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说三国:三一四 密谋司马昭

史说三国:三一四 密谋司马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48 更新时间:2024/1/1 15:27:46

魏帝曹髦说:“龙代表了君主之德。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多次屈居圩井中,这不是好的兆头。”

于是作《潜龙诗》,大意为:我是一条龙,本应身在大海,如今却身困井中,受到泥鳅欺负,以此自我讽喻,表达对司马昭专权的不满。

司马昭看到该诗后,不由心生厌恶,嫉恨曹髦。

蜀后主刘禅封其子刘谌为北地王,刘询为新兴王,刘虔为上党王。

八月二十日,尚书令陈祗去世,刘禅任命仆射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魏景元元年(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诏令有关官员,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赐九锡。

纵观历史,无论何朝何代,只要出现权臣加九锡之类,皇权旁落,甚至被取而代之,那已是迟早的事情。

司马昭如果坦然接受,也就等于表明了他对曹魏的态度。

他虽然早有此心,但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再次坚决推辞了。

而魏帝曹髦,虽少年有志,发愤图强,拼尽全力,试图重振曹魏初期的辉煌,奈何他接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皇权早已被架空,任凭他努力挣扎,还是沦为司马昭笼中的小鸟,最多也只能是扑腾几下翅膀,对空悲鸣几声而已。

教授曹髦《尚书》的侍中郑小同,被拜为五更,是乡贤榜样,很受曹髦尊敬。

郑小同去拜见司马昭时,恰巧司马昭去上厕所,把一份机密公文放在案几上,没有收拾。

司马昭返回后,发现案几上的公文,就问郑小同有没有偷看。

郑小同说没有。

司马昭做贼心虚,仍然不放心,于是将郑小同毒杀。

杀害郑小同时,司马昭还说:“宁可我负卿,卿绝不能负我。”

曹髦得知此事,非常愤怒,同时也意识到司马昭不但专权,应该也在暗地里谋划着不能见人的勾当。

司马昭为了防备曹髦,屡屡有所动作,甚至把宫中的守卫都换成了老弱兵士。

曹髦眼见自己权势日渐削弱,如果再不拼死一搏,也许日后再无机会。

以曹髦的血性,宁死也不愿做汉献帝第二,以祖辈辛苦打拼的江山,换取自己的苟且偷生。

他决定放手一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五月初六夜,曹髦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打算引诱司马昭,乘他进见之际,暗中伏击。

他召见侍中王沈王昶之侄)、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

王经劝谏曹髦不可妄动,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你一旦这样做,不是等于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吗?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祸患呢,请陛下三思。”

曹髦气冲冲地说:“我难道不知道现在的形势吗?事已如此,迫不得已啊。”

说着,从怀中掏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毅然说:“我心意已决。就算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

说完,进内宫去禀告郭太后。

王沈、王业等曹髦一走,马上一溜烟地跑出皇宫,向司马昭告密。

二人原本打算拉上王经一起去,但王经坚决不去。

曹髦告别太后,回来听说王沈二人跑出宫去,知道大事不好,二人一定是去告密,计划泄密了。

这一夜,大雨淅淅沥沥,直到清晨才停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懿死前留下一计,千百年无人能解,最终却被一老农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三国时期周瑜就是争一口气,死后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嘶吼。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人物不仅要生的光荣,还要死的体面。司马懿就是这样,死前还给自己留了一计,不过千百年后还是被识破了!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争霸,魏蜀吴三国各自鼎立一方。结束这一乱世局面的,正是威名赫赫的军事谋略家司马

  • 诸葛亮生前犯下的四大错误,导致蜀国在三国中最先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蜀国人才断层诸葛亮,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没有放权培养人才。刘备在世的时候,蜀国的人才可谓是明星阵容,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但刘备一死,老将相继凋零,蜀国可用到人才真的屈指可数。最后留给一个政治能力薄弱的姜维。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道,没有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导致蜀国的速

  • 深思60秒:为什么司马懿能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1.别人眼里的三国,多是曹操、刘备、孙权,而我却更加关注司马懿!当然,也有人喜欢司马懿,多在他的智谋,而我却更加关注,他为何能如此长寿?2.与世无争!司马懿的一生,多是隐忍的一生。虽有惊世的才华,却一生不敢表露。在他的隐忍下,四代君王的更迭,他依旧能够独领风骚。最终,成就一身的王者霸业。3.难得糊涂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生力量应损失不大,故当年便进行第二次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但要说第一次北伐败得有多惨到也说不上,毕竟诸葛亮是以用兵谨慎著称的,加之王平、赵云都比较靠谱,虽败退,但有序,因此蜀汉主力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不然诸葛亮也不会在同年马上发动第二次北伐了。黄初七年(226年),诸葛亮呈上《出师表》,率大军入驻汉中,厉兵秣马,操练三军,为北伐曹魏做战前准备。同年曹丕病崩,

  • 诸葛亮得知徐庶未得到曹魏重用时感叹曹魏人才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三国的时候,遇到和徐庶差不多景况的还有个毕湛。毕湛当时是曹魏别驾,别驾在所有的佐官中地位相当高。兴平元年(194年),趁着曹操带兵讨伐徐州陶谦,后方空虚的时候,陈宫与张邈叛出曹营迎吕布为兖州牧。这一次的反叛可以说是曹操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最低点,差一点就基业尽丧,按诸葛亮的说法,也称得上是“此

  • 诸葛亮对姜维的资历和能力过于拔高,故其无法战胜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姜维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擢拔,破格重用,主要是得到了丞相诸葛亮的青睐和力挺,诸葛亮对姜维另眼相看,在后主刘禅那儿大力举荐他,夸姜维是“陇西奇才” ,使得姜维得以飞黄腾达。其实,诸葛亮对姜维的资历与能力有拔高之嫌。论资历,姜维原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蜀汉,是一个半路上船的降将,

  • 诸葛亮多次北伐除匡扶汉室因素外也有转移内部矛盾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蜀相》中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辅政大臣,立志完成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伟业。然而,此时魏蜀吴三国虽然鼎立,谁都无法单独消灭谁,但论人口和面积,蜀汉无疑是最弱小的,倘若任由局势发展,到最终蜀汉的命运是可以预料到的。刘备驾崩前,蜀汉在短时间

  • 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立下无数战功,他原本并无带兵经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的统兵才能更不行了,在彭城战役的时候,他率领数十万联军,却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杀的到处乱窜。刘邦之所以在后面可以战胜项羽,那基本都是韩信的功劳,韩信在统兵方面可以说是天赋异禀,当时在作战这方面,很少有人是韩信的对手。甚至人们称韩信为“兵仙”。韩信有着多次出色的战役,留下了很多典故。但是你要是了解早期

  • 刘备欣赏的军师:不是卧龙凤雏,曹操都忌惮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欣赏的军师-法正当时的天下局势大致明朗,北方已经尽数归曹操拥有,东边有孙氏三代治理的江东,刘备在荆州一代盘踞,天下各州只有益州还姓刘,但是益州之主刘璋并没有统御益州的本领,于是法正和张松都希望刘备能够入主巴蜀。于是在公元212年的时候,刘备假意借抵御北方张鲁之名进军巴蜀,在法正等人的帮助下,成功

  • 刘备见周瑜带关羽,迎亲则带赵云,这背后暗藏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一、刘备赤壁之战前见周瑜为何带关羽。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为一个心高气傲,做事不计后果的人物。他虽然赞同孙刘联盟,却时时刻刻想要吞并刘备的势力,独占荆州。因此,在赤壁之战前,他就定下计谋,请刘备前来会面。然后在会见的时候,设下埋伏掷杯为号,除掉刘备。刘备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不顾部下的反对,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