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来不是缺人才,而是缺毛遂,越是国家危难之际越知道你是谁

从来不是缺人才,而是缺毛遂,越是国家危难之际越知道你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63 更新时间:2024/1/21 3:57:22

赵胜者,战国四君子之一也。曾担任过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丞相,三次去职,又三次复职。以喜欢延揽宾客,礼贤下士而名闻天下。

[var1]

秦、赵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又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在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平原君选来选去也选不到最后一名合适人选,非常苦恼。

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将和楚国合纵,商定带食客门下之士二十人同行。如今还少一人,希望您就用我毛遂凑足名额吧!”

平原君觉得很奇怪,问:“毛先生至我门下几年?”

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又说:“一个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装在袋子里,锥尖立刻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门下迄今已经三年了,我身边的人没有称颂过你什么,我也没有听到过你什么,可见先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先生不能胜任,还是留在家里吧!”

毛遂说:“我只是今天才请求装在袋子里罢了。如果我毛遂早一点能装在袋子里,便会连整过锥锋都脱露出来,不只是露出个锥尖而已。”

平原君终于同意了。于是率领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同行的其他十九人相互用目光示意,露出鄙夷的神色,瞧不起毛遂。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跟楚国讨论订立合纵盟约事宜。平原君反复陈述合纵盟约的利害关系,但楚王终因惧怕强秦,犹豫不决。从一大早开始讨论,直到中午还没有定下来。

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你上前吧。”

毛遂一言不发,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堂。大声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两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且出言不逊,不觉怒起心头。但又不明此人底细,且慑于毛遂之威严,便转身问平原君道:“此是何人?”

平原君道:“乃胜之门客毛遂。”

楚王高声喝叱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谈合纵之事,岂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

毛遂毫无惧色,按剑上前,说道:“合纵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议之,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来?是仗你人多势众吗?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在毛遂手中,还逞得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地,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人多势众呢?”

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

[var1]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仓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然一泱泱大国竟为一乳臭未干之竖子白起率区区之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郡;再战而烧夷陵,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辱没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赵国都为之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地,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毛遂稍作停顿:“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

最后,毛遂用质疑的口吻道:“而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毛遂双手按定佩剑,怒目而视楚王。

王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

毛遂问:“主意定否?”

楚王道:“定矣!定矣!”

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鸡、狗、马血来!”

左右取铜盘至。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当歃血为盟,正式合纵之约,大王先饮,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

于是在朝堂之上签订合纵盟约,歃血为盟,合纵事成。

毛遂左手托定铜盘,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心想,你们这些庸碌之辈,难道不懂因人成事者,不就是这样吗?

平原君回到赵国,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原君赵胜门下食客三千,可谓人才济济,高手云集,然则在国家危难之际,能挺身而出者,毛遂也!

[var1]

倘若当初平原君在物色人选时,毛遂不果断而勇于推销自己,那必将会依然默默无闻,混迹于芸芸众生之中,终其一生,又怎能脱颖而出,青史留名呢?!

(文/姚才华)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武将籍贯盘点系列之广西篇:梧州等2市登榜,士燮影响力不输南越王赵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热切希望爱大美广西爱历史的各位朋友一起来参与补充、讨论,让广西篇的三国武将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更加全面详实,让更多人都能领略到大广西的文韬武略、历史文化魅力!笔者水平有限,整理的时候很容易不全面,再次感谢大家![var1]笔者此前已盘点完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山西、湖南、湖北、重庆、天津,

  • 山西发现两座春秋晚期墓葬 为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再添新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男性墓出土的青铜器物组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县城西约两公里处,地貌上处于运城盆地北端的涑水河流域。该遗址是两周时期的一处大型遗址,自1973年第一次考古工作以来,经过12次的考古工作,先后出土了荀侯匜、刖人守囿挽车等珍贵文物。充分证实此地是一处两周

  • 邢台非遗|秦王破阵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破阵鼓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李世民登基后,他的将士们为了为李世民唱赞歌,将鼓谱编成乐曲舞蹈,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形成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2017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var1]《秦王

  • 战国 长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秦国大胜占领了野王城。韩国君主想要将上党郡交与秦国来求和,奈何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var1]公元前260年,秦王再次派人攻打上党郡,攻下后,上党郡百姓纷纷逃往赵国。[var1]当年四月,秦国攻打赵,赵王派老将廉颇应战。战争相持数月,赵军多次战败,形势对赵军不利,后廉颇

  • 一位成败都在“战国三杰”的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茶茶,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丰臣秀吉的女人。看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感觉有些不舒服,对这种似乎充满大男子主义的表现手法无法认可。女人具有自己的生命和理想,绝对不是什么男子的附属物品。对此,我也能够理解。还须慢慢道来。[var1]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茶茶的存在,即使是在当今研究战国史的学者里面也是看法不同的

  • 在三国时期,魏国没有主动进攻蜀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汉中之战主要分成了3个阶段。汉中之战是由刘备率先发起进攻的,第一阶段的正面战场,刘备帐下部将吴兰、雷同正面进攻,直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遂而,刘备只有带领主力跟夏侯渊于阳平关进行对峙。在第二阶段,这是汉中之战中重要的转折点。刘备引兵突袭夏侯惇,占据重要高地,这对夏侯渊的后方产生了直接的威胁。使得原先

  • 荆轲刺秦引发的怀疑:到底父子中谁写了《史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最先让人产生怀疑的是《刺客列传》。在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了荆轲刺秦之事。由于事情发生在秦宫廷之中,对秦朝来说又不是什么值得到处宣讲的好事,因此流传不广,甚至在《史记》出来之前有不少人还不知道发生过此事。因此,《史记》为了论证其真实性,特地讲述了故事传承线索:最初可追溯到秦始皇的太

  •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为什么十分推崇周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周公所定“礼”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由其嫡夫人(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父亲的权位。当然,单线的继承方式容易断裂,出现无“后子”继承的情况,并产生继统危机。作为一个补救措施,如果嫡夫人无子可以从其他诸子中选择继承人。这就是古时所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菏泽定陶不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中”,更是发达的文化区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时期最为繁荣的当首推“陶”,即今菏泽市定陶县。陶的繁荣,至少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定陶之所以被誉为“天下之中”,成为全国性的经济都会,首先得益于它拥有发达的交通。定陶位于被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之滨,水利交通便利。特别是在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起师北征,阙为流沟,”开挖了“通於商、鲁之间

  • “斯人”与“是人”谁对?孟子不可能写两个字,谁篡改了孟子本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斯”与“是”只有一个正确,另一个是篡改。孟子写了一篇《告子》,主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今被教材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var1]那么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