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泓水之战导致宋襄公霸权衰落?错,你看看真正的情况是啥?

泓水之战导致宋襄公霸权衰落?错,你看看真正的情况是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59 更新时间:2023/12/10 21:42:13

公元前638年,以襄公为首的宋国军队和以楚成为首的楚国军队在泓水一带发生战争,战役最终以宋国失败而告终,史称泓水之战。

后代学者把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评判为两国为争夺霸权而战,并认为宋襄公是因为这次战争的失败从而彻底丧失春秋霸主之位,而且普遍认为宋襄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丧失了两次先发优势的机会:第一次机会不击渡水之兵,第二次机会不击未完成列阵之兵。后世之人一致认为宋襄公但凡抓住两次机会中的其中一次,都不会被楚国战败,到时春秋霸主之位依然是他,而他也不会身负重伤。

一盘好棋被宋襄公打了个稀巴烂,霸主之位也因此而丢失,正所谓迂腐至极。抱着这种观点去解读宋襄公的人不免有失肤浅,其实真正了解过那段历史的学者并不难从其中找出几个疑问:

[var1]

宋襄公若果真迂腐,又以能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宋襄公丢失霸主之位果真是因为泓水之战?宋襄公的一生真的成为过实至名归的霸主吗?4.宋襄公发动泓水之战的动机果真是为了争夺霸主,而不是有什么其它的原因?

宋襄公在当时以“三识过长,仁义为最”而在天下广为流传,所谓“三识”即“见识、胆识、学识”,宋襄公三识的出众在春秋时期可谓超一流水准,也因为此三识的出众被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极度看重,并想以托孤之任委付于宋襄公,后来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因君位继成权而陷入内乱,次年,宋襄公以其在天下的声望,联合诸侯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齐国君位。

[var1]

联合诸侯救齐时,众诸侯不过是摄于宋襄公在天下贤名远播的忌惮而出兵,因为平定齐国内乱,扶立齐国新君而一战成名,当时在中原诸侯的心中已经认定,宋襄公将会是接替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春秋霸主,而不服者,唯有以南蛮之楚为首的诸侯国而已,也就是说只要搞定楚国,那么宋襄公将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霸主,而不像现在有名无实,如果能够让楚国臣服,他的功绩将会达到巅峰,名留青史,接下来,宋襄公便联合诸侯安排了一场和楚国君臣见面的盛会,史称盂地会盟。

以仁义自居的宋襄公不带军队护卫,轻车简从赴会,最终被楚成王扣押,后经鲁僖公的调停,宋襄公才被放回宋国。宋国之弱小再加上当过俘虏的宋襄公在诸侯的声望,此时已经一落千丈,宋襄公也明白图谋称霸已经是痴人说梦,不可能实现。

[var1]

可以说,宋襄公霸主地位的丧失是因为盂地会盟被擒,而在盂地会盟之前,他充其量不过是有成为春秋第二个霸主的潜力而已。

而接下来的泓水之战,与其说是为霸权而战,倒不如说是为荣誉和尊严而战,总不能说被人打了,连骂一下的勇气都没有吧?可如果打的话,不要说自己小小的宋国,即使是齐桓公在世时都对楚之战力忌惮三分,更何况刚经过被擒之辱的宋襄公呢!打又打不过,不打又不行,怎么办?那就摆个样子给天下人看看,给楚成王看看,即使你强,我宋襄公依旧不惧!

[var1]

楚成王当然也明白宋襄公的这一心思,打了人家,总要让人家喊几声,否则说不过去,但是他也明白宋襄公只是给天下人做做样子,并不敢真打。于是便有了两军交战时楚国也不管什么渡水、列阵等兵家大忌,反正就是做做样子而已,若是真正开战,当时号称地表最强的楚军不可能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

所以便有了在两军交战时楚军当着宋军的面渡过泓水,然后再慢悠悠的当着宋襄公的面摆兵列阵,而宋襄公也当然明白,楚军这样做不过是在跟自己摆烂,那我宋某人就跟你比烂到底。虽然输了霸主之实,但却赢得了仁义之美名,这样算来,你楚成王虽然赢了,但我宋某人也不算输,故而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说到底不过是楚成王和宋襄公两个当世之雄进行的一场默契的表演与配合罢了。

[var1]

宋襄公也确实通过这次战争赢得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史家记载时并不以成败论英雄,把从未具有霸主之实的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传至后世,众人却认定宋襄公是因为泓水之战的失败导致霸权的衰落,殊不知,宋襄公恰恰是因为泓水之战留下的仁义美名才真正成就他五霸之一的地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末年,吴国百姓因为好奇,围观了这场热闹之后因此毙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而这场葬礼认延续的时间也比较久,所以对于上海市民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葬礼之中,他通过人们想要观看到前面模样的好奇心赚取了很多的钱财,可以说是比较幸运了,而在春秋末年的时候就有一批人因为前去凑热闹而丢掉了性命。当时吴国的君王阖闾非常善用才人,他任用像伍子胥这样的人才,将国家发展的非常好,他的

  • 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先放低自己,才能站得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闲乐生秦晋崤之战,秦军三万将士尽皆战死在了崤山谷底,只有孟明视等三帅逃过一劫,被晋国所俘虏,秦穆公得到消息,内心悔恨交加,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数日之内,头发就白了一半。想当初,蹇叔百里奚二相苦劝穆公不要出征,不要出征,穆公不听,结果三万将士竟全部葬身崤山!要知道,秦国三军总共也不过3750

  • 长平之战五千骑兵对战四十万大军,难道这五千骑兵都是吕奉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历史上有一个神奇的军队,这个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已少胜多,并且还是一万对十万那种,这个军队的兵种就是骑兵战队。其实大家都知道,最早期的骑兵并不是用来作战的,最多仅仅是骚扰一下对方抢点东西就跑,尤其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var1]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原因。其实上

  • 春秋时期,最经典的一场声东击西之战,竟然因为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齐国通过改革逐渐强大后,齐桓公也当上了中原诸侯国的盟主,而与些同时,楚国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也变得强大了进来,与齐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齐桓公称霸诸侯所打出的旗号是“尊王攘夷”,而楚国却不尊周王,四处攻伐中原诸侯国,大有与周室分庭抗礼、与齐国一争高下之势,这个梗不摆平了齐怎么能够

  • 闲谈晋国53人杀了5位君主,骇人听闻,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上次说晋昭侯封他叔叔成师,去了曲沃,曲沃是一个肥沃之地,是一个抵挡来自南面戎人的一个重要城池,曾经晋文侯时,还在条地败于戎人之手,之后就一直经营曲沃,加固城防和战争储备,到桓叔时曲沃就发展成比都城翼城还要大。桓叔曾经帮助晋文侯赶走殇叔,重新夺回权利,积累一定的政治经验和人脉,有很高的威望,他去曲沃又

  • 他们都是战国有名英才,得先王重用,却被新君残害或逼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位就是秦国当时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对秦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在他改革之间,秦国实力还比较弱,当时的秦孝公为了让秦国强大起来,就到处招揽人才,最终发现了商鞅这个人。商鞅告诉秦孝公,要想国富,就得改革。从法律制度到军事上都需要改革,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也很支持他,就开始自上而下的全国改革。[var1]在

  • 闲谈晋国2这地方真难搞,名字真难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上次说叔虞桐叶封于唐,人们从此也叫他唐叔虞。这个半大点的孩子,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想想地盘都是他的,地上的人,所有都是他的,他无比的兴奋。出了镐京,东渡过黄河,看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心也沸腾起来了,恨不得马上到唐地。这孩子不知道,唐地是尧的后代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有陶唐氏、夏后氏、南北中戎狄混杂,人们好

  • 秦国丞相李斯是什么样的人?一文带你了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有功又有过的李斯,到底应该算是秦朝的忠臣,还是一个奸臣呢?[var1]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作为秦始皇的核心团队之一,为秦一扫天下,统一六国可谓居功至伟。他在任期间,制定法律法规,反对封建制度;禁止私塾,焚烧百家书,焚烧民间武器,统一文字、度量衡和铁路,秦始皇都听他的!他在法律

  • 长平之战,白起严禁士兵吃羊肉,士兵不服,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指挥了大小战70余场,且从未败绩,这才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就长平一战,白起就歼灭了45万赵军,差一点将赵国灭了。据梁启超先生的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总共战死了200万人,而白起一个人就占据其中的二分之一,真是当之无愧的杀神,令人不寒而栗。秦国本来非常注重刑罚,特别是军队更是强调令

  • 蔺相如完璧归赵成为美谈,为何后续却鲜为人知?因为代价实在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臣和武官是一样重要的。古时候的赵国就有一文一武,两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廉颇和蔺相如。[var1]他们两个的故事,人们在书本上也曾见到多次,其中以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最为出名。负荆请罪不仅告诉我们要像廉颇一样知错就改,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家国情怀,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