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政权不断重复战国国号,为何却没有一个用“韩”的?

中国古代政权不断重复战国国号,为何却没有一个用“韩”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77 更新时间:2024/1/20 13:57:12

如果我们回顾下中国自汉朝之后的国号,我们发现大量的政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名是同名的,统计如下:

周:北周、武周、后周

齐:南朝齐、北齐、黄巢

楚:刘豫齐楚、桓楚、马殷楚国

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

赵:前赵、后赵

魏: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冉魏、李密西魏

梁:南朝梁、西梁、后梁

晋:西晋、东晋、后晋

秦:前秦、后秦、西秦

宋:南朝宋、北宋、南宋

吴:孙吴、南吴、张士诚吴、朱元璋吴,还有以吴越为国号的

蜀:前蜀、后蜀(蜀汉的国号为汉)

唐:唐朝、后唐、南唐

郑:王世充

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的先秦国号都被用过,却唯独不见有用过“韩”的,这是为何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国号,要么是建国前的已经有的爵位名,比如汉、唐、曹魏,刘邦被封为汉王、李渊被封为唐国公、曹操被封为魏王,如此沿袭下来。

要么是和发迹之地相关的地名,比如源自宋州的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郡望兰陵的萧道成、郡望渤海的高洋都在齐地,国号都叫齐。

那么,为何没有国号叫“韩”呢?

有人说,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太弱小了。的确,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而灭,可是韩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比如宋国可是先被齐国给灭掉了,但仍然有人用“宋”为国号。

还有人说,大多数建国的人是前朝册封的王公起兵建立的新朝,而四十多个以韩为封号的王公,没出过一个有谋反实力的,赵普和曹彬都是死后追封的。历代韩王不给力,所以就没有韩朝了,这个似乎也有点牵强,毕竟很多国号是以地域定国名,并不都是以建立者的封王名称来命名的。

再有人说,韩国地域狭小,堪称人不杰地不灵,自古就没有出过什么杰出的人物,更别提建国了。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但是似乎也没说到点子上。

最后,这个问题往往变成了民间玩笑,今天不是有国名叫韩的了嘛。当然,这只是巧合。

所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战国时代的版图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各大地域的称谓,一直到今天,有的地方都留下了带有春秋战国国名的称谓,比如陕西叫秦地、山西叫晋地,山东叫做齐鲁大地,这就是从国名衍变来的地域名,因此国名与地域存在某种联系。

我们下围棋的都知道一句话“金角银边草肚皮”,边角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有着极强的辨识度,几乎不可能被其他地区取代,比如秦地在陕西,燕地在辽东,不可能定都陕西的人取“燕”作为国号名,这就是辨识度的作用。假如中国变成一个九宫格,那么战国七雄在边界的国家地域名就十分明确了:

[var1]

西北角是秦。历代只要建国在陕西、甘肃便是秦地。苻坚、姚苌的国号“秦”便因此而来。

东北角是燕。历代只要建国在辽东的便是燕地,慕容氏的国号“燕”便因此而来。

西南角是蜀。历代建国在巴蜀的多用此国号。

东南角是吴。只要建国在南京的大多用这个国号,朱元璋也不例外,称帝后才取了“明”作为国号。

西边的是汉,汉中之地。南边的是楚,江汉之地。东边的是齐,齐鲁大地。北边的是赵,三晋大地,一般也多用这些作为国号。

[var1]

战国时期的地域划分

因此,在乱世的十六国、五代十国时期,大量以地域命名的国家,国号来历便是此。

接下来只剩下了中间的“天元”了,中间的是魏国。“魏”是战国早期霸主,早期称霸中原,后期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多次击败秦国,邺城便是魏国之地,因此后来得名“魏郡”,曹操被封为魏王,封于此地,因此曹魏的国号叫做“魏”。鲜卑拓跋氏自称黄帝后代,入主中原后崔浩建议取得国号就是“魏”,因为“魏”的意思是“大名”,而且魏也象征着中原大地,鲜卑拓跋氏迫切想要进取中原,拥有中原正统的身份,所以鲜卑拓跋氏的国号也叫做魏。唐朝时期的魏州、魏博军镇、北宋的北京大名府,地名全部来自于魏。

魏国都城开封倒是例外,又叫做“大梁城”,所以“魏”又称为“梁”,历代定都开封的大多国号叫做“梁”,其实也是“魏”的同名。

由此,我们得知了,天下九宫格已经定好了,没有了韩的位置,中原的韩被魏所取代了。而且韩国地域狭小,拥有的地名大多已经有了固定的称呼,比如灭掉的郑国,保留了“郑”的地名,今天河南的新郑、郑州地名皆来源于此。秦赵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对韩国土地上党郡的争夺,上党郡后来在隋朝被设置了“潞州”,因为古代这里住着潞族,后来此地也就叫做“潞”,而不是“韩”了,尽管此地还是唐明皇曾经的封地。

因此,后世如果有在韩地兴起的,往往就归到宋魏梁等称号之下,尤其是魏,与韩的地域重合,历代定都中原的,大多叫“魏”。因此,历代没有国号叫“韩”,很明显被同样代表中原的“魏”所取代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国经过六世君王,秦始皇才能统一天下,这六世君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这里提到“六世”,说的是秦国的六任君王,正是因为有他们六任君王的励精图治,秦始皇才能消灭六国,从而统一天下。当然,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六世”并没有六代人,只有五代,那么是那五代人呢?又是从谁开始算起呢?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秦孝公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结束了秦国内部动乱的局面,到了秦孝公时期,国家

  • 史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荆轲刺秦王,细节太精彩,身临其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是怎样的人?他是卫国人,然后他又到了燕国,人们称他为荆卿,被称为卿,说明荆轲的出身是比较好的。[var1]人物铺垫讲荆轲的故事,要先讲到太子丹,因为史记中,荆轲传的篇幅最长,牵扯到人物太多。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然后他逃回了燕国,后来太子丹他想要报复嬴政,可是燕国太弱小了,根本就打不赢秦国,别

  • 勾践和夫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96年,越国君主逝世,其子勾践继位。吴国君主趁此机会攻打越国,结果吴国却战败,吴国君主身受重伤,临死前嘱咐他儿子要报仇。[var1]吴国新任君主夫差继位后谨记父命,勤于治国,并且不断发展军事。后来吴国和越国大战,越国处于不利的形势,勾践的谋士文种和范蠡劝勾践求和,勾践权衡利弊决定和吴国求和。

  • 战国七雄每一个都是王,第一个称王的,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楚国——楚武王(公元前704年) 第一个称王的是楚国。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因为在南方,跟南蛮住在一起,所以楚人建国的时候,就一直被视作蛮夷之国,就连爵位也是低等的子爵。每次周天子举行祭天仪式的时候,中原各诸侯国都有祭天的资格,而楚王却只被任命为“火师”,不能祭天。“火师”

  • 孔子的高足子贡,如何凭三寸之舌,搅得五国风云变色?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众多弟子之中,子贡在当时最有影响力。太史公说,子贡访问列国,诸侯无不分庭抗礼,使孔子名扬天下者,子贡也。[var1]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当初子贡以伶牙俐齿游说诸侯,竟然影响了五个国家的命运。大约公元前483年,齐国大夫田恒(田常)想弑杀齐简公,然而心中忌惮高氏、国氏、鲍氏、晏氏四大家族,于是计划发

  • 曾侯乙只是楚国的“附庸”,为何生活上仍这么穷奢极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现了战国年间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随葬器物精美绝伦,包括亮丽的漆器、庄严的青铜礼器、精致的丝织品以及多彩的生活用具等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气势磅礴的曾侯乙(青铜)编钟。经过试奏,古今乐曲都可以演奏,真是珍贵的宝物。古人形容贵族大官,常用“钟鸣鼎食之家”的话,鼎是食

  • 山西晋南发现春秋晚期墓葬 对晋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0月2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考古新发现,在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发掘出春秋晚期墓葬,晋文化研究再添新证。[var1]图为墓地位置示意图。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处于运城盆地北端的涑水河流域。整个遗址坐落在鸣条岗丘陵上,2006年,“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

  • 为什么秦国国君是嬴姓赵氏?秦人祖先来自哪里?一文说清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中廖廖几句话就交待了秦始皇的出身,说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见到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就娶了过来,生下了秦始皇,那一年是秦昭襄王48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var1]秦始皇赵政最为重要的是,史书说了秦始皇的名叫“政”,他的姓是“赵”,名字合起来就是赵政。《北京大学藏

  • 他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圣人,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吴国从太伯建国开始,传到寿梦时,因为得到晋国的资助,一下子强大了起来。于是,寿梦就自己称王了。寿梦生了四个儿子,他最喜欢的就是小儿子季札,他觉得季札特别贤德,特别有才华。但是《史记》里,司马迁把季札写得太优秀,太完美了,好像一点缺点都没有,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司马迁是用了“春秋笔法”,看似写得很优秀,

  • 春秋时期,为何诸侯国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就拿秦穆公来说,他开辟国土千里,称霸西戎,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但其本身爵位并没有变化,依然还是伯爵。毕竟秦国君主一来没有周王室血统,二来也不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三也不是前代王朝的后裔,之前也就是给周天子养马的马夫而已。秦国开国君主秦非子因养马有功,得到周孝王赏识,被赏赐一块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