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战国时代成为新的竞争模式,魏国率先进行变法,成为第一个霸主。开始西拓、北进、东伐、南下,成为中原其他国家的心腹大患,不得不联合进行抵制。而魏国的称霸与野蛮霸道,最终因为两场关键之战的失败,而提前退出自己的争霸战场。
这两场战役就是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而指挥者的双方将领就是庞涓与孙膑。这对同门师兄弟为何会成为生死之敌,这其中真的是庞涓嫉贤妒能而被庞涓算计。最终才有双方的反目,以及孙膑后来的报复,为自己的膑刑之苦复仇。
[var1]
至于孙膑为何被庞涓挖去膝盖骨,可能一直都是一个谜题。不一定是政见之分以及才能问题,直到山东出土的竹简,才明白为何其会受到这等待遇。与孙膑所做之事,就能看出他的残忍,甚至大于对他的处罚。而两人之间可能也是因为对于战事与兵法运用的不同,才有后来的变故。
[var1]
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情感问题
二人同出鬼谷子门下,历经考核而成为师兄弟,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成为兵法大家。因为朝夕相处而互相了解彼此的心性问题,也会进行归导成为一个完美体。只不过鬼谷子收徒标准,就是培养两个对立的徒弟,以天下为棋,进行自己各自的才华比拼,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们可以说是第一代弟子,在他们之后还有苏秦、张仪两人。既然注定成为对手,那就必须进行提前了解。可能看到以后的争霸局面,师门兄弟相残,可能庞涓手段更高一筹,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况。
[var1]
庞涓可能更了解孙膑,对于他的处理,仅仅只是一种师兄的另类保护。只不过这种保护并不被自己的师弟孙膑认可,在齐国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师兄的掌控,开始自己的才华施展空间。通过自己的计谋,使得自己一步步登上高位。
围魏救赵之际的毒计
孙膑用加之的兵法计谋,赢得齐国权贵的认可,最后成为齐国的智囊团。而魏国在庞涓的带领下威震天下,赵国与齐国都处于弱势状态,为防止魏国一统中原,成为关东第一强国,不得不结盟以自保。
[var1]
当时魏国攻伐赵国都城之时,孙膑使用围魏救赵之计谋,使得庞涓中计,因此大败。只不过事情的真相问题,并没有被解读。也就是细节问题,没有被剖析清楚。直到后来山东出土的竹简,才详细说明其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孙膑的为人与狠毒。
[var1]
围魏救赵之计是赵国以逸待劳的经典之战,更是当时的第一计。只不过操作手段比较残忍,那就是以两万军队作为敢死队,与魏国进行死拼,最终被庞涓轻易打败。而这就是孙膑的目的,因为这一段时间的迟缓,足够孙膑的主力军攻打魏都。
[var1]
此时的庞涓误以为这就是赵国援军主力,为此没有急于救援都城,而是继续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直到魏国信使传信,才知道首都还在被围攻,处于危险之地。为此不得不停止自己的军事行动,全力回援都城。
[var1]
两战败北而问题
这一战以有心算无心,当庞涓进入埋伏点之后,被齐军伏击打败。使得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攻取他国。只能暂时休整,直到十年后,再次攻击。结果还是被孙膑以同样的手段,再次伏击。而这次的代价就是全军覆没,魏国真正地进入衰落期。
[var1]
两次失败都是因为人性的问题,孙膑用自己的计谋,在不断挑唆魏王与庞涓的关系。使得庞涓明知是计谋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进去,可以说是孙膑赢了庞涓。而是魏王逼死庞涓,而庞涓为全忠义而战死。
结语:两次大战都能看出孙膑的残忍,不仅利用人心,还直抓庞涓的弱点,进行致命打击。而当时以齐国的兵力还是不能与魏国争锋,只是取巧而已。尤其是被当做棋子的牺牲品,更是可悲。孙膑利用两次弃子,直接使得魏国失败,可见计谋之毒辣。
当时魏国都城被围,并没有危险,只不过魏王怕死,使得局面两次出现致命危机。可以说是孙膑抓住魏王的缺陷,给予关键一击。而不是其战胜庞涓,而是用人命逼迫庞涓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