日汤饼”。

李隆基不愿意当一个混吃等死的失势郡王,他决定放手一搏,发动唐隆政变夺权。临淄王妃王氏和娘家人,把全家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陪李隆基搞政变。李隆基终于当上了皇帝,王妃王氏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

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没有实权,大唐的权柄被掌握在太平公主手里。李隆基又搞了一次先天政变,终于搞死了太平公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唐天子。

两次政变,王皇后和娘家人都是出了大力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王皇后的作用,犹如长孙皇后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

李隆基当了皇帝,他迷恋武媚娘的侄孙女武惠妃,就想废了王皇后,改立武皇后。这件事情,让王皇后知道了,她问李隆基:“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

王皇后的话,击中了李隆基的软肋,李隆基短暂搁置了废王皇后立武皇后的事情。李隆基毕竟是变了心,王皇后终究没有留住李隆基的心。李隆基还是下了一道圣旨:“皇后天命不祐,华而不实,有无将之心,不可以承宗庙、母仪天下,其废为庶人。”

王皇后被废之后,死于冷宫之中。李隆基想起了王皇后当年的好处,满怀愧疚之情,下令用一品礼制安葬王皇后。李隆基的后悔,来的实在是太晚了,他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武惠妃得势之后,陷害李隆基的三个儿子太子、鄂王、光王谋反,一天之内就害死了李隆基三个儿子。

废王皇后事件,武惠妃也没有成为赢家,她被吓疯了。武惠妃死了以后,唐玄宗寂寞空虚冷,就带出了杨贵妃。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享乐,对国家大事不关心了。唐玄宗内事交给杨国忠,外事托付安禄山。安禄山和杨国忠谁也不服谁,终于搞出了一个”安史之乱“。

安禄山打进潼关之后,唐玄宗吓得是撒丫子就跑啊。安禄山打进了长安城,大摇大摆当起了大燕皇帝。伪燕朝廷建立之后,大唐的宗庙社稷自然是要捣毁的。唐玄宗在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杀了安禄山在京城的儿子。安禄山在打进长安之后,到处搜寻李唐皇室子孙,找到了就杀他们为儿子报仇。在长安来不及逃跑的李唐皇室子孙, 被安禄山杀了一个精光。

李治辜负了太原王氏美女王皇后,导致大唐社稷被武周取代,皇室子孙惨遭屠戮。李隆基也辜负了太原王氏美女王皇后,导致大唐社稷被伪燕朝所毁,皇室子孙又一次惨遭屠戮。

宝应元年,太上皇李隆基去世了。就在这一年里,李唐皇室恢复了王皇后的封号。由于唐玄宗生前追封武惠妃为皇后,李唐皇室在追封王皇后的同时,也废了武皇后的封号。皇后的名分可以追封恢复,只可惜,被安史之乱断送的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标签: 太原王氏周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汉商业和农业到底是什么样的 西汉重农抑商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对西汉抑商扶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西汉为什么要抑商扶农,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是何走向?汉昭帝即位时,所面临的国家状况不同于之前的历任帝王,既无高祖时的贫弱,也无武帝时的富庶。在承接武帝所打造的盛世帝国之际,也继承了武帝的遗志。所谓武帝遗志,其实在武帝在位期间就曾多次提及。从

  • 乾隆三年太上皇期间都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三年太上皇期间都在干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举办千叟宴据史料记载,这次的千叟宴空前的盛大,列名邀赏者达五千人之多,这么多人参加除了皇亲国戚之外,几乎掏空了朝廷的所有官职人员。到达现场参加的人数有3056人,都会得到不同的赏赐,最差也是赏了一顿饭,而那些超过百岁之人,乾隆皇帝还分别

  • 大历十才子是哪十位?大历年间10位诗人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大历十才子,唐朝,历史解密

    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其中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吉中孚五人生平不详。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

  • 魏国究竟是怎么迅速衰落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究竟是怎么迅速衰落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403年,曾经称霸北方的晋国土崩瓦解,被新生的韩、赵、魏三国所取代,群星灿烂的春秋时期从此结束,七大诸侯争雄的战国时期拉开了序幕。魏国在魏文侯君臣的变法图强下首先崛起,涌现出李悝、西门豹、乐羊、吴起等一大批贤臣名将,建立起华夏大地上第一

  • 公元220年发生了哪些大师?对三国影响巨大的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所谓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诸侯相争,最终魏蜀吴三家笑到了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在220年,也可以说是最为难过的一年了,三个国家之间,都发生了剧烈的动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首先来说说魏国,可以说魏国的变化是最大的,这一年正月,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王位,而在10个月之后,

  • 荀林父为何没有被杀掉?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荀林父,春秋,历史解密

    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派荀林父出战

  • 晋国卿位之争,资历深却发迹慢的魏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晋国魏氏,战国,历史解密

    在晋国的世卿家族中,论起资历,魏氏与赵氏基本算同步,但魏氏的发迹却远较其他世卿家族缓慢。魏氏的先祖与周同姓,名为“高”,周武王时期,受封於毕,而被称为毕公高。其后,毕国绝封,毕国公族子孙离散。晋献公时期,毕公高之苗裔毕万有勇力而仕於晋。前661年,晋始作二军,晋献公自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

  •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后人亦称“朱奉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肱,宋朝,历史解密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

  • 曹操最初的盟友,此人究竟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最初的盟友,此人究竟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为了实现“人生抱负”先后组建过各类的“企业家联盟”。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后,各类联盟相继瓦解,曹操也走上了“独立创业”之路。曹操创业期间先后与袁绍、张邈等集团进行过结盟,但终其一生真正意义上的铁杆盟友只有一

  • 揭秘:三郤是怎么走向破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郤,春秋,历史解密

    三郤是春秋中期晋国出现的一个权臣集团,主要由郤锜、郤犨、郤至三人构建。三人皆晋国郤氏家族成员,时人称之三郤,又作三郄。三人皆有才干,为政要职,且关系密切协调,可谓同生共死。在晋国两百年的卿族斗争中,有一个普遍的的规律,但凡太过显赫的家族,最终总是难逃灭族的命运。正所谓“树大招风”。反观之,韩氏、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