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性格最暴烈的一个,也是成语最多的一个

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性格最暴烈的一个,也是成语最多的一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942 更新时间:2024/4/17 7:37:13

之前曾经说过他靠着自己手下的“鸡鸣狗盗”总算是偷了袍子送人,跑出函谷关逃命。在“逃亡”之中,路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一听孟尝君路过,那可要好好款待一番,谁让咱们齐名呢,需要互相陪衬陪衬。于是便请他做客。

[var1]

战国四公子性格迥异,但都是广交豪杰之士

孟尝君田的名声可是如雷耳,再加上赵国的平原君盛情邀请,便勾起了赵国百姓的热情,大家喜大普奔,纷纷奔走相告,前来围观当时的“超级网红”“四大天“之一的孟尝君。

孟尝君路过赵国某县(名字已不可考),也是被争相围堵,大家都要一睹“芳容”。可没想到,看到真人后瞬间落差就出来了,他们没想到如雷贯耳的孟尝君田文身材矮小,于是纷纷嘲笑。

这赵国人也太不局气了,谁也没叫他们来围观当吃瓜群众,他们自己愿意来,结果还笑话人家五短身材。而且吧,我估计是集体嘲弄,要是就一两个说风凉话、不体贴人意的,估计孟尝君也不会干出后边的事来。

[var1]

孟尝君也有暴烈的一面

孟尝君刚从秦国狼狈逃出,这一路之上焦虑、愤怒、悔恨,那就别说了。总算是跑到赵国安全了,又听见这么多人笑话他,端得是“怒从心头起,恶胆边生。”抄起家伙来就下车了,他身边的食客这一路也是颠沛流离,正好有这么个“撒气”的机会,于是纷纷下车加入田文。

之前曾经说过,田文因为自小他老爹对他就不太好,造成了他偏激的性格,遇事激进。这一动起手来就搂不住了。本来泄愤的斗殴演变成孟尝君田文及其身边食客对这个县的“吃瓜群众”们的大屠杀。他们足足杀了好几百人,几乎将整个县的人全都杀光这才罢休(不过对这件事我还是持保留看法,他们杀那么多人,这尸体怎么办?赵国的老百姓也不是任意就可以杀的呀?后边怎么收场,平原君能随随便便就摆平此事?)。

孟尝君田文跑回齐国后,因为毕竟是齐国的宗室,摇身一变,从秦国相国变成了齐国相国。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半夜鸡叫”跑出函谷关的那点心头旧恨。于是经过一年酝酿,总算是把魏韩两国给拉拢过来了,赵、燕、楚都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没有参与。

[var1]

函谷关之战是孟尝君得意之笔

齐魏韩三国讨伐秦国的大军从前298年就开始在函谷关那里跟秦国干上了,经过两年鏖战,居然还真就把函谷关给攻破了。并且占领了秦国的盐氏城。秦国只能认怂了,把封陵武遂还给了魏国和韩国。

难得秦国各地赔款给这哥儿几个,可是齐国作为这次讨伐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这不是奇了怪哉么?我只能说孟尝君田文之所以策划攻秦并不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从泄个人私愤的心理出发才策划此事的,要不然齐国又出人、又出钱,最后来个赔本赚吆喝,这是为什么呢?

[var1]

现在的函谷关已经被时间夺去了“神采”

写到这,我想起一个不用的成语,叫做焚券市义。说的也是孟尝君田文。说的什么事呢?他放高利贷的事情。孟尝君门下有一个很出名的食客,叫冯谖。这个冯瑗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相传孟尝君在自己的封邑放高利贷,半年本息合计已经是本金的双倍了。

冯瑗问他收完债买什么回来,孟尝君顺口说家里缺什么买什么。结果冯瑗到了薛邑之后,把借据都核对无误以后,冒充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据都烧了,让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老百姓们这下都高兴了。

[var1]

冯谖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孟尝君的名声

等冯瑗回到家,孟尝君问他你买了什么?冯瑗答曰:“我买了‘义’回来。”这下轮到孟尝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了。冯瑗解释:“您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义’字而已。你封地的人民苦不堪言,您这声色犬马,丰衣足食,我把借据一烧,老百姓们高兴的很,这就是‘义’。”孟尝君差不点儿背过气去。

后来孟尝君被贬,回到自己的封邑,老百姓夹道欢迎,才明白冯谖的用心。

总的而言。我对孟尝君还是持中立态度。因为我没看到孟尝君在齐国相国位上的作为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唯一看到的就是他联合魏韩对秦国用兵,取得胜利,但是对齐国而言也没有取得什么利益。

更多的呢?则是看到了成语。鸡鸣狗盗、焚券市义今天咱们讲了,没说的还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都是孟尝君的事,但是您从这个成语也能看到,没有褒义的,最多是中性成语。

[var1]

孟尝君的封邑现在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孟尝君江湖气更加浓厚一些,这跟他身边多是鸡鸣狗盗之徒有很大关系。甚至后世还把曾经是他封邑的地区土匪横行也归结为他当时结交、豢养的“江湖豪杰”太多。

而且孟尝君因为别人的讥笑便大开杀戒,这件事不管有没有夸大,是不是杀了那么多人,总之,跟他还是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地方诸侯在自己的辖区里边放高利贷,名正言顺地做收债的事,终究是不成体统。

人的性格很复杂,孟尝君田文留下那么多奇闻轶事,好几个到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为人肯定有富有魅力的一面。我想,大家对历史中的孟尝君也都是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是个实力说话的时代,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小国自有小国的难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国被秦、晋、楚欺负来欺负去,夹缝中求生,日子过得好不艰难。先是做楚国的小弟,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后,顺便把以前归附楚国的几个小国也纳入麾下,郑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又做了晋国的小弟。春秋是个实力说话的时代,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小国自有小国的难处啊,虽然现在有晋文公这么强大的靠山了,但是

  • 执政以宽还是严,从诸葛亮商鞅看古代国家危难之际的统治方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如果能够宽严相济,不偏不倚,肯定是最美好的一种局面。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点很难做到。另外,有许多人对于政策宽松的统治十分推崇,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宽松的统治不仅不利于国家稳定,还统治者自身及国

  • 陈厉公占卜儿子八代后天下无敌竟然应验,可孔子不愿意,关他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时间节点,从历史学的角度,其实没有精确的时间纪年,但却有明确的事件作为分水岭的,也就是说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般来说,我们都将“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开启战国时代的标志,但是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发生在齐国的“田氏代姜”。[var1]这两个故事我们其实并

  • 来自战国的实用策略:大可让秦一统六国,小可让你制衡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策略的提出范雎第一次见到秦王时,为了表示他的才能就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战争策略,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由来,他说:穰侯(当时秦国相国)越过韩、魏去打齐国,这个计策不好。派的部队少了,齐国没什么损失,派出的部队多了,反而会损害秦国本身。秦、韩、魏三国一起攻打齐国,我们想少出兵,让韩、魏多出兵,现

  • 君臣论功榜之第二榜:秦统一六国哪些文臣当入功绩榜,排名若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榜:文臣榜第一名:变法先驱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注明的政治家、改革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时期,他对秦国的政治和军事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废除了世袭贵族制度,改革了户籍制度,加强了秦国法律制度建设。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军事

  • 楚国地域辽阔,却处于诸侯国鄙视链最下端,原因是因为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的分封等级有五个,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当时周文王在对殷商的战争中,获得许多部族首领的支持。楚族的先祖鬻熊就是其中一个。后来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感念鬻熊事周的功劳,把他分封到当时地处蛮荒的荆楚地区,给他的爵位是第四等的子爵。熊绎就带领族人在此建立楚国。[var1]楚国开国的时候那真是

  • 晋国分家后,为何只有赵国和韩国关系密切?网友:这才是真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韩赵魏三国是三家分晋而来,说到底最早是一国的兄弟,后来从晋国分家,兄弟之间关系好也是自然。可是魏国与赵国、韩国之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么看来,兄弟并不是一定和睦。那么,为什么唯独韩国和赵国就关系好呢,我们一起来扒一扒韩赵这两兄弟的“亲密”历史。[var1]兄弟关系最早的开始:赵氏孤儿公元前573

  • 如果战国七雄这么选,历史也就没有刘邦项羽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自秦惠文王时期开始,战国诸侯中流行两种策略,一个是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目的小国依附秦国,恃强攻弱。另一个是苏秦提出的合纵策略,目的是合弱而攻强。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var1]两种策略其实各有优势和劣势,而且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如果以现代人思维和分析,战国七雄的君主如果选择

  • 为什么苏秦早年贫困潦倒?换个专业都不行,原来问题出在这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学成而无用苏秦是周国人,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只知辛苦地劳作得以生存。后来到齐国追随鬼谷子先生求学,他的同期同学中还有著名的张仪。虽然求学多年,但学业完毕后他并没有找到一家好的工作,以至于生活都过不下去。想想后来他还嘲笑张仪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其实他何尝没有经历过这些呢?到处碰壁的张

  • 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纵观一生无可挑剔,韩国前总统是他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只不过他们的生平事迹,足以掩盖这些缺点。不过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文武双全,教出过两位出色的徒弟,纵观他的生平没有任何能够挑剔的地方,后代还出现了很多名人,甚至还和韩国的一大望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卢植。[var1]卢植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卢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