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114 更新时间:2024/2/10 6:50:01

诸葛亮看来,应当步步为营,走大道攻取凉州。在取得凉州的资源后,再徐图关中。然而魏延却认为,兵贵神速,不如一步到位。他请诸葛亮给他5000精兵,带可供10天食用的干粮,穿越险要的子午谷,到达长安城下。当时守卫长安的主将是外戚兼膏肓子弟——夏侯楙。此人志大才疏,怯弱无能,他见魏延兵临城下,必然夺路而逃。

夏侯楙逃跑后,魏延即以长安为基础,封锁潼关,等待诸葛亮大队人马来援。到那时,关中和凉州便可一战而得,不用那么费工夫。对于魏延的计划,诸葛亮毫不犹豫地予以了否定。他认为此计太险,比如谨慎从事。

然而诸葛亮的谨慎并没有避免蜀军的失败,由于用人不当,导致马谡兵败于街亭,致使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对此后世很多人都认为,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固执己见,不用魏延之谋。虽然子午谷奇谋风险很大,但是收益也相当诱人,没有理由不尝试。

学者李苗曾叹息道:“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而同时代的司马懿也嘲笑诸葛亮,说他是“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换言之,若按照司马懿狠辣而好险的本性,或许早就采纳了魏延的谋略。

因此,《三国志》作者给诸葛亮下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说白了,就是诸葛亮不懂奇谋。那么,诸葛亮否定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都说实践出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愈发发现,子午谷奇谋确实有很多不靠谱之处。历代兵家从子午谷进军,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子午谷奇谋已经不止是风险很大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无法实行。

从实践中看。公元230年,曹魏大都督曹真决定利用子午谷险道,大举伐蜀。谁知由于天气恶劣,地形过于不友好,魏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却连一半的路程都没走到。按魏延的说法,10天就可穿越子午谷。但从曹真的亲身经历来看,简直是痴人说梦。

东晋时,大司马桓温北伐前秦,他派遣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直逼长安。谁知走到半路,就遇到前秦丞相苻雄的7000骑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失败不仅是因为敌军发现了晋军的意图,同时也是因为子午谷地势太险,粮草不济。

1636年,流贼高迎祥自汉中出发,效仿魏延出子午谷,准备攻取西安。结果他的计谋很快被明朝将领孙传庭识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激战四天后,高迎祥的疲敝之师惨败于官军,最终被俘杀。

过了1708年,一个现代将领也复制了子午谷奇谋,他便是我们非常熟知的74军军长——王耀武。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王耀武效仿古人,准备从子午谷突袭西安,救出蒋介石。谁知到了子午谷,王耀武才发现,这条道崎岖难行,还没走一半,就有大量士兵和骡马跌伤跌死。而这还不是最糟的,子午谷竟然缺水。

根据科学报告,人如果不喝水,连三天都撑不过。如果真按魏延的说法,以十天时间穿越子午谷,恐怕半路就要渴死、摔死不少,以这样的疲敝之师去攻打长安,简直是送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拒绝子午谷奇谋的理由逐渐被补齐。魏延的谋略已经不止是风险奇高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可行,是送死。作为三军统帅以及蜀汉的实际统治者,诸葛亮没有必要拿国运去赌魏延的个人胜利。作为统帅,他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战场上,同时还要关注国家的存续。

在这方面,李世民或许与他有更多共同语言。公元644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对方派倾国之兵来抵挡。大将李道宗见此提出一奇谋,他说敌军主力聚集于边境,都城平壤必然空虚。不如由他带一支精兵奇袭敌巢,来个黑虎掏心,到时候数十万高句丽军队必然不攻自破。此计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与诸葛亮一样,李世民也断然拒绝了李道宗的建议。

正所谓站得位置不同,看到得就不同。和魏延、李道宗等大将不一样,作为统帅的诸葛亮、李世民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大局,不应太过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国家的存续才是真正应该关注。因此,诸葛亮才是真正高明的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国大将送诸葛亮一块玉和一顶帽子,诸葛亮却说:终于可以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孟达,扶风人,出身于一个宦官士家,与大谋士法正十分要好。汉朝末年,孟达与法正流亡蜀地,成为当地军阀——刘璋的部属。然而孟达和法正认为刘璋生性懦弱,没有雄才,因此他俩与张松一起谋划,策划了刘备入蜀事件。其后,刘备与刘璋反目,孟达和法正立即投靠了刘备,并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汉中之战后,刘备让孟达从汉中向东

  • 司马懿骑着马,看见诸葛亮坐车指挥战斗,感叹道:这仗我打不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诸葛亮乘车,不过是小说家的言论。然而在各种记载中,诸葛亮似乎还真的乘车作战。根据东晋人的记载,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曾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阵。司马懿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却见河对岸的诸葛亮身着素服,头戴葛巾,乘着四轮车作战。看着诸葛亮镇定自若的样子,司马懿居然有些怂了,并说:“这仗不能打!”为什

  • 两个证据表明,匈人可能并不是匈奴人,那匈奴后裔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8月中旬,匈奴民族留在世界上唯一可考的都城——统万城的考古遗址公园即将开园,吸引了不少历史、考古爱好者的关注。然而在互联网上,长期存在一个比这火热百倍的话题——西迁的匈奴末裔究竟去哪儿了?他们真的在几百年后席卷罗马帝国,成为“上帝之鞭”吗?如果不是,他们又是否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呢?匈奴最后的都城:统

  • 项羽自尽1300多年后,被一女子道破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假如项羽做稳了西楚霸王,中国的未来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政治上,项羽更愿意复古,所以他采用分封制度;刘邦虽然也分封了一些子弟,但是在整体上还是采用了秦始皇的制度。这不是我这篇短文的主题,我更想说的是,项羽失败这一事件对中国人心理上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中国人记住了“成王

  • 南朝砖画上有竹林七贤“标准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嵇康局部,南京博物院藏。视觉中国供图汉末三国的战争与动荡,除了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给士大夫造成信仰的崩溃。儒家思想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在乱世中坍塌瓦解,面对荒谬的时代,一些人选择了逃避,他们隐居竹林,终日饮酒、清谈、纵歌,后人给了他们一个雅号,叫作“竹林七贤”。“竹林七贤

  • 高三一轮|第7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 曹操最危急的时刻,促使吕布成功占领兖州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恰恰在这时,曹操后方出现了问题。前九江太守边让,是陈留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文采、口才都是一流,大将军何进曾征辟他为下属,孔融、蔡邕、王朗都与他关系很好,后担任九江太守。边让自恃才高,对曹操非常傲慢,尤其是曹操为了报父仇,不惜残害徐州百姓,对此,边让很是不满,曹操听说后,不禁大怒,下令将边让处

  • 在曹操对吕布最危难的时机,袁绍的帮助最终使曹操收复了兖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听说后方吃紧,赶忙率军撤回。曹军返回的路线是从郯县直接北归,曹洪率领先头部队首先赶到东平(疑为东阿之误)、范县,在当地筹措军粮,为下一步的反攻做准备。当曹操率领大军越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南)、泰山险道、顺利回到鄄城后,说道∶“吕布一下子就得到了一个州,却没有切断亢父、泰山险道,依托险阻截击我军

  • 费时4年2次千里远征大宛,汉武帝只为汗血宝马?你太小瞧汉武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汉武帝派李广利等讨伐大宛的战争,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却付出了惨重代价,可是又为改善汉与西域诸国关系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1、汉武帝伐宛原因 汉武帝的伐宛之举,并非是一次轻率的军事行动。若将史籍所载、今

  • 汉昭帝幼年登基改制图新,给汉朝一片中兴气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得父宠爱,幼年继位昭帝刘弗陵的母亲是位奇女子,她是在父亲刘彻发巡时选中的。那年,武帝车驾驰赴河间国(今河北献县东南),有个专门以望气为事的侍从奏告武帝:河间上空有祥云,此地必有奇女。武帝立即命令随行官员去寻找。一位妙龄少女被找来了。她姿色佳丽,两手握成拳状,不能伸开。可是武帝伸出手轻轻一掰,少女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