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扶风人,出身于一个宦官士家,与大谋士法正十分要好。汉朝末年,孟达与法正流亡蜀地,成为当地军阀——刘璋的部属。然而孟达和法正认为刘璋生性懦弱,没有雄才,因此他俩与张松一起谋划,策划了刘备入蜀事件。
其后,刘备与刘璋反目,孟达和法正立即投靠了刘备,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汉中之战后,刘备让孟达从汉中向东进军,攻占上庸三郡。
但在攻取东三郡期间,孟达却杀死了房陵太守蒯祺。而这番作为,却激怒了刘备集团的二把手——诸葛亮。这是因为蒯祺是诸葛亮大姐的丈夫,也就是他的姐夫。诸葛亮自幼流落荆州,与大姐相依为命,虽然孟达或许并非有意杀害蒯祺,但恐怕也给诸葛亮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当时,诸葛亮或许出于公心,并未为难孟达。
孟达占据东三郡后,很快成了一个刘备手下的一个实力派。东三郡地接魏、吴、蜀三国,地理位置非常险要。为了制约孟达,刘备派养子刘封入驻东三郡,与孟达形成双头制。由于刘封作风粗暴,屡次折辱孟达,因此两人的关系急剧恶化。
其后,关羽被吕蒙突袭,被魏、吴两国围困于襄阳、樊城的交界处。为了脱离困局,关羽曾派人向刘、孟二人求援。然而刘封、孟达与关羽有私人恩怨,遂选择按兵不动,要知道刘、孟二人离关羽不过数十里。关羽败死后,孟达畏惧被治罪,因此他与魏国暗通款曲,最终在地方大族申氏的帮助下,驱逐了刘封,带着部曲四千家以及东三郡一起投降魏国。
孟达的背叛行为彻底激怒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横跨荆州与益州是他最基本的战略谋划。由于孟达的见死不救,不仅折了关羽,还使荆州尽失于吴国;同时,孟达投降魏国,让蜀国丧失了在荆州最后一个立足点。自此以后,诸葛亮的《隆中对》几乎彻底破产。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诸葛亮都和孟达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因此,诸葛亮做出了一个罕见的举动,他向刘备建议,必须杀光孟达留在蜀地的家人。然而刘备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这样做,相反他还善待孟达的妻子,并不怪罪他们。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过了他的权杖,独揽蜀汉大权。在北伐前,诸葛亮却奇迹般地向孟达抛出了橄榄枝。他屡次给孟达写信,希望他能重归蜀国。当时,重视孟达的魏文帝曹丕已经去世,失去靠山的他正惶惶不得终日。得到诸葛亮的信件后,孟达大喜过望,一口答应。
原本,诸葛亮可不战而恢复东三郡,并可以利用此地对曹魏的襄阳造成威胁。然而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即使不要东三郡,也要杀掉孟达!当时,孟达派使节送给诸葛亮一块玉玦和一顶纶帽。所谓玉玦,表示谋已决;而纶帽,正是诸葛亮常戴的帽子。孟达叛魏归蜀之心,昭然若揭。
收到孟达的礼物后,诸葛亮非但没有派兵接应孟达,反而将孟达叛魏的消息大肆宣传。此后,闻听消息的魏国立即派司马懿率军平叛。之后,司马懿在八天内行军1200里,像飞一般地打到上庸城下。面对孟达一再的求援,诸葛亮却按兵不动,坐视其亡。最终孟达败死,在上庸的家人皆被诛杀,诸葛亮借刀杀人的目的达到了。
在笔者看来,诸葛亮除掉孟达自然有其合理之处,毕竟他与诸葛亮有仇,而且行为反复,难以信任。但孟达死了,蜀国也就此失去了重夺东三郡的机会。原本,蜀军可以从汉中顺流直下,与吴国一起合攻魏国所占据的襄阳。襄阳若被攻破,诸葛亮《隆中对》从荆、益两路伐魏的构想便能重新实现。到时吴国从江陵或淮南等地出兵配合,魏国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即使“兴复汉室”大业不能成功,至少不会出现蜀汉前后十余次由汉中北伐,均无功而返的尴尬局面。或许,这也是诸葛亮的一个失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