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
①教育作用:
对社会发展作用:庶、 富、 教(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人发展作用:性相近, 习相远。(先天的性情都是差不多的,人的修养形成关键是后天的教育)
②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平等思想,这个平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女子不能接受教育。)
③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④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⑤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