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每一个都是王,第一个称王的,到底是谁?

战国七雄每一个都是王,第一个称王的,到底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117 更新时间:2024/1/16 9:44:04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楚国——楚武王(公元前704年)

第一个称王的是楚国。

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因为在南方,跟南蛮住在一起,所以楚人建国的时候,就一直被视作蛮夷之国,就连爵位也是低等的子爵。每次周天子举行祭天仪式的时候,中原各诸侯国都有祭天的资格,而楚王却只被任命为“火师”,不能祭天。“火师”,说白了就是个司仪,负责准备祭天的物品,排座位,点火等等。

因为一直不受周王室的重视,所以到了周夷王的时候,趁着王室衰落,中原有些动荡,楚国的国君熊渠便不再搭理周朝的那一套。他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到了周厉王的时候,因为周厉王过于残暴,他担心自己这么高调地称王,会成为被打的那只出头鸟。于是,就把王号去掉了,又重新装孙子,当他的子爵。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当时的国君熊通向周天子请求加封爵位,至少升个档次,封为伯爵也行。但是周天子依然把他们当做蛮夷,不给加封。

周天子的刻薄和鄙视惹恼了熊通。于是,他便不再向周天子请求爵位,自封为楚武王。从此以后,楚国便正式称王。

楚国开了东周诸侯称王的先河,他是当时最早称王的诸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2 魏国——魏惠王、齐国——齐威王(公元前334年)

三家分晋后,魏国因为分割到了晋国大部分富庶的地方,再加上初期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了一匹贤臣。比如:用李悝,主持了战国时期的第一次变法,增强了魏国的国力;任用吴起,改革军制,组建了当时最强悍的特种兵——魏武卒;任用西门豹等实干的官员,主持地方事务;等等。

这些人将魏国发展成了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新兴国家。到魏惠王时期,魏国达到了巅峰。

当时,能和魏国相抗衡的,也就只有齐国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齐国原本是姜太公的封地,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将齐国发展到了巅峰。但是,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们争夺国君的位置自相残杀,导致齐国国力开始衰落。到了春秋后期,从陈国来的田氏逐步掌控了齐国的政治权力,最终取而代之,建立了田氏齐国。

田氏经历四代国君,到了齐威王时期,发展也越来越强大。

于是,魏惠王和齐威王就在徐州举行会盟,双方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当然,这时候,魏惠王年纪已经很大了,魏国也开始走下坡路,而齐国正逐步强盛。魏惠王跟齐国联合,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正逐步强大起来的秦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3 秦国——秦惠王(公元前325年)

秦国在秦孝公时期进行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逐步提升。到了他儿子惠文君当政时,国家已经逐步强盛起来。当时魏国已经称王,所以为了彰显国力,东出伐魏伐韩,惠文君便自立为王,称秦惠文王,也叫做秦惠王。

秦惠王称王,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为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崛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原本就让中原各国心有提防。秦惠王称王后,中原各国都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一场针对秦国的合纵活动也就跟着展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4 韩国——韩宣王、燕国——燕易王、赵国——赵武灵王(公元前323年)

秦惠王称王后的第二年,魏国公孙衍发起合纵活动,邀请各诸侯国会盟,共同抗衡崛起的秦国。

公元前323年,在盟会上,韩国、燕国、赵国、中山国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韩国位于七国的中心地带,它的西边是秦国、北边是魏国、东北是赵国。秦国东出的道路上,韩国和魏国首当其冲。为了联合韩国一起抵御秦国,魏惠王在徐州相王的那一年屈尊到韩国称韩威侯为韩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然,韩威侯当时还没做好称王的准备。两年后的“五国相王”时,韩威侯才正式称王,也就是韩宣王。

燕国作为最北的国家,远离中原的纷争,国力保存得较好,五国相王之时也就顺势称王了。

三家分晋时,赵国的封地是晋国的北部地区,相对较为贫瘠,再加上前几任国君都比较平庸,在战国前期,赵国的发展都比较一般。直到赵武灵王上位,为了对抗世仇中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胡服骑射”,使得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然,“五国相王”之时,赵武灵王的改革还没多久,国力并不强。他也比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国家的实力撑不起王号。所以,不久后,他就废除了王号。到了他儿子继位时,赵国已经跻身一流强国,他儿子也就继续称王,并封其父为赵武灵王。

秦惠王称王,可以说是拉开了战国称王的序幕。“五国相王”之后,许多小国也纷纷称王。这个原本是周天子独有的称号,到了这时已经成了烂大街的了,周天子也无可奈何。当然,那些二三流国家,称王也只是用来唬人的而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的高足子贡,如何凭三寸之舌,搅得五国风云变色?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众多弟子之中,子贡在当时最有影响力。太史公说,子贡访问列国,诸侯无不分庭抗礼,使孔子名扬天下者,子贡也。[var1]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当初子贡以伶牙俐齿游说诸侯,竟然影响了五个国家的命运。大约公元前483年,齐国大夫田恒(田常)想弑杀齐简公,然而心中忌惮高氏、国氏、鲍氏、晏氏四大家族,于是计划发

  • 曾侯乙只是楚国的“附庸”,为何生活上仍这么穷奢极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现了战国年间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随葬器物精美绝伦,包括亮丽的漆器、庄严的青铜礼器、精致的丝织品以及多彩的生活用具等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气势磅礴的曾侯乙(青铜)编钟。经过试奏,古今乐曲都可以演奏,真是珍贵的宝物。古人形容贵族大官,常用“钟鸣鼎食之家”的话,鼎是食

  • 山西晋南发现春秋晚期墓葬 对晋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0月2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考古新发现,在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发掘出春秋晚期墓葬,晋文化研究再添新证。[var1]图为墓地位置示意图。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处于运城盆地北端的涑水河流域。整个遗址坐落在鸣条岗丘陵上,2006年,“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

  • 为什么秦国国君是嬴姓赵氏?秦人祖先来自哪里?一文说清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中廖廖几句话就交待了秦始皇的出身,说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见到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就娶了过来,生下了秦始皇,那一年是秦昭襄王48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var1]秦始皇赵政最为重要的是,史书说了秦始皇的名叫“政”,他的姓是“赵”,名字合起来就是赵政。《北京大学藏

  • 他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圣人,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吴国从太伯建国开始,传到寿梦时,因为得到晋国的资助,一下子强大了起来。于是,寿梦就自己称王了。寿梦生了四个儿子,他最喜欢的就是小儿子季札,他觉得季札特别贤德,特别有才华。但是《史记》里,司马迁把季札写得太优秀,太完美了,好像一点缺点都没有,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司马迁是用了“春秋笔法”,看似写得很优秀,

  • 春秋时期,为何诸侯国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就拿秦穆公来说,他开辟国土千里,称霸西戎,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但其本身爵位并没有变化,依然还是伯爵。毕竟秦国君主一来没有周王室血统,二来也不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三也不是前代王朝的后裔,之前也就是给周天子养马的马夫而已。秦国开国君主秦非子因养马有功,得到周孝王赏识,被赏赐一块封地

  • 秦国与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初期,秦国内乱,国力衰落。公元前361年,嬴渠梁登上秦国王位,史称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寻求贤能者来重振秦国。消息一出,卫国的没落贵族公孙鞅便前往秦国。公孙鞅见到秦孝公,向他阐述了自己的想法,秦孝公听后决定重用公孙鞅。[var1]公元前356年,公孙鞅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变法在实施之

  • 小说首饰|战国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堪称带钩华美之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带钩的起源及演变 带钩是古代用于束带佩物的钩,盛行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到了魏晋时期,带钩的使用急剧衰落,南北朝以后被带扣取代。明清时则又出现了以玉和翡翠为材质,以龙螭纹为纹饰的纯粹玩赏带钩,俗称龙钩。元·青白玉龙兽螭纹带钩©️春秋十二章 摄/制其实在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就

  • 笑尘风水韩翔鹏老师:使用吉祥物五帝钱的运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五帝铜钱是清朝的五代王帝各自在位时使用的铜钱。他们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王帝。清朝有这么多代帝王,为何只使用这五代帝王的铜钱呢?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时间正好是180年(1644~1824),是完整的三元九运,处于中国国力最强大的年代,空间上也五行俱足,时代相连,国运昌盛,社会

  • 从来不是缺人才,而是缺毛遂,越是国家危难之际越知道你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赵胜者,战国四君子之一也。曾担任过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的丞相,三次去职,又三次复职。以喜欢延揽宾客,礼贤下士而名闻天下。[var1]秦、赵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又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在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