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的冬天,大汉王朝的一代功臣韩信在长乐宫室死去,终年只有33岁。刘邦还将其诛灭三族,几千无辜人的生命,将整个长安城染成了血红色,哀声满天,使天下人为之动容。据说,韩信被满门抄斩的那天,寒风四起,大雪纷飞,满城人为这开国元勋悲叹。萧何一语中的,想谋反的人怎么会像韩信这样坦率呢?韩信没有辜负汉朝,而汉朝却辜负了他,淮阴侯的死真的是冤枉啊!
过了没有几日,汉高祖刘邦亲自审问了蒯通。“那日你对韩信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蒯通道:“我们项王让我告诉韩信,说如果继续跟着您也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诸侯,而如果背弃您,就会富贵至极,并且还说,如果背叛汉朝,将与韩信平分天下。”汉高祖听后又问:“那么韩信是怎么说的呢?”蒯通悲叹一声说道:“韩信说:‘汉王刘邦待我不江薄,让我坐他的车子,还脱下自己的衣服让我穿,分给我他自己的食物。我听说,坐了别人的车子就要为人解决患难,而穿了别人的衣服则要为别人担忧,吃了别人的食物就要为他人办事,直至死去,我怎么可以因为眼前的这点小利而做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呢?
刘邦听了这番话,顿时愣住,很久没有说出一句话,只是眼中一直含着泪水。蒯通接着说道:“汉王你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基本上都是依靠着韩信的功劳。但是韩信却不听我的劝告,一直顾念着陛下您的恩情,带领着军队攻打楚国,让项王兵败于垓下,从这种种迹象来看,他的反心在哪里?悲哀啊,当时,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都取决于韩信的身上,韩信却丝毫没有反心,不肯归顺楚国,如今天下已定,并且手中毫无兵权,这个时候韩信心中却有了反叛之心,去勾结陈豨,意欲造反,从这些看来,韩信真是愚蠢之极啊!”面对蒯通的质问和讽刺,汉高祖无颜以对,也不愿再听下去了,于是命人处置了蒯通,但对谋杀韩信的错误行动,留下终生的遗憾。
丹书铁劵俗称“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刘邦是个伟大的皇帝,中国第一位非贵族后裔的皇帝。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韩信之死并不是“丹书铁券”没用,而是他的罪名不在“丹书铁券”的保护范围之内。历史典籍没有太过于明确的记载,但从拥有“丹书铁券”而未能逃过一劫的臣子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到了唐以后铁卷不是丹书而是嵌金,《辍耕录》记载唐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卷,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卷词黄金镶嵌。誓词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明代铁卷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明沈德符《野荻编》)。明代的“丹书铁券”正式提出了除谋反大逆之外的罪名可免。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称做“丹书铁契”,即“铁券丹书”。
明代的时候,朱元璋刚登上皇帝宝座,就仿照唐代丹书铁券的式样,制作了一大批免死券。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赏赐功臣,封李善长、徐达、李文忠、邓玉、冯胜六个人为国公,自汤河以下,封侯者28人,每人都赐以丹书铁券,这是历史上集中颁布出最多的一次。
“丹书铁券”的保护范围很广,但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除了谋反之外的免死,也是有次数限制的,像上面唐朝就规定“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在汉朝应该也有类似于唐朝的这种规定,只是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因此大家不要受影视剧的影响和一些喜欢哗众取宠的人的影响,认为皇帝说话不算话之类的。真正的“丹书铁券”在适用范围之内还是有用的。没有哪个皇帝敢乱杀拥有“丹书铁券”的有功之臣,这就是为什么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现任皇帝或者某些奸臣想尽一切办法偷走拥有“丹书铁券”的臣子之后再杀他的原因。
名人介绍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砀郡长、汉王。
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鸿鹄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注释
⑴鸿鹄: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⑵举:振翅高飞。
⑶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间的空心硬管,诗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
⑷就:成,丰满。
⑸矰:曾意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义是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缴: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矰缴在诗指猎取飞鸟的射具。
【作品鉴赏】
《鸿鹄歌》四皓与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用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刘盈,确立刘盈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时的事。刘邦后来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担心他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很象他。但是,刘盈是嫡出,吕雉所生。刘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废嫡立庶,是件大事;况且,吕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经患难与共,他一时委决不下,多次征求亲近大臣的意见。但是,大臣中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和吕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宠以外,绝没有吕雉那样的群众基础。所以,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劝刘邦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子地位。
刘邦看到大臣们拥戴刘盈.认为他象鸿鹊,甚至一举千里,那是受了蒙骗。羽翼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刘邦仍被假象蒙蔽着。吕稚知道刘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贵的道理,谁的儿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无上尊贵,于是她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频繁的幕后活动,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张良帮助。最后,她就按张良的主意,让刘盈去巴结当时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儿正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人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张良就让四个老头儿当太子的老师。四皓曾拒绝过刘邦的遨请,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却同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
《鸿鹄歌》刘邦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刘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远,曾又一次和大臣们提到接班人问题。大臣们除了陈说利害以外,都对刘盈极口称赞,使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当他把这一情况告知戚夫人时.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宽慰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鸿鹊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鸿鹄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辞遗风,联系史实去读,不乏感人的艺术力量。
【名家点评】
清·张玉谷:凄凄四句,脱节暗转,盖络冀其变两意为一心而白头相守也。妙在从人家嫁娶时凄凄啼哭,凭空指点一妇人同有之愿,不着己身说,而己身在里许。甩毛能于占身分中,留碍勾留之意,最为灵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