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和战国的时间节点,从历史学的角度,其实没有精确的时间纪年,但却有明确的事件作为分水岭的,也就是说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般来说,我们都将“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开启战国时代的标志,但是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发生在齐国的“田氏代姜”。
[var1]
这两个故事我们其实并不陌生。“三家分晋”也就是晋国的魏、赵、韩三个卿大夫将晋国给瓜分了,成了后来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赵国、韩国。我们知道,这三家都是晋国的士大夫,有权有势,是晋国十一家上卿中仅存的三个精英,这是“大浪淘沙”结果。所以,他们瓜分晋国其实也有历史的必然。但是,“田氏代姜”就有点让人称奇了。
我们知道,齐国是周天子分封给姜姓的,齐国的开国之君是姜太公,也就是姜尚。而田氏并非齐国的土著,对于齐国来说他们是外来户,而且也没有做齐国的官,充其量在齐国也只算是个富户、土财主,可他怎么就能够取代姜氏而执掌齐国的呢?孩子没娘,说来话长。我们不得从齐国田氏的来历说起。
[var1]
在陈国有个公主叫作完,即陈完,陈完出生后他的父亲陈厉公给他算了一卦,说这孩子本人的这一代不怎么发达,他将到一个姜姓的国家去发展,八年之后他的后代将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和他比大小。后来,陈国发生了内乱,为了生存,陈完被被迫逃亡到了齐国,这齐国正好是姜姓国家,卦师的第一个预言应验了。
当时齐国正好是齐桓公为国君,因为人家是齐国的公子,而且齐陈两国一直联姻,当然是要厚待了。齐桓公让陈完出来做官,陈完不干,他让齐桓公给他一点土地,自己能够生活就足够了。大约人那时开始,陈完也就改姓田了,后来经过自食其力,一代一代地发展了起来,成为了齐国首屈一指的富户。
[var1]
齐国在春秋和战国时代,一直是各诸侯国里面的大国,称雄几百年之久。齐国从开国开始,就一直保持开放的经济制度,国力非常强盛,也就是说,在各诸侯国里,齐国的制度算是最为先进的了。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但是,从齐桓公之后,齐国的国君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春秋晚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就出现了“厚赋重刑”的局面,朝野民间怨声载道。就在这种政治环境下,齐国有一个人开始有所作为了,谁呢?田常,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田成子。
[var1]
田氏发展到田常的时候,不要说“富甲天下”,至少在齐国是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的。不知是否蓄意谋之,田常就利用齐国的这个形势开始收买人心。你不是厚赋吗?好,我与你对着干,来个“乐善好施”,政府不给老百姓活路,那我给。每逢灾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田家就打开自家的粮仓,给老百姓借粮。这儿就有问题了,你既然是借,那总归还是要还的,这怎么能够收买人心呢?不急,听文史君细说。
古代时候的粮斗是上大下小,呈锥形。田常往出借的时候用的是官斗,往加收的时候,他将官斗改小了。那斗他改的时候高不变,而是将下面的锥部缩小,这样等于就大斗借,小斗还了,你说这穷人能不高兴、能不感激他?
[var1]
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他们觉得在齐国田常才是善人。从田常开始,田家经过几代人的慈善事业,虽然投入了不少,但却得到了齐国的人心,后来老百姓在心里就有这样一个愿望:如果田氏当齐国的国君就好了,那我们的日子还用发愁吗?可是,这田氏连官都没有做,那里有做国君的资格呢?
但是,在齐国国内,形势却在悄悄地变化,一边是人心的积累,一边是民怨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的。到了齐简公的时候,田氏掌门人成了田和,也就是后来的齐太公,他利用人心的向背发动了政变,将齐简公给杀了,然后自己成了齐国的国君。就这样,齐国从姜姓改姓田了。
田和夺权让齐国改了姓,可奇怪的是,他这个没有通过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列国竟然没有一个站出来声讨,似乎都默认了。但在这个时候,有个人坐不住了,谁呀?孔子。这就又奇怪了,这种事关孔子个鸟事,他不愿意又能做什么呢?
[var1]
孔子在自己的家中斋戒沐浴,然后就去找鲁哀公去了。他向鲁哀公请求说,在齐国田和杀了国君,齐太公自己做了国君,这是对礼法的破坏啊。他请求鲁哀公出兵,可鲁哀公根本就没有出兵的意思。孔子又找到了鲁国当时掌权的大夫季孙子,季孙子说,齐太公轼君我们当然要出兵讨伐。出什么兵?季孙子在鲁国也是比国君还要富,他那时会操心这种事,只不过是敷衍罢了。孔子等了多日,也没有见到鲁国出一兵一卒,也只好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