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收藏
2022-11-25 11:00
山东
关注
山东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为距今4600~4000年左右。山东龙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山东境内,其西到聊城、菏泽、商丘和周口东部,南界大致在淮海以北的苏北和皖北一带,东至黄海,而外延的北界大抵在近东半岛南部。
龙山文化遗址
[var1]
龙山文化遗址
[var1]
玉器可分为用具类、装饰品类和礼仪类三类。用具类有锛、斧、矛等,装饰品类有锥形器、镯、方形镯、璜、环、鸟形饰、半月形饰、牙壁、头冠饰、笄、珠等,礼仪类有当孔刀、兽面纹锛、牙璋、琮、壁等。
兽面纹玉锛 龙山文化礼仪用玉,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征集,现藏山东省博物馆。长17.8、刀宽4.9、厚0.5厘米。玉质青中泛黄色,质坚硬,上半截有白斑和白色沁蚀,原断为两截,受士沁形成不同颜色,通体抛光。器体呈扁平长方形,单面刃稍宽,厚薄均匀.四面平整光滑。近背部两面阴刻神兽纹,头顶为“介°字形的冠形装饰,旋转形双目,两眼正视,有一种狰狞感。两面图案皆突出于目、鼻、口的刻画,或为古代鬼神的脸谱或为被人格化的兽面纹。构图对称,线条繁缛,纤细有力,行刀流畅。锛是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物。兽面纹与良渚文化兽面纹饰相似,似有某种宗教意义,应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图腾形象的刻画。
[var1]
玉琮 龙山文化礼仪用玉,山东省五莲县丹土村出土,现藏五莲县博物馆。高3.5、边宽7.3、直径7.1、孔径6.6厘米。玉质褐黄色,局部显露墨绿色的玉质。琮呈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中有圆孔,孔较大,器外表四面平整,每面由较宽的竖槽一分为二,由三条很窄的横槽,分为相等的四节。琮身外侧所饰三道双阴线弦纹和大圆圈眼组成的兽面纹,与良渚文化出士玉琮相似。此琮制作规整,琢磨光滑。
[var1]
竹节形玉笄 龙山文化装饰用玉,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202号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长23厘米。由两部分组合而成。笄首长9、宽4.5、厚0.4厘米。玉质乳白色,局部有褐斑。正视呈扁平扇形,对称透雕纹饰,镂孔间有阴刻线纹,类似良渚文化冠状器。其顶部作两侧卷翘的冠晃状,中部和下部居中分别以椭圆形、折角形、卷云形镂孔显示眉、目、鼻、口的形象,左右两端雕镂出翼状耳,并用四颗圆形绿松石饰件镶嵌在玉件两面的左右耳垂部位。玉件正反两面,在身下磨出长方形凹面,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小孔,当用于穿绳以捆缚固定我件。笄长19.5厘米,玉质呈靈绿色,通体有三细竹节状旋纹,断面路呈,扁圆形,一端尖說,另一端有深德。用以嵌插笄首。此透雕笄首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所仅见,体现出极高的琢玉工艺水平。
[var1]
[var1]
山东龙山文化玉器所饰的抽象变形纹饰,极其耐人寻味。所见有在玉簪上的变体兽面纹、玉头饰上的变形夔龙纹、玉璇玑的漩涡形以及玉锛等器上旋转涡纹目等。这些纹饰都给人一种似是而非、似有似无之感。这种抽象变形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山东龙山文化玉器的独特面貌,更使人感到古玉之神秘莫测。
品藏阁之光远鉴研010:玉人(战国)
投研电讯
2022-12-14 20:50
北京
关注
品藏阁之光远鉴研010:玉人(战国)
[var1]
品藏阁之光远鉴研010:玉人(战国)
[var1]
品藏阁之光远鉴研010:玉人(战国) 此件和阗玉雕玉人,高九厘米,宽2.5厘米,它采用战国时期传统游丝毛雕的雕刻技法,雕刻出玉人的形象。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战国玉器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今天我们看到世界各大博物馆所珍藏的战国玉器,几乎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品。包括以玉器巅峰时代而著称的汉代玉器,正是在战国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夸张地讲,如果没有战国玉器的雄厚基础,汉代玉器不可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
已有30多年古董及古代艺术品鉴定经验的品藏阁首席鉴研大师刘光远介绍说,游丝毛雕,形如其名,特点就是细如发丝婉转流畅,精整清新。疏密均匀,没有断续或阻塞之处。游丝毛雕的“毛"却不是指毛发一类图案,虽然乍一看游丝毛雕的技法特点应该是应用在刻画毛发这些细微之处。但其实像是兽纹的,五宫轮廊线,肢体屈曲部分,服饰褶皱处,云纹,几何纹,花枝纹,网格纹,细微文字等刻画上,皆用到游丝毛雕的地方。游丝毛雕的“毛,”其实要将玉器细节放大六十倍以上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得到。
玉人(战国)系一年前,经品藏阁首席大师鉴定,出资八千元购藏,现在市场大拍市值二十万左右,增值了几十倍。
品藏阁品味收藏,发现价值,光远鉴研,鉴评历世古玩藏品精华,研究华夏文明价值密码。近十年来,品藏阁已为广大收藏爱好者鉴定古代文玩藏品3000多件,阁藏精品近千件。
品藏阁之光远鉴研点评:虽然关于使用游丝毛雕的工具也沒有定论,但无论什么工具,多么成熟的老手,多么丰富的琢玉经验,也没有办法做到′雁过无痕″,在游丝毛雕过的线槽边缘总是会有不规则的刺状细毛茬的崩囗,就像钢笔小细纹一样。这或许是因为解玉砂等琢玉工具在摩擦时的不稳定,亦或是被雕琢的玉器固定不当的原因。而且看似只有一道的线槽,放大数十倍后,槽底可能会有多道细丝划痕。而比游丝毛雕所制玉器之精美更让人赞叹的是,这项技朮虽然盛于制玉工艺比较好的汉代,但其实出现的源头还可以往上追溯更远。根据己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的雏形,出现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