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执政以宽还是严,从诸葛亮商鞅看古代国家危难之际的统治方针

执政以宽还是严,从诸葛亮商鞅看古代国家危难之际的统治方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094 更新时间:2024/4/9 0:18:52

当然,如果能够宽严相济,不偏不倚,肯定是最美好的一种局面。

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点很难做到。

另外,有许多人对于政策宽松的统治十分推崇,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宽松的统治不仅不利于国家稳定,还统治者自身及国家带来危害。

当国家刚刚建立或者时局不稳,需要稳固统治的时候,就需要用较为严格的施政方针

诸葛亮在蜀国建立之初,不仅制定了较为严厉的法律政策,对于违背法律的人也进行严厉地惩处。

所以就有人批评诸葛亮很少宽赦他人的罪行。

但诸葛亮回复他们说:治理天下要要用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他还用刘备说过的话来作为证据:刘备曾经跟汉末名士陈元方和郑玄交往,他们在言谈中也没有把宽赦当做一种有效的治国方法。

刘备去世后,跟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在诸葛亮北伐之际,因为当时一直下大雨,没有及时筹措军粮,他派人劝诸葛亮退兵。等诸葛亮退兵后,他又假装吃惊:我们粮食充足,为什么回来呢?

李严企图以此来推卸责任。

诸葛亮拿出李严前面写过的书信,李严理屈词穷,只好认错。诸葛亮就上书弹劾李严,把李严贬为平民。

九年春,亮军祁山,严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严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严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严违错章灼。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严曰:“……”乃废严为民。《三国志·李严传》

李严虽然很后悔,但他还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重新用他,只是诸葛亮直到病死五丈原,也没有再任用他。

所以,诸葛亮管理的蜀国虽然是三国里面最弱小的一个,却能够在面对其它两个国家的时候并不落下风。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地处西部,虽然土地辽阔,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在战国时期,秦国面临很大危机,一直被强大的魏国压着打。

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先是立木为信,取得秦国百姓的信任,随后又发布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奖励耕战。

[var1]

对于在耕作和战斗中有突出表现的人给予重赏和升职,那些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就不能继承爵位。

对于敢于违反法律的人,商鞅毫不手软,把太子的两个师傅,一个在脸上刻了字,一个割掉鼻子。

所以,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最后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的是,一味的宽厚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生活。

刘表父子统治荆州的时候,几乎每年都要发布大赦的布告,结果对治理一点用处也没有。

刘表死后,曹操进攻荆州,结果荆州军民上下无心抵抗,直接就投降了,把大片的领土直接就交给敌人了。

[var1]

诸葛亮死后,费祎掌管蜀国大权,结果他事事宽大,对待投降的别国将领不加甄别,十分信任,不听从蜀国将领张薿的劝告,结果被魏国降将郭循在酒席宴会上刺死。

怃戎将军张嶷,初见费祎恣性泛爱,过于宠信新附,张嶷曾致书戒之道:“……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然而费祎终为郭循所害。《三国志·张薿传》

就像郑国著名士大夫子产所说的那样: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厚来使百姓服从。如果德行不够的话,还不如严格执政。

严格执政就像烈火,百姓看到了就会害怕,所以很少有触犯的,但如果你执政时就像水一样软弱,老百姓就会轻视瞧不起你,你的政策就不容易推行,所以宽容的政策很难推行。

所以,子产施政期间,虽然郑国这个中等大的国家处在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但他仍然能用宽严相济的政策使郑国能够不至于被吞并。

等到子产去世后,大夫子太叔代替他。太叔娴于辞令,是个好的外交家,但他不忍心用严厉的政策,结果导致盗贼聚集,不得已他只能下狠心平乱,出现了更为血腥的结果,盗贼才稍微收敛了一些。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年》

所以,孔子才说,政策太宽松了,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了,就用严格的政策去纠正。

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十分仁慈,看见执行死刑的,就会留着眼泪宽恕他们,因此,梁国上下都不拿国家法律当回事,也不拿梁武帝当回事。

梁武帝没有儿子的时候,曾经收养了弟弟临川王的儿子萧正德为子。谁知道,后来梁武帝有了自己的儿子。

[var1]

萧正德一看没希望当太子了,竟然一气之下投降了北魏。结果,北魏不拿他当回事,萧正德竟然厚着脸皮又回来了,大概他也知道梁武帝这个大伯不会杀他。

果然,梁武帝一看他回来了,是有心疼又生气,哭哭啼啼地骂了萧正德一顿,就涛声依旧了,萧正德继续在梁国当王爷。

梁武帝年老之后,侯景叛乱,萧正德就跟侯景勾结把梁武帝包围在文德殿,把这个一直宽厚对待他的大伯饿死了。梁武帝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经过侯景之乱,不仅百姓在动荡中深受其害,梁国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综上,古代理智的政治家在动荡时期更倾向于用严格的法律政策来维护统治,而不是一味的宽厚。一味宽厚的结果很可能是身死政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陈厉公占卜儿子八代后天下无敌竟然应验,可孔子不愿意,关他啥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时间节点,从历史学的角度,其实没有精确的时间纪年,但却有明确的事件作为分水岭的,也就是说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般来说,我们都将“三家分晋”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开启战国时代的标志,但是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就是发生在齐国的“田氏代姜”。[var1]这两个故事我们其实并

  • 来自战国的实用策略:大可让秦一统六国,小可让你制衡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策略的提出范雎第一次见到秦王时,为了表示他的才能就提出了一个精妙的战争策略,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由来,他说:穰侯(当时秦国相国)越过韩、魏去打齐国,这个计策不好。派的部队少了,齐国没什么损失,派出的部队多了,反而会损害秦国本身。秦、韩、魏三国一起攻打齐国,我们想少出兵,让韩、魏多出兵,现

  • 君臣论功榜之第二榜:秦统一六国哪些文臣当入功绩榜,排名若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榜:文臣榜第一名:变法先驱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注明的政治家、改革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时期,他对秦国的政治和军事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废除了世袭贵族制度,改革了户籍制度,加强了秦国法律制度建设。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的军事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军事

  • 楚国地域辽阔,却处于诸侯国鄙视链最下端,原因是因为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的分封等级有五个,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当时周文王在对殷商的战争中,获得许多部族首领的支持。楚族的先祖鬻熊就是其中一个。后来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感念鬻熊事周的功劳,把他分封到当时地处蛮荒的荆楚地区,给他的爵位是第四等的子爵。熊绎就带领族人在此建立楚国。[var1]楚国开国的时候那真是

  • 晋国分家后,为何只有赵国和韩国关系密切?网友:这才是真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韩赵魏三国是三家分晋而来,说到底最早是一国的兄弟,后来从晋国分家,兄弟之间关系好也是自然。可是魏国与赵国、韩国之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这么看来,兄弟并不是一定和睦。那么,为什么唯独韩国和赵国就关系好呢,我们一起来扒一扒韩赵这两兄弟的“亲密”历史。[var1]兄弟关系最早的开始:赵氏孤儿公元前573

  • 如果战国七雄这么选,历史也就没有刘邦项羽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自秦惠文王时期开始,战国诸侯中流行两种策略,一个是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目的小国依附秦国,恃强攻弱。另一个是苏秦提出的合纵策略,目的是合弱而攻强。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var1]两种策略其实各有优势和劣势,而且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如果以现代人思维和分析,战国七雄的君主如果选择

  • 为什么苏秦早年贫困潦倒?换个专业都不行,原来问题出在这儿!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学成而无用苏秦是周国人,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只知辛苦地劳作得以生存。后来到齐国追随鬼谷子先生求学,他的同期同学中还有著名的张仪。虽然求学多年,但学业完毕后他并没有找到一家好的工作,以至于生活都过不下去。想想后来他还嘲笑张仪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其实他何尝没有经历过这些呢?到处碰壁的张

  • 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纵观一生无可挑剔,韩国前总统是他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只不过他们的生平事迹,足以掩盖这些缺点。不过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文武双全,教出过两位出色的徒弟,纵观他的生平没有任何能够挑剔的地方,后代还出现了很多名人,甚至还和韩国的一大望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卢植。[var1]卢植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卢植

  • 孔子高徒入魏说五字创一个学派开启战国时代,却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事件,当从“三家分晋”开始;而要说准确的时间,当从公元前475年开始。但是,若要再细一点,如果仔细对这段历史进行品味,却不难发现,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因为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形成了一个学派,然后才开启了这个战乱的时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从战国开始,是中国士人阶层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也是他们充分展

  • 东西对进不能胜,却要瓜分魏国土地,看吴蜀是如何画饼充饥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时期,吴蜀结盟相约攻魏,无论是蜀从西边进攻,还是吴从东面进攻,或是吴蜀东西对进均不能克,最后却出现了一个“奇葩”的事情,诸葛亮与孙权干脆坐下来,先将魏国的地平分了再说,这不是在“画饼充饥”是什么?[var1]由于孙刘联盟而曹操兵败赤壁,从而使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来在蜀兵锋正盛的时候