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得罪秦国权贵,本来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让他无路可逃

商鞅得罪秦国权贵,本来可以不死,然而一件事让他无路可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8 更新时间:2024/2/18 15:11:20

不过,商鞅本来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机会,他有可能在别的国家继续自己的生命,再次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因早年的一件错事而最终送命。

[var1]

其实商鞅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着力于改革秦国的僵化的户籍、爵位制度,建立与军功相挂钩的奖励制度,并积极鼓励耕种和纺织,打压商业活动。

第二阶段是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到咸阳之后开展的,主要是为了扩大耕地和增加人口。他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买卖。他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甚至规定成年子女必须和父母分户,禁止兄弟父子居住在同一个房间。

第一个阶段,极大的增强了普通秦人对于军功的渴望,百姓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个个都希望到战场去建功立业。第二个阶段的改革,又大大的增加了秦国人口,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将秦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而又有扩张野心的国家。

[var1]

不过,改革就是这样,有利于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会得罪另外一部分人,这就要看执政者如何取舍。当然,秦孝公对于商鞅是绝对信任,他也得到了回报,收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

只是秦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王却与商鞅有私仇。因为变法而利益受损的秦国贵族纷纷攻击商鞅,公子虔更是诬陷他谋反。商鞅是非常聪慧之人,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秦惠王的逮捕令刚刚下达,他就往秦国的边境逃离。

在路上,商鞅又饥又累,到了晚上想住宿在客店之中。可是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君,因为没有凭证,拒绝了他的入住。商鞅这才想到不能留宿没有凭证的人是自己制定颁布的法令,他长叹一声,连夜向魏国逃去。

[var1]

当年秦国和魏国相邻,是世世代代的死敌。从前吴起在魏国的时候,就死死的压制秦国,将秦国变成一个领土日渐缩减的小国。直到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历代秦公励精图治,加上商鞅变法,才在秦魏交锋中占据上风。

战国时期,各国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商鞅以为凭借自己的名气,魏国必定会热烈欢迎,说不定将举国相托。没想到,魏惠王不仅没有礼遇他,反而毫不留情的将他驱赶回秦国。

[var1]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商鞅自己都忘记了,他曾经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情。当年齐国和魏国的马陵之战后,闻名天下的魏武卒受到重创,商鞅向秦孝公建言趁机攻打魏国。他说现在不是秦国灭了魏国,就是为国灭了秦国,难得魏国新败,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秦孝公深以为然,就派商鞅进攻河西地区。这个地区是吴起当年辛辛苦苦从秦国手中打下来了,魏国经营多年,自然不肯相让,便派公子昂领兵对抗秦国。

公子昂和商鞅两军对峙,摩拳擦掌,要好好打一仗。结果,商鞅没有发兵,反而给公子昂送来一封信,大意就是原来是公子您领兵啊,想当年我们相处度过很快乐的时光。现在各为其主,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友谊。不如我们当面定个盟约,再痛痛快快喝一杯,然后各自撤兵吧。

[var1]

魏国新败,再也经受不起打击,公子昂自然愿意不动刀兵。他爽快的赴会了,没想到却被商鞅预先埋伏的武士所俘虏。魏军群龙无首,商鞅便趁此机会向他们进攻,并取得大胜。

这一仗后,魏国兵力损失殆尽。为了求和,魏惠王不得不将河西之地全部割让给秦国,还将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以避开秦国的锋芒。

说来也是因为这一仗,商鞅得到了十五座封邑,并得到了商君的称号。因为商鞅制定的法律就是奖励耕战,只有战功才能得到封地,他进行了那么多变法,并没有得到一寸土地,倒是这次耍诈获得战功,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当时的商鞅没有明白这一点,当魏惠王驱逐他的时候,肯定是明白了。商鞅无路可逃了,只好躲进自己的封地。不过这小小的封地,挡不住他自己亲自调教出来如狼似虎的秦军。

[var1]

很快商鞅便被在抵抗中战死,他的尸体仍然被运回长安。秦惠王为了泄愤,更为了给那些守旧贵族一个交代,仍然将商鞅的尸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所信奉的发家,本来就冷酷无情,而他在军事上,更是不择手段的权谋之术。魏国拒绝他的要求,也不过是商鞅自食其果,不能怨天尤人。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原来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残忍,为人十分狠毒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时代成为新的竞争模式,魏国率先进行变法,成为第一个霸主。开始西拓、北进、东伐、南下,成为中原其他国家的心腹大患,不得不联合进行抵制。而魏国的称霸与野蛮霸道,最终因为两场关键之战的失败,而提前退出自己的争霸战场。这两场战役就是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而指挥者的双方将领就是庞涓与孙膑。这对同

  • 孙膑击败战国第一霸主,名声显于天下,为何还无缘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电视里我们能够看到2000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战乱纷争。在秦国六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下,秦始皇嬴政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最终统一了六国。在几百年的纷争中,各个国家不断地进行着合纵连横,朝秦暮楚。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的政治老手和攻城拔寨的战场猛将。在后世人评定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的白起、王翦以及

  • 战国四大名将当中,为什么只有王翦能够善终?两千字看懂王翦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王翦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名将之一,和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名将,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份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少年时代的经历。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在先秦时期,史料记载都比较匮乏。尤其是后来秦末战乱频发,很多史料都遗失了。所以等到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找不出王翦少年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除秦、赵之外,其他五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出现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称战国七雄。在那个战火纷飞,名将辈出的年代,有四个顶尖名将,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是秦国名将白起、王翦;赵国名将廉颇、李牧。[var1]战国四大名将现在问题来了,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秦国和赵国名将入选,齐

  • 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唏嘘,为何秦惠王要抛弃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var1]在历史上,商鞅绝对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史诗级的重要人物,绝对是一个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变法改革下,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强的

  • 孙武和孙膑,究竟谁是“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关于“孙子”的真实身份存在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还有许多人分不清孙武与孙膑(生于战国时期,又出仕齐国,著有《孙膑兵法》)的关系。孙武与孙膑,究竟谁是“孙子”?[var1]曹操作注,让《孙子兵法》扬名在山东临沂旧城城南约1公里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山冈,东边的叫做金雀山

  • 战国风云之楚怀王熊槐——赢得生前身后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328年,魏国趁着楚威王去世,楚怀王刚继位,楚国正在办丧事的时候,发兵轻取楚国径山,楚国并没有理睬魏国的行为。公元前323年,楚怀王以送魏公子高回魏国为借口,派大司马昭阳率兵攻击了魏国,在魏国襄陵之地大败魏军,夺取魏国八座城池,一雪当时魏国夺取径山的耻辱。[var1]公元前319年

  • 秦国最强将领竟不在秦始皇麾下,一生为秦的白起,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出了一位绝世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杀神白起。他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兵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白起一生南征北战,未尝一败,为之后大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就是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白起,晚年仍是不得善终。[var1]白起所生活的年代,是秦国最强盛的时

  • 江西春秋地理: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境内的楚、吴、越三国演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江西省境内的赣江,南北走向,像一片树叶中间的叶脉,将江西分成叶脉两边的叶片状,围绕赣江的支流分布成叶脉两边的侧脉,宏观地看江西的地形咋一看还真有树叶的形状出来。[var1]夏、商王朝时期,江西境内有过规模宏大的方国,宜春市的樟树和吉安市的新干,两个地方出土的吴城方国遗址和牛头方国城遗址,大量的青铜陪

  • 楚国的鹿挑断了楚国的的霸业,春秋时期的金融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的美国,凭借它强大的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兴风作浪,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其实,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就已经很会玩儿金融战来达到战略目的了。春秋时期,齐国兴盛起来,当时是齐桓公在位,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励精图治,齐国一步步的强盛起来,齐国的强盛。随着齐国的势力一步步的向南扩展,而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