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对姜维的资历和能力过于拔高,故其无法战胜邓艾

诸葛亮对姜维的资历和能力过于拔高,故其无法战胜邓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988 更新时间:2024/2/10 6:46:01

众所周知,姜维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擢拔,破格重用,主要是得到了丞相诸葛亮的青睐和力挺,诸葛亮对姜维另眼相看,在后主刘禅那儿大力举荐他,夸姜维是“陇西奇才” ,使得姜维得以飞黄腾达。

其实,诸葛亮对姜维的资历与能力有拔高之嫌。论资历,姜维原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蜀汉,是一个半路上船的降将,对蜀汉集团的忠诚度指数疑似不高 。论个人经历,姜维在曹魏时默默无闻,只是个中郎将、兼参谋。而且这个中郎将的职衔还不是他积功获取的,而是由于其父战死沙场后,朝廷出于照顾烈士子女的考虑赐给他的官至待遇 。史载:“父囧昔为郡功曹,值羌、绒叛乱,身卫郡将,歿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姜维的父亲姜冏原本是天水郡功曹,应属于中下级武官,当地羌、绒部落起兵反叛时,姜冏为了保卫乡梓,率部奋起平叛,不幸战死于沙场。因为父亲是为国捐躯的,所以朝廷让烈士遗孤姜维当了中郎将。

论能力,姜维肯定不算平庸,但远远到不得“奇才”的水准。若论奇谋将略,抑或文治武功,在强手如林的三国英雄榜上,姜维撑死也只能算中下水平,即便在蜀汉阵营中,不要说和威名赫赫的“五虎上将”比,比魏延王平都要差个几档,即使比张翼都要稍逊一筹。论统帅能力和大局观,姜维又远不如蒋琬费祎。姜维确实很努力,但却劳而无功。恩师诸葛亮死后,他“九伐(还有十一伐之说)中原”,却胜少负多,没有得到中原尺寸土地不说,还损兵折将,耗尽国力......魏延守汉中十余年,“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守得固若金汤,水泼不进。魏延冤死后,由姜维接防,他一改之前行之有效的守御法,想出一个“敛兵聚谷”的馊主意,被钟会邓艾轻易破解,不仅丢掉了汉中,最终还把蜀汉政权送上了不归路。

姜维

所以三国史权威陈寿对姜维的评价还是颇为中肯的。陈寿在《三国志·蜀书 ·姜维传》中说:“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殒毙”。

陈寿认为,姜维只是粗通文韬武略,也就是半桶水的段位,但姜维热衷于功名,总想着建功立业,因此穷兵黩武,几不停歇地攻伐曹魏。加上他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足,最后终于死于非命(指卷入钟会谋反案)。总而言之,姜维是个志大才疏,名实不符之人。

《傅子》也说:“维为人好立功名”。这个评价和陈寿惊人一致。也就是说,姜维为了自己立大功,急于求成,利令智昏,在穷兵黩武方面超过师傅诸葛亮,结果不但没有成就自己的功业,还断送了蜀汉的江山社稷。

这样一位志向与能力不匹配的人物,又极度热衷于扬名立万,却成为蜀军的统帅人物,对蜀汉究竟是祸是福?费祎在世时就曾告诫过姜维,希望他不要心存侥幸,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兴复汉室,那样稍有不慎,就会房倒屋塌。

由此可见,姜维并非蜀汉政权中能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似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必须为蜀汉迅速灭亡承担部分责任。他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名气,主要得力于诸葛亮的栽培和提携,小说《三国演义》对他的能力更有夸大、溢美的渲染、描述。史载,姜维11次攻伐曹魏,基本胜多负少,因为他遇到的主要对手是曹魏名将邓艾。邓艾足智多谋,尤其善于“涉险出奇” ,遇到这样的一位谋勇兼具的狠角色,姜维不败才怪。

邓艾

姜维在北伐期间,好几次被邓艾挫败,尤其是段谷之战,邓艾指挥有方,大破蜀军。《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 ;国威震于巴蜀,武声扬于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 由此可见,论军事能力,邓艾远强于姜维,姜维遇到这样的对手,不败才怪!

按史料记载,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后,镇西将军邓艾率军先后在段谷 、侯和、强川口、沓中、桥头连破姜维,堪称姜维命中克星。姜维退守剑阁,钟会率魏军主力久攻不克,进退维谷时,又是邓艾自告奋勇,率偏师寻找入蜀捷径,最后偷渡700里不毛险地阴平,如神兵天降般直捣成都,逼降刘禅,灭掉蜀汉。如果不是姜维好大喜功,将魏延部署在汉中外围的重兵全部撤回,收缩据守汉、乐二城 ,钟会、邓艾也不能那么顺利就攻取汉中,如果汉中不丢,邓艾也绝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偷渡阴平,邓艾如果不能“涉险出奇”,蜀汉凭借山川雄固,加上主力仍然保存完整,也绝不会那么迅速地灰飞烟灭。

所以说,姜维的智谋被诸葛亮无限夸大,论军事能力,他根本不是邓艾的对手,一败再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多次北伐除匡扶汉室因素外也有转移内部矛盾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蜀相》中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辅政大臣,立志完成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伟业。然而,此时魏蜀吴三国虽然鼎立,谁都无法单独消灭谁,但论人口和面积,蜀汉无疑是最弱小的,倘若任由局势发展,到最终蜀汉的命运是可以预料到的。刘备驾崩前,蜀汉在短时间

  • 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立下无数战功,他原本并无带兵经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的统兵才能更不行了,在彭城战役的时候,他率领数十万联军,却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杀的到处乱窜。刘邦之所以在后面可以战胜项羽,那基本都是韩信的功劳,韩信在统兵方面可以说是天赋异禀,当时在作战这方面,很少有人是韩信的对手。甚至人们称韩信为“兵仙”。韩信有着多次出色的战役,留下了很多典故。但是你要是了解早期

  • 刘备欣赏的军师:不是卧龙凤雏,曹操都忌惮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欣赏的军师-法正当时的天下局势大致明朗,北方已经尽数归曹操拥有,东边有孙氏三代治理的江东,刘备在荆州一代盘踞,天下各州只有益州还姓刘,但是益州之主刘璋并没有统御益州的本领,于是法正和张松都希望刘备能够入主巴蜀。于是在公元212年的时候,刘备假意借抵御北方张鲁之名进军巴蜀,在法正等人的帮助下,成功

  • 刘备见周瑜带关羽,迎亲则带赵云,这背后暗藏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一、刘备赤壁之战前见周瑜为何带关羽。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为一个心高气傲,做事不计后果的人物。他虽然赞同孙刘联盟,却时时刻刻想要吞并刘备的势力,独占荆州。因此,在赤壁之战前,他就定下计谋,请刘备前来会面。然后在会见的时候,设下埋伏掷杯为号,除掉刘备。刘备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不顾部下的反对,决定

  • 史说三国:三二〇 黄皓揽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今河南桐柏县)人,与镇北将军魏延同乡。诸葛亮开府治事后,董厥先后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赏。诸葛亮曾赞美董厥说:“董令史是有才能的人。我每次和他说谈论,都能思考周密,十分恰当。”后被提拔为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董厥代替陈祗担任尚书令。诸葛瞻(

  • 小展览·大视角 一起探秘大秦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大秦之大在其胸襟气象,在其创立的国家管理体系影响中国后续数千年。帝国史诗的旋律,是一同,是一统。“一”在城内,也在城外;“一”在朝堂,也在闾里。展品夔龙纹大瓦当,出土于泾河北岸,也曾见于古栎阳城和秦始皇陵,甚至远至辽宁绥中姜女石建筑群石碑地遗址。它让人能够想象到宫室建筑是怎样的高大气派,充分传达出秦

  • 【歪评正说三国】刘备诸葛亮的正义与正统,注定是一场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广为传颂,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名著。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预设了政治立场,也就是以蜀国刘备为正统,基本上站在刘备为正义的一边描写的。这样的写法符合广大民众的一般认知,但这并不符合也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历史发展规律。我们来探讨一下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 《三国演义》战长沙时,韩玄有猛将魏延,为何还要黄忠出战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一、有眼无珠的韩玄不知道魏延的能力。 韩玄派黄忠迎战关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在他的心目中,除了黄忠,在长沙城的将领中,实在找不到可以派出的将领。他心中也知道黄忠年事已高,派他去迎战关羽实在勉强。因此,只要有人主动请缨去迎战黄忠,韩玄就会答应他。于是,他的管军校尉杨龄主动要求出战关羽时,韩玄马上就答

  •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国正式进入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时代。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对中国之后两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得到了确立,从此之后,“百代都行秦政法”。“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春

  • 王莽与刘秀,是文科生与理科生穿越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一.土地改革土地国有,平均分配,这项制度是不是有些熟悉,没错,这个和我国现有土地公有制度极其相似。二.货币改革当时财富大都掌握在士族门阀中,王莽果断废除当时流通的“五铢钱” ,重新铸币,这手段不算啥,很平常,但接下来的税收改革就体现了不寻常。三.税收改革王莽下令,颁布五平六控,即宏观调控。 特别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