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如果此人不死,魏国根本灭不了蜀

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如果此人不死,魏国根本灭不了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972 更新时间:2024/1/26 5:32:11

[var1]

刘备一生阅人无数,所以他能一眼看出马谡言过其实。后来马谡果然在街亭兵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盘皆输。可见,刘备的军事能力虽然不如曹操,但在用人方面与曹操旗鼓相当。他让魏延去守重要的汉中,说明他足够认可魏延的能力。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他曾问魏延:“我让你来镇守汉中,你将会有什么作为?”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举中原之军前来,我请求为汉中王抵挡他;如果是他手下的将军率十万军马前来,我请求为汉中王歼灭他。”刘备把这番话公布到军营里,军中无不佩服魏延的勇略。《三国志·魏延传》

[var1]

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特别以魏延为蜀军先锋。当时,蜀国名将已大多凋零。刘备生前所倚重的嫡系将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人已经相继离世,赵云更是垂垂老矣。诸葛亮所能用的大将就只剩下镇北将军魏延了。

[var1]

魏延的能力在战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不输给同时期的魏国名将张郃。在阳溪一战中,他重创魏国后将军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为诸葛亮牵制了魏军,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后来魏国的封疆大吏。

考虑到魏国的国力远强于蜀汉,诸葛亮北伐必然受阻于陇西。常年身临前线的魏延曾经大胆向诸葛亮提出请求,让他率领一万兵马,从褒中出击,循秦岭往东,沿子午谷向北,并预计自己十天之内可拿下长安。魏延认为只要拿下长安,就可以切断陇西与魏国关中的建议,并联络羌族夹攻曹魏。

当时镇守长安的是魏国驸马夏侯楙,这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纨绔子弟,并不会带兵。等到后来,魏明帝果然让名将张郃取代夏侯楙镇守长安。面对能征善战的张郃,再想突袭长安就困难了。

诸葛亮坚持要步步为营,结果出师7年不仅劳民伤财、兴师动众,而且未得一寸土地(《三国志》:蜀汉连年征战,师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北伐的时间久了,魏延认为是诸葛亮胆小,遭到了诸葛亮的疏远。加上魏延依仗资历老,得罪了军中很多人。

[var1]

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诸葛亮在临终前,召集杨仪、费袆、姜维等人召开了最后的会议,并下达命令说:“在我死后,由杨仪主持撤退的事宜,让魏延率军阻挡魏国追兵,姜维的军队保持在魏延的前面。如果魏延不愿断后,大军也要照常撤退”。

当时,魏延正在第一线对抗司马懿、牛金的军队,所以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到这份命令。《三国志》记载了魏延接到命令后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丞相去世了,我魏延还在啊。去世的官员只要按照国家的制度下葬就可以了,我还可以继续作战。怎么能因为某个人的死而耽搁北伐大业。

[var1]

当时包括王平张翼等人在内的诸将都觉得应该由威望最高的征西大将军魏延接替丞相诸葛亮掌兵,而魏延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可让魏延没想到的是,诸葛亮不仅将大军撤退的事宜交给了别人,而这个人还是魏延的政敌杨仪。恼羞成怒的魏延丧失理智,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步昏棋。

[var1]

为了报复杨仪,魏延出兵拦截撤退中的蜀军大部队。这是魏延的错误做法,也是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长史杨仪虽然是个碌碌无为的文官,但是做起事来却心狠手辣。他与魏延同时上奏朝廷,诬陷对方谋反。

刘禅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向董允蒋琬等老臣咨询意见。董允和蒋琬认为杨仪不具太大的威胁,而魏延拥兵在外,难以控制,两人都一口咬定魏延谋反。刘禅于是下令蜀汉沿途的关口紧闭,阻止魏延回到成都。

魏延孤军占据南谷口,被打得大败。从他逃亡的路线来看,他要是想在诸葛亮死后投靠魏国,那是轻而易举的,根本没有必要往汉中逃去。《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了魏延死前说过的一段话:“我不想往北去投降魏国,只想杀掉杨仪这个自作主张的小人。”

正史《三国志》里还记载,魏延兵败后,杨仪公报私仇,派马岱的军队去追击魏延父子,在汉中将魏延父子枭首。杨仪踩踏着魏延父子的人头,骂道:“庸奴,复能作恶否?”

[var1]

魏延被杀后,杨仪又下令灭了魏延三族,远远不只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马岱挥刀杀完魏延就完事了。一代名将魏延死后,蜀中诸将青黄不接,人才匮乏。而《三国演义》本着赞扬诸葛亮和奉蜀汉为正统的原则,刻意将魏延写成了脑后长有“反骨”的形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完璧归赵真的值得赞扬吗,对于赵国这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但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完璧归赵的过程,就会发现完璧归赵对于赵国是一次失败的外交事件。[var1]赵国名相蔺相如蔺相如第一次见秦王时,见秦王无意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于是急中生智,抱着玉碎人亡的打算准备玉石俱焚。秦王许诺斋戒五日,据史记记载还曾“设九宾礼于廷”。不论秦王之前态度多么傲慢,这次可谓表现出了十足的

  • 秦朝第二位皇帝秦二世 亡秦非楚 实为胡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亡秦者胡也小说,胡也,秦朝第二代皇帝简介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跟赵高学习法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带着胡亥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十一月,走到云梦,在九疑山遙祭虞舜。 据《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生病了,写好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信还没

  • 宋襄公是大草包?宋襄公真的是假仗义? 古印度是怎样打仗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为什么评价宋襄公,宋襄公到底从哪里来

    到了约定的时候,除了齐国之外,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来了。事情的发展都在宋襄公的意料之中。可是在确认到底由谁该做盟主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却争吵了起来。宋襄公非常的生气,还要和楚成王争论。可是楚成王已经不耐烦了,于是,只见楚成王的一般随从脱去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把宋襄公给逮住了。[var1]后来

  • 谁的话点醒了他?刘邦为什么后悔杀了韩信?丹书铁劵真的免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大汉王朝的一代功臣韩信在长乐宫室死去,终年只有33岁。刘邦还将其诛灭三族,几千无辜人的生命,将整个长安城染成了血红色,哀声满天,使天下人为之动容。据说,韩信被满门抄斩的那天,寒风四起,大雪纷飞,满城人为这开国元勋悲叹。萧何一语中的,想谋反的人怎么会像韩信这样坦率呢?韩信没有辜负

  • 孟子为了宣传儒家学说,都游历了哪些国家?孟子为何对齐国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但孟子的王道仁政对企图争霸天下的齐王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后齐国直接攻燕,大行暴政,导致孟子对齐国的彻底失望,终于在公元前312年左右离开了齐国。孟子宣传的爱民的王道仁政,在统治者看来不是当务之急,因此一直未被采纳。孟子70多岁时,带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回到了家乡。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孟

  • 苏轼:写诗1首批评诸葛亮,仅仅20个字,背后用意昭然若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欧阳修:这可得避嫌啊按照欧阳修的判断,此文必出自曾巩之手。“举贤亦避亲”,学生的作文再好,作为主考官的老师也要“避嫌”啊。于是担心旁人议论的欧阳修,大笔一挥,将此文作者排名第二。只不过,剧情反转来得太快,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叫:苏轼。苏轼的文采是极好的。宋词代表者,文学家、思想家。堪称北宋中期文

  • 千古一帝统一六国之路,灭韩易如反掌,亡楚损兵折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1、韩2、赵3、魏4、楚5、燕6、齐[var1]速记是:喊赵薇出演去。秦始皇就是那种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人,他握有一手好牌,而有能力精图志,一扫六合可谓水到渠成。他的时代是牛气冲天,明君、贤臣、猛将、战略(范雎的“远交近攻”很给力)、天时、地利、人和,秦国悉数占尽!统一六国是必然

  • 湖南省博晒东汉文物网友称做工精美远胜希腊,省博回复乃希腊传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镂空花金球作者兰台古代东西方交流虽然缓慢,但是并不是没有交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在各个方面交流都很频繁。比如通过丝绸之路,中亚乃至西亚地区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极大的丰富了当时汉朝民众的经济生活,而当时汉朝领先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也通过汉朝使者传到了西域乃至中亚地区,

  • 《大秦赋》:李斯的嚣张,韩王的怯懦,两个字道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最新一集里面,观众们还看到了秦国朝臣们张狂的一面了,比如说陈驰在赵国策反顿弱,李斯在韩王面前的无限嚣张![var1]李斯很嚣张,见韩王不礼拜一般情况下,一国重臣是不会轻易出使敌国的,避免被敌国所害。但是秦国就是敢派李斯出使韩国,并且在韩国群臣面前尽显嚣张风范!李斯敢这样做也是有底气的,那就是他根本

  • 诸葛亮:要是他还在,主公也不可能病死白帝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诸葛亮之于刘备、之于蜀汉政权,重要性还要在关羽张飞之上,毕竟能打虽然重要,但怎么打、打哪里这种战略性问题以及后勤工作问题才是一个集团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可哪怕是诸葛亮,也有无法左右刘备意见的时候,特别是刘备发兵东吴,诸葛亮、赵云多次劝谏都没有效果,导致刘备大败,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刘备自己也病死白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